世界论坛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经济科技与世界大战的紧密联系
www.wforum.com | 2014-07-24 01:57:43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1914年夏天,萨拉热窝的一场谋杀,毫无征兆地将欧洲主要国家拖入一场世界大战。自由资本主义欧洲繁荣、渐进、长期和平的漫长的19世纪,在经济、科技、文化的巅峰,卷入希腊式悲剧命运的漩涡,衰落至此开始。“一战”前的欧洲,根植于主要贸易与金融城的独立商人和金融家形成了真正的跨国资产阶级,构成了世界贸易和金融网络。跨国性的金融和商业家族成员常常遍布欧洲甚至跨越大西洋,其资本网络模煳了国籍身份。1875~1914年的40年间,是一个经济全球化与帝国主义并行的时代。资本主义的全球性扩张,伴随着殖民帝国的建立与帝国主义权力空前规模的扩张,大半个地球都处于欧洲几大帝国的控制下,欧洲的资本输出规模达到前所未有、难以想象的高度。这种政治和经济环境,推进了金融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正因如此,1914年,整个欧洲都沉浸在和平的幻象里:人们以为,全球化时代断绝了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资本获得了新权力,能连接起世界,而所有国家在经济上这种密切的联系,使战争变得毫无意义。

  然而,国际游戏规则自19世纪70年代帕默斯顿、俾斯麦等欧洲政治家登上历史舞台,实已发生微妙的变化: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的崛起,改变了欧洲格局。经济的宇宙不再像19世纪那样,围绕英国的中心运行,好几个相互竞争的国家工业经济彼此对峙,在海外殖民地利益重叠并冲突。于是,经济增长变成经济斗争。资本主义扩张的特点是时空的无限性,标准石油公司、德意志银行、戴比尔斯钻石公司等跨国公司,其自然疆界是在宇宙的尽头。而帝国间的经济竞争,使各国经济与政治-军事行动紧密交织在一起,经济发展与国家主义形成高度的认同,在世界各地竞逐市场和原料,争夺经济战略要地的控制权。19世纪末,日耳曼民族主义者以法国为敌的爱国歌曲《莱茵河上的警戒》,变为《德国至上》的全球性野心。正是自由资本主义与帝国构架的矛盾,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自我颠覆。

  慢慢地,欧洲分成两个对立的集团。19世纪90年代,形成了德奥结盟的阵营,和法俄结盟的反德阵营。均势原本有弹性,集团的阵营也随时势变化。但不断改变的国际形势因列强之间的新冲突和新野心而愈发不稳,联合作战的想法使集团对峙更显强固。德皇威廉二世赶走了以高超外交手段维系着精妙均势平衡的俾斯麦,1890年刚愎自用地终止了德俄再保险条约,抽去了交错结盟体系的主轴,迈出战争的第一步。英国在1903~1907年介入,它将视野延伸到欧洲之外的全球,与日本结盟,减少了在欧洲与俄国对峙的压力,最终与矛盾历来很深的法国和俄国化解仇恨,加入反德阵营。1905年后,国际危机越来越通过诉诸战争威胁来解决,在殖民地频频剑拔弩张,最终两个集团被越来越不具弹性的战略和严密的动员计划所稳固。工业化的杀伐技术,在19世纪80年代有了戏剧性进展,而当代美国式的“军工复合体”在“一战”前的欧洲便已成形,推动了军备竞赛。

