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年中苏冲突始末:苏联曾武力威胁毛泽东 | |
www.wforum.com | 2013-12-01 23:14:09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中苏边界问题是长期存在于中苏两国之间的历史悬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确定以及中苏同盟的建立,中国和苏联都一直不曾触及边界问题,两国边境地区的天空始终晴朗少云。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之间裂痕不断扩大,边界争端也即肇启,并且随两国关系的恶化,边界冲突不断升级。 面对苏联强大的军事、政治压力,以及美国对华政策的缓和迹象,毛泽东愈益明确了对中国的威胁究竟来自何方。由此,在他提出建立反帝、反修两条统一战线和两个拳头出击的总体战略的同时,已经开始考虑继续调整中国的对外战略。特别是在苏联不断挑起边境流血事件,导致中苏边界冲突升级后,毛泽东便将中苏边界问题纳入其对外战略之中,作为松动对美关系、联合世界一切政治力量重点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一个重要斗争手段,进而充分发挥边界问题的制衡作用,掌握对苏外交的主动权。1969年中国在中苏边界进行的自卫反击战即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其结果直接促成了毛泽东新的对外战略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政治、经济、技术等各方面倚重苏联的支持和援助,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和物质基础。特别是1954年至1956年苏共二十大前,苏联对华政策的基础发生根本性转变,开始纠正斯大林在苏联与新中国关系中的某些错误做法,基本解决了斯大林时期遗留的问题,使中国得以在平等的基础上与苏联进行合作,中苏关系愈益密切,中苏边界问题自然也被搁置。 50年代末,中苏两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及对外战略的方针政策上发生了全面的和根本的分歧,这种分歧造成中苏在国家利益上的严重对立。赫鲁晓夫为迫使中国就范采取了撤走技术专家、撕毁经济合同等极端措施,先行迈出了破坏国家关系的第一步。此后,中苏边境纠纷随之肇始,搁置了几十年的边界问题被重新提出。 1959年9月初,苏联外交部远东司司长米哈伊尔·齐米亚宁为赫鲁晓夫进行访华而准备的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经济和国际地位"的长达30页的绝密报告中谈到:"苏共二十大后不久,中国展开了反对教条主义和被称为'百花齐放'的运动","右派分子""对苏联提出了大量的领土要求"。齐米亚宁认为,"很难确认在反右斗争中公开发表这一类言论的目的,即使考虑到我们的朋友们的战术意图也仍然不易理解"。但他还是指出:"尽管有过右派分子的叫嚣,中国朋友却从未在正式出版物中公开提出过所谓'对苏联的领土要求'。这是目前发现的苏联官方文件中第一次对新中国在中苏边界问题上的态度的反映。尽管当时中苏关系已趋向恶化,齐米亚宁对中国重提旧案也是满腹疑团,但还是客观地未将"右派言论"视为中国官方的态度。 9月末,赫鲁晓夫访美后赶到北京参加新中国建国十周年庆祝活动。10月2日,在同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进行的长达7小时的会谈中,赫鲁晓夫就中印边境事件对中国进行无理指责。周恩来则反驳说:你们领土问题处理得也不好,你想证实一下吗?示意中苏之间也有领土归属问题尚待解决。这是自"中苏蜜月"以来中苏两国领导人在内部会谈中最激烈的一次相互指责。边界问题已经提到了中苏关系的议事日程上。 1960年8月,苏联在中国新疆博孜艾格尔山口附近地区挑起了第一次边境事件,1962年4月,又在新疆伊犁、塔城地区策动6万余中国公民越境逃往苏联,并于5月策动了伊宁暴乱事件。中苏边境地区的平静和安宁从此不复存在。是年12月,赫鲁晓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讲话,就中印边界冲突攻击中国说:苏联完全不认为印度想同中国打仗,中国单方面停火后撤当然很好,但是中国部队当时不从原有阵地前进岂不更好? 与此同时,赫鲁晓夫还针对中国与印度的边界冲突,指责中国为什么没有兴趣收回澳门和香港,而与印度纠缠。为了回击苏联,1962年12月至1963年3月,《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先后发表了七篇社论或评论员文章,其中3月8日的社论《评美国共产党声明》公开提出《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和《伊犁条约》是沙皇俄国政府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声明重申中国政府在新中国成立时就宣布,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历届中国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条约要按其内容承认、废除、修改或重订。