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送战俘的船只被称为“地狱之舟”,只有5艘抵达日本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日本的物资和能源补给严重不足,特别是“南线”战场开辟后,日军南北两线作战,已经疲于奔命。为了维系和扩大战争,日本政府采取了“以战养战”的政策,利用占领地俘获的劳工及战俘从事各种劳役,以补充日本国内和海外占领地劳动力的不足。日本陆军大将东条英机在对俘虏收容所所长训话时说:“要活用劳动力与特殊技能扩大我们的生产。”
“巴丹死亡行军”活下来的健壮者一部分被日本公司相中,同科雷吉多岛陷落后的美、菲战俘一道,被运至日本做苦力。当时日本的大公司,例如日本三井矿业公司、三菱矿业公司,先后派出11艘船用于运送战俘驶离菲律宾。运送战俘的那些船只被称为“地狱之舟”,由于这些日本船只没有按照国际惯例悬挂红十字标志,因此大多遭到盟军舰队的袭击,只有5艘抵达日本,而其余几只船上的几万名战俘随船沉入大海。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了东北四省,奉天(沈阳)一直处于日本的魔爪之下。奉天是中国东北的重要工业城市,交通便利,农业和矿业资源丰富,经济发达。日本占领了奉天,也就拥有了一份巨大的保障。日本在奉天设立了很多兵工厂,为侵略战争服务。但是随着侵略战争的扩大,奉天的兵工厂缺乏劳动力,尤其是有技术的工人。而美英战俘中有许多机械师,因此,日本从美英战俘中选择大批具有机械加工和修理经验的技师运往奉天。
1942年10月,经历“巴丹死亡行军”的另一部分美军战俘在马尼拉港乘“鸟取丸”号到达高雄和朝鲜的釜山,之后乘火车到汉城,进入安东(今丹东)境内,到达奉天。在马来亚和新加坡被俘的英国和澳大利亚战俘从新加坡乘“深井丸”号途经越南西贡以及高雄港到达朝鲜的釜山、汉城,在与美军战俘会合后,同往奉天。一部分英国和荷兰籍战俘,分别自香港和印尼乘船,辗转台湾和朝鲜,再乘火车被押解到奉天。在40个昼夜中,船舱拥挤、环境恶劣、食物短缺,许多战俘死在了途中。
第一批盟军战俘抵达奉天后,被临时囚禁在北大营
1942年11月11日,天寒地冻、风雪交加,第一批盟军战俘1