  外交最终无法阻止欧洲滑向战争深渊。斐迪南大公遇刺后一个多月,奥地利对塞尔维亚发出48小时最后通牒。大国政治领袖无法控制情势的发展,唯有展开动员程序。各国蓄势待发,在军事动员的关键96小时里根本没有机会进行政治运作。奥地利宣战,沙皇下令对奥局部动员,却惊讶地发现,军方参谋人员唯一拟就的动员计划是对德奥同时全面动员。俄国外相对此完全不知情,而俄国只要有任何动员,即使是局部的,都会打断德国对法作战的动员时间表。德国所有的作战动员计划则都是以6天内打垮法国为着眼点,不容拖延,然后转向想必尚未动员完毕的俄罗斯。德国要求俄国停止动员,否则德国将跟进,而德国一旦动员,就等于战争,沙皇却已无法阻止军事将领进行动员了。得不到回应后,德国向俄国宣战,实际上,德俄之间根本没有任何具体的争议。最能阻止连锁反应的国家英国,若能事先明确宣示其立场,让德国了解英国会参与全面大战,威廉二世很可能会规避正面作战。但英国选择保持不偏不倚的地位。根据德国作战计划,它必须立即进攻法国,没有任何替代方案。沙皇与德皇虽都想自战争边缘退一步,却无能为力,军事机器一旦发动,就无法回头。军事动员方案于是成为德国向法国宣战的唯一理由,德军执行“施里芬计划”入侵比利时。8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在西线,超过100万德国陆军按照“施里芬计划”入侵比利时,挺进法国,在马恩河受阻。双方临时造起防御工事,这两道防线相互平行,从弗兰德斯地区沿英吉利海峡一带,一直抵达瑞士边境。英国加入战役,协约国于法国马恩河地区的决战粉碎了同盟国速战速决的美梦,也使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变成一场血腥、冗长、消耗性的堑壕战。此后3年半里,双方对峙的情况不曾有过重大改变。这就是西线。西线战事从此成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杀戮战场:几百万人隔着沙袋筑起壁垒,彼此虎视,日夜在战壕里面,人鼠同居,将领们一再想要突破对峙的僵局,攻击令一下,便是几周时间无休止的炮火轰击和机枪扫射,之后举目狼藉,到处是泥浆满身的弃尸。战场上只有两种人:勇敢而无可奈何的士兵和顽固的将军,其努力只落得徒劳无功。德军在1916年曾试图突破凡尔登防线,但没有得逞;英方在索姆河发动攻击那一仗,则牺牲了42万人,其中有6万人在头一天攻击行动中丧命。正是这场异常惨烈的战役,开启了自“一战”才有的人类大屠杀时代。

  在东线,德国的军事行动保持进展,快速粉碎俄国攻击,俄国军队被赶出了波兰。巴尔干地区也在同盟国的掌握中,协约国成员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损失惨重。虽说协约国联军占有希腊,但直到1917年同盟国阵线崩溃前,协约国联军都不曾有过任何进展。

  在海上,拦截运粮船只的潜艇战不断。在北海,英德海军进行了日德兰海战,试图以正面决斗决定整个世界大战海上冲突的胜负。这场大海战既是大舰巨炮时代最大规模的蒸汽动力战舰海战,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决战。1917年4月,美国借口“齐默尔曼电报”而向德国宣战,圣米迦勒攻势是关键转折点。美国的加入,也从此改变了20世纪历史的面貌,此后,美国将源源不断的谷物、肉类、油脂与副食品输入英国与法国,能轻松弥补德国潜艇每月击沉协约国商船50万吨所带来的缺口。1917年,沙皇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大战。德军全力突破西线的防御,再度向巴黎进发,美军大力增援,装备不断涌入,才解救了协约国。德军最后一搏,于1918年夏发动攻势,不消几周,大战就告终了。

  回头审视,俄国和奥地利在战况紧急时,曾一再恳求友国考虑和谈;英法在财政濒临崩溃时,亦考虑过停战;美国在1917年也提出“没有胜利的和平”。但最后各国仍坚持一决胜负,哪怕面对毁灭性的损失。其原因在于,当时的战争,奉行“胜者通吃”和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目的在赢得霸权和优势地位,其野心没有尽头。帝国时代,政治和经济活动成为一体,完全以经济竞争为出发点,经济疆域的无限性,使战争与政治目标具体的边界和尽头都消失了。对英德而言,空间的斗争是无限的,德国一心想取代英国霸权的位置,如果德国获胜,国势日衰的英国的地位自然更趋低落。当时,德国的口号是“以德意志精神,更新全世界”,此战真正的重要目的只有一个:完全的胜利和对手“无条件投降”。