对一些悬而未决的历史遗留问题,中国政府一贯主张经过谈判和平解决,在未解决前维持现状。声明质问说:你们提出香港、澳门这一类问题,"是不是要把所有不平等条约问题通通翻出来,进行一次总清算呢"?此后,1963年9月27日,中国外交部照会苏联政府,正式提出了不平等条约问题。11月19日,中国外交部的照会又进一步明确指出"整个中苏边界有很多问题需要讨论"。 此后,边界问题便正式提到中苏两国的外交谈判桌上。1964年2月至8月,中苏双方在北京举行边界谈判。在谈判中,中方要求苏联肯定俄国沙皇政府与中国清政府签订的边界条约是不平等条约,而苏方拒不承认那些条约的不平等性质。双方立场对立,谈判因此未获结果。 在此期间,4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评1963年12月31日赫鲁晓夫就和平解决领土和边界争端致世界各国政府首脑的信,认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领土争端和边界问题"是"为帝国主义利益效劳的新骗局"。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还指责这份文件是修正主义的、反马列主义的文件。 7月10日毛泽东在接见日本社会党人士佐佐木更三等人时提出:"大约一百年前,贝加尔湖以东地区才成为俄国领土,于是,海参崴、伯力、勘察加等地就是苏联的领土了。这笔账我们还没有算。"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对外提出中苏边界问题,引起国际上重大反响。9月10日毛泽东又对法国客人解释此事,说明这并不是一定要苏联把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归还中国,而只是说这是不平等条约,关于这样的问题还多呢。这就充分表明了中国在中苏边界问题上的根本立场。两个月后,苏联对此作出了反应。赫鲁晓夫在9月15日与日本议员的谈话中强调:"苏联的领土是历史形成的","苏联的边界是神圣的","谁胆敢破坏它,谁就会遭到苏联各族人民的最坚决的反击"。 赫鲁晓夫还提出:"中国的历代皇帝是不次于俄国沙皇的掠夺者",他们"夺取了蒙古、西藏和新疆",10月,毛泽东在分别会见崔庸健和巴卢库时又进一步提出了苏联违犯中俄不平等界约而侵占的中国领土问题。毛泽东指出:中国现在是"采取攻势,说些空话",使赫鲁晓夫"紧张一下","其目的是达到一个合理的边界状态、边界条约"。短短三个月时间里,中苏两国最高领导人各自利用同外宾谈话的机会,相互"放空炮"、"做文章",都想争取在边界谈判中掌握主动。但值得注意的是,苏联在"放空炮"的同时,开始向中苏边界地区增兵,继1963年7月苏蒙签订"关于苏联帮助蒙古加强南部边界的防务协定",苏军再度进驻蒙古之后,1966年1月,苏蒙又进一步签订了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苏联由此将武力威胁推进到了距中国首都北京只有几百公里的地方,这样就使中国感觉受到了直接的军事威胁。随着苏联对中国军事压力的逐渐加强,苏联开始在中苏边界不断制造事端。从1964年10月至1969年3月,由苏方挑起的边境事件达4189起,比1960年至1964年期间增加了一倍半。中苏边境的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了。 1966年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中苏边界东段界河乌苏里江上,苏边防军一再挑起严重的边界纠纷,中国的珍宝岛和七里沁岛又成为边境冲突的焦点。1966年至1968年初,中苏双方在这一地区的冲突由口头争辩发展到相互推搡和斗殴,直至苏军以棍棒殴打中国边防人员。1968年1月,苏军又进一步动用装甲车在七里沁岛上冲撞中国边民,撞死、压死中国边民4人,制造了第一起严重的流血事件。 到1968年末1969年初,苏边防军频繁出动装甲车、卡车运载携带武器的军人登上珍宝岛,拦截、殴打巡逻的中国边防军人;1969年2月7日还发生了苏军用冲锋枪向中国巡逻队方向点射的严重挑衅事件。中苏边界事件不断扩大,终于在1969年3月爆发了珍宝岛地区的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中国军队通过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保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有力地抗击了勃列日涅夫政府的霸权主义政策。 中苏边界冲突升级的缘起中苏边界冲突逐步升级,演化为珍宝岛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是两国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的控制与反控制斗争日趋尖锐的必然反映。在这个大背景下,面对苏联日益严重的军事威胁,特别是不断在中苏边境地区挑起的事端,毛泽东从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出发,自60年代初即开始着手对中国的对外战略进行调整,并将中苏边界问题也放入其对外总体战略中去思考,从而把边界问题作为对美关系缓和、联合世界各种政治力量重点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一个重要突破点,通过充分发挥边界问题的制衡作用,完成对外战略目标的转移。 