  从“一战”开始,总体战的形态已成形,英国动员了12.5%的男子入伍,德国动员了15.4%,法国动员人数几乎达17%。这样大规模的长期总动员,得靠两种力量才能维持:现代化高生产力的工业经济,以及大部分经济活动掌握在非战斗人口手里。这就是在现代大规模战争之下,有组织的工人力量得到加强的原因。战争规模已达到超乎人类想象的程度:拿破仑在1806年以全部不过1500发弹药,打垮了普鲁士军队,赢得耶拿会战。可是到“一战”前,法国的军工生产计划一天就是1万发到1.2万发子弹,到了战争末期,甚至高达每日20万发之数。“一战”造成了英国近80万、法国160万、德国180万士兵阵亡,美国损失少很多,阵亡11.6万人。1816~1965年这150年间各场战争中,前四名都发生在20世纪,分别是两次世界大战,以及1937年开始的日本侵华战争和朝鲜战争,每次都死了100万人以上。而回到后拿破仑时代的19世纪,有记录可循规模最大的一场国际战争是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大约死亡了15万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以欧洲为中心的19世纪西方文明崩溃的起点。这个文明,经济上是资本主义,宪政结构上属自由主义,其典型的支配阶级,则为资产阶级中产阶层。自1914年起,一个尼采曾预言过的怪异的战争、骚动和爆炸的世界降临了。战争初期,爱国和好斗的年轻人,就像投入一种新的自由力量一般投入战争,群众追随国家旗帜,以愉悦的心情走向战争屠宰场。“一战”展示了总体战的残酷性,而讽刺的是,正是战争动员所产生的“民主化”,造成了战争的愈加残酷。全面性的冲突转变成“人民的战争”,跟民主政治一样,竞争双方往往将对手恶魔化,以动员全民。这种大规模被鼓动的仇恨,与现代技术结合,加深了战争的残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凡尔赛体系所安排的欧洲和平注定脆弱和失败,而那些拥护俄国革命的人,在目睹了自由资本主义的摇摇欲坠和解体后,的确看到了被压迫的弱势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的前景。“一战”后,经过短暂不到2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紧接着爆发,再一次的战火再次加速了欧洲的衰败,美国却成为这两次大战中的大赢家,其经济增长率在两次大战间极为惊人,不但本土远离实际战区,更成为友邦的兵工厂和债权人,最终赋予它全球性、极大的经济优势。

  自此,欧洲的繁荣就转向了美国。

  1914年夏天,萨拉热窝的一场谋杀,毫无征兆地将欧洲主要国家拖入一场世界大战。自由资本主义欧洲繁荣、渐进、长期和平的漫长的19世纪,在经济、科技、文化的巅峰,卷入希腊式悲剧命运的漩涡,衰落至此开始。“一战”前的欧洲,根植于主要贸易与金融城的独立商人和金融家形成了真正的跨国资产阶级,构成了世界贸易和金融网络。跨国性的金融和商业家族成员常常遍布欧洲甚至跨越大西洋,其资本网络模煳了国籍身份。1875~1914年的40年间,是一个经济全球化与帝国主义并行的时代。资本主义的全球性扩张,伴随着殖民帝国的建立与帝国主义权力空前规模的扩张,大半个地球都处于欧洲几大帝国的控制下,欧洲的资本输出规模达到前所未有、难以想象的高度。这种政治和经济环境,推进了金融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正因如此,1914年,整个欧洲都沉浸在和平的幻象里:人们以为,全球化时代断绝了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资本获得了新权力,能连接起世界,而所有国家在经济上这种密切的联系,使战争变得毫无意义。

  “一战”期间,英军在英格兰南部前线放飞信鸽传递消息

  然而,国际游戏规则自19世纪70年代帕默斯顿、俾斯麦等欧洲政治家登上历史舞台,实已发生微妙的变化: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的崛起,改变了欧洲格局。经济的宇宙不再像19世纪那样,围绕英国的中心运行,好几个相互竞争的国家工业经济彼此对峙,在海外殖民地利益重叠并冲突。于是,经济增长变成经济斗争。资本主义扩张的特点是时空的无限性,标准石油公司、德意志银行、戴比尔斯钻石公司等跨国公司,其自然疆界是在宇宙的尽头。而帝国间的经济竞争,使各国经济与政治-军事行动紧密交织在一起,经济发展与国家主义形成高度的认同,在世界各地竞逐市场和原料,争夺经济战略要地的控制权。19世纪末,日耳曼民族主义者以法国为敌的爱国歌曲《莱茵河上的警戒》,变为《德国至上》的全球性野心。正是自由资本主义与帝国构架的矛盾,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自我颠覆。

  慢慢地,欧洲分成两个对立的集团。19世纪90年代,形成了德奥结盟的阵营,和法俄结盟的反德阵营。均势原本有弹性,集团的阵营也随时势变化。但不断改变的国际形势因列强之间的新冲突和新野心而愈发不稳,联合作战的想法使集团对峙更显强固。德皇威廉二世赶走了以高超外交手段维系着精妙均势平衡的俾斯麦,1890年刚愎自用地终止了德俄再保险条约,抽去了交错结盟体系的主轴,迈出战争的第一步。英国在1903~1907年介入,它将视野延伸到欧洲之外的全球,与日本结盟,减少了在欧洲与俄国对峙的压力,最终与矛盾历来很深的法国和俄国化解仇恨,加入反德阵营。1905年后,国际危机越来越通过诉诸战争威胁来解决,在殖民地频频剑拔弩张,最终两个集团被越来越不具弹性的战略和严密的动员计划所稳固。工业化的杀伐技术,在19世纪80年代有了戏剧性进展,而当代美国式的“军工复合体”在“一战”前的欧洲便已成形,推动了军备竞赛。

  外交最终无法阻止欧洲滑向战争深渊。斐迪南大公遇刺后一个多月,奥地利对塞尔维亚发出48小时最后通牒。大国政治领袖无法控制情势的发展,唯有展开动员程序。各国蓄势待发,在军事动员的关键96小时里根本没有机会进行政治运作。奥地利宣战,沙皇下令对奥局部动员,却惊讶地发现,军方参谋人员唯一拟就的动员计划是对德奥同时全面动员。俄国外相对此完全不知情,而俄国只要有任何动员,即使是局部的,都会打断德国对法作战的动员时间表。德国所有的作战动员计划则都是以6天内打垮法国为着眼点,不容拖延,然后转向想必尚未动员完毕的俄罗斯。德国要求俄国停止动员,否则德国将跟进,而德国一旦动员,就等于战争,沙皇却已无法阻止军事将领进行动员了。得不到回应后,德国向俄国宣战,实际上,德俄之间根本没有任何具体的争议。最能阻止连锁反应的国家英国,若能事先明确宣示其立场,让德国了解英国会参与全面大战,威廉二世很可能会规避正面作战。但英国选择保持不偏不倚的地位。根据德国作战计划,它必须立即进攻法国,没有任何替代方案。沙皇与德皇虽都想自战争边缘退一步,却无能为力,军事机器一旦发动,就无法回头。军事动员方案于是成为德国向法国宣战的唯一理由,德军执行“施里芬计划”入侵比利时。8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在西线,超过100万德国陆军按照“施里芬计划”入侵比利时,挺进法国,在马恩河受阻。双方临时造起防御工事,这两道防线相互平行,从弗兰德斯地区沿英吉利海峡一带,一直抵达瑞士边境。英国加入战役,协约国于法国马恩河地区的决战粉碎了同盟国速战速决的美梦,也使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变成一场血腥、冗长、消耗性的堑壕战。此后3年半里,双方对峙的情况不曾有过重大改变。这就是西线。西线战事从此成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杀戮战场:几百万人隔着沙袋筑起壁垒,彼此虎视,日夜在战壕里面,人鼠同居,将领们一再想要突破对峙的僵局,攻击令一下,便是几周时间无休止的炮火轰击和机枪扫射,之后举目狼藉,到处是泥浆满身的弃尸。战场上只有两种人:勇敢而无可奈何的士兵和顽固的将军,其努力只落得徒劳无功。德军在1916年曾试图突破凡尔登防线,但没有得逞;英方在索姆河发动攻击那一仗,则牺牲了42万人,其中有6万人在头一天攻击行动中丧命。正是这场异常惨烈的战役,开启了自“一战”才有的人类大屠杀时代。

  在东线,德国的军事行动保持进展,快速粉碎俄国攻击,俄国军队被赶出了波兰。巴尔干地区也在同盟国的掌握中,协约国成员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损失惨重。虽说协约国联军占有希腊,但直到1917年同盟国阵线崩溃前,协约国联军都不曾有过任何进展。

  在海上,拦截运粮船只的潜艇战不断。在北海,英德海军进行了日德兰海战,试图以正面决斗决定整个世界大战海上冲突的胜负。这场大海战既是大舰巨炮时代最大规模的蒸汽动力战舰海战,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决战。1917年4月,美国借口“齐默尔曼电报”而向德国宣战,圣米迦勒攻势是关键转折点。美国的加入,也从此改变了20世纪历史的面貌,此后,美国将源源不断的谷物、肉类、油脂与副食品输入英国与法国,能轻松弥补德国潜艇每月击沉协约国商船50万吨所带来的缺口。1917年,沙皇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大战。德军全力突破西线的防御,再度向巴黎进发,美军大力增援,装备不断涌入,才解救了协约国。德军最后一搏,于1918年夏发动攻势,不消几周,大战就告终了。