60年代初,在美苏夹击的严峻形势下,毛泽东改变了联苏抗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逐步把"苏联修正主义"也确定为中国反对的对象,提出了建立"反帝反修"统一战线的外交战略。在"反帝"和"反修"力量分配上,毛泽东虽然仍将侧重点放在反帝统一战线上,明确提出主要斗争对象是美国,但是对美帝国主义对中国构成威胁的看法已开始发生变化。在毛泽东看来,美国是帝国主义国家中最强的,也是最弱的,因为它"手伸得太长",占的地方太多,力量分散,就如同"十个手指按住了十只跳蚤,一个也抓不住"。 1961年5月,美国对越南南方进行"特种战争"以后,1962年,毛泽东在对越南国防部长武元甲分析形势时就指出,在东南亚进一步出兵,美国也没有出路,把中国、北越和其他东南亚国家都闹起来了,他吃不消。"北部湾事件"发生,美国对越武装干涉升级之初,1964年8月13日,毛泽东就在对越南领导人黎笋分析美国攻打越南北方的问题时谈道:看来美国、越南和中国几家都不想打,所以打不起来。并赞同越共中央政治局作出的采取巧妙办法,不去惹美国的决定。在对美国是否会打中国这一问题的认识上,毛泽东针对有人提出的"在当前,在短期内,苏联是(美国的)主要敌人,从长期来看,中国是主要敌人"的说法指出:帝国主义是实用主义,"长期"对他们来说不那么重要,太久了。美国要打中国就得拉日本等国,日本不参加,美国就不敢打同上。1965年3月,美国进一步扩大越南战争,同时不断派遣飞机入侵中国领空,对中越边境等地区投掷炸弹、发射导弹,构成了对中国的战争威胁。 4月2日,周恩来请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向美国总统约翰逊转达中国政府的四点立场:中国不会主动挑起对美国战争;中国说话是算数的;所承担的国际义务要履行;中国是做好了准备的。中国的这些政策既是谨慎的,又是有准备的;如果美国把战争强加于中国,不论来多少人,用什么武器,包括原子武器在内,它将进得来,出不去。对此,虽然由于美方推迟了阿尤布·汗的访问,中国未能直接从约翰逊处获得答复,但是约翰逊关于在越战升级中美国无意侵犯和轰炸中国,无意侵犯和推翻北越政权的意思,却通过中美华沙大使级会谈中的美方代表明确地传达给了中国。与此同时,美国国内要求弱化同中国对抗的舆论也愈益广泛,反战情绪不断高涨。 在勃列日涅夫政权趁美国陷入越战困境之机加紧向外扩张,形成与美争霸的咄咄逼人的形势下,美国认识到苏联是对其自身安全的最大威胁,也开始考虑联华抗苏,从而对中国作出了种种松动国家关系的姿态。这些迹象都受到毛泽东和中国领导人的密切关注。 另一方面,自60年代初以来,中国重点反对赫鲁晓夫集团的反修统一战线的分量不断加码。面对苏联构筑的对华战略包围以及中苏边界地区苏方的军事重压,毛泽东在提出建立反帝反修统一战线的国际战略策略的同时,实际上就已经开始注意将中苏关系与国家安全利益、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结合到一起进行思考,着手在对两条战线的作战中将主要矛头逐渐转向苏联。 毛泽东在1963年和1964年会见外宾的谈话中,一是反复强调赫鲁晓夫的苏联有核武器,又是大国,又是社会主义国家,大批大批的原子弹在美国和苏联,"它们经常拿在手上晃着吓唬人",而中国即使研制出原子弹,同美苏比,还是十个指头中一个指头也不到;一是不断提出苏联攻打中国的问题,指出苏联在压中国屈服的各种措施都不能奏效之后,"还有打仗"这一条。 毛泽东还多次在会见外宾时提出:"赫鲁晓夫会不会打我们"?"派兵占领新疆、黑龙江,打进来,甚至内蒙古","有可能没有可能"?并表示对此"我们要准备"。中共中央在1964年便针对越南战争升级作出了准备打仗和加强三线地区建设的重大决策。1965年9月2日,国家计委重新草拟了以备战为中心的"三五"计划安排情况汇报提纲,9月18日至10月12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批准了"三五"计划以"国防建设第一,加速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的基本方针。由此,中国经济建设的中心便从解决吃穿用转变为备战。但事实上,这种变化并非只是对美国升级越战的反应,其中已含有极大的对苏备战的成分。在毛泽东看来,苏联与美国一样也是一只大纸老虎,吓唬不了人,中国从来就不接受强大力量的威胁。毛泽东要与苏联的霸权主义政策抗争到底。
|
|
|
|
![]() |
![]() |
中国涡扇发动机成全球导弹心脏 美俄乌都要 |
![]() |
谁是内鬼?伊朗革命卫队已遭灭顶 |
![]() |
奇迹!朝鲜事故舰修复成功再次下水 |
![]() |
052D降格成护卫舰?暗示下一代通驱吨位激增 |
![]() |
福建舰与郦道元舰同框 或将有若干次的海试 |
![]() |
中国涡扇发动机成全球导弹心脏 美俄乌都要 |
![]() |
谁是内鬼?伊朗革命卫队已遭灭顶 |
![]() |
奇迹!朝鲜事故舰修复成功再次下水 |
![]() |
052D降格成护卫舰?暗示下一代通驱吨位激增 |
![]() |
福建舰与郦道元舰同框 或将有若干次的海试 |
![]() |
中国央视近距曝光枭龙最新型号 |
![]() |
6名核心人物被定点清除 伊朗为何防不住? |
![]() |
伊朗再遭重创!它为何连核专家都保不住? |
![]() |
俄军火药厂成废墟 200种弹药链全面崩断 |
![]() |
中国对美国留了这一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