  回头审视,俄国和奥地利在战况紧急时,曾一再恳求友国考虑和谈;英法在财政濒临崩溃时,亦考虑过停战;美国在1917年也提出“没有胜利的和平”。但最后各国仍坚持一决胜负,哪怕面对毁灭性的损失。其原因在于,当时的战争,奉行“胜者通吃”和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目的在赢得霸权和优势地位,其野心没有尽头。帝国时代,政治和经济活动成为一体,完全以经济竞争为出发点,经济疆域的无限性,使战争与政治目标具体的边界和尽头都消失了。对英德而言,空间的斗争是无限的,德国一心想取代英国霸权的位置,如果德国获胜,国势日衰的英国的地位自然更趋低落。当时,德国的口号是“以德意志精神,更新全世界”,此战真正的重要目的只有一个:完全的胜利和对手“无条件投降”。

  从“一战”开始,总体战的形态已成形,英国动员了12.5%的男子入伍,德国动员了15.4%,法国动员人数几乎达17%。这样大规模的长期总动员,得靠两种力量才能维持:现代化高生产力的工业经济,以及大部分经济活动掌握在非战斗人口手里。这就是在现代大规模战争之下,有组织的工人力量得到加强的原因。战争规模已达到超乎人类想象的程度:拿破仑在1806年以全部不过1500发弹药,打垮了普鲁士军队,赢得耶拿会战。可是到“一战”前,法国的军工生产计划一天就是1万发到1.2万发子弹,到了战争末期,甚至高达每日20万发之数。“一战”造成了英国近80万、法国160万、德国180万士兵阵亡,美国损失少很多,阵亡11.6万人。1816~1965年这150年间各场战争中,前四名都发生在20世纪,分别是两次世界大战,以及1937年开始的日本侵华战争和朝鲜战争,每次都死了100万人以上。而回到后拿破仑时代的19世纪,有记录可循规模最大的一场国际战争是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大约死亡了15万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以欧洲为中心的19世纪西方文明崩溃的起点。这个文明,经济上是资本主义,宪政结构上属自由主义,其典型的支配阶级,则为资产阶级中产阶层。自1914年起,一个尼采曾预言过的怪异的战争、骚动和爆炸的世界降临了。战争初期,爱国和好斗的年轻人,就像投入一种新的自由力量一般投入战争,群众追随国家旗帜,以愉悦的心情走向战争屠宰场。“一战”展示了总体战的残酷性,而讽刺的是,正是战争动员所产生的“民主化”,造成了战争的愈加残酷。全面性的冲突转变成“人民的战争”,跟民主政治一样,竞争双方往往将对手恶魔化,以动员全民。这种大规模被鼓动的仇恨,与现代技术结合,加深了战争的残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凡尔赛体系所安排的欧洲和平注定脆弱和失败,而那些拥护俄国革命的人,在目睹了自由资本主义的摇摇欲坠和解体后,的确看到了被压迫的弱势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的前景。“一战”后,经过短暂不到2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紧接着爆发,再一次的战火再次加速了欧洲的衰败,美国却成为这两次大战中的大赢家,其经济增长率在两次大战间极为惊人,不但本土远离实际战区,更成为友邦的兵工厂和债权人,最终赋予它全球性、极大的经济优势。

  自此,欧洲的繁荣就转向了美国。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重大反转,歼10不要了?印尼敲定阵风大单
阵风折翼 印度翻脸取消74亿美元军购?
印度传来坏消息 日本抢先研究霹雳15残骸
“美国给中国提速了”
关岛雷达停摆 才发现美军唱了半年“空城计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重大反转,歼10不要了?印尼敲定阵风大单
阵风折翼 印度翻脸取消74亿美元军购?
印度传来坏消息 日本抢先研究霹雳15残骸
“美国给中国提速了”
关岛雷达停摆 才发现美军唱了半年“空城计
中国赠送2条潜艇后 孟加拉国却买了6条韩国
歼10能击败“阵风” 是以色列的功劳?
福建舰1天弹射300次 是山东舰的6倍?
玩火力压制?大批东亚武器或已抵达俄前线
印巴刚停火,柬泰边境又打起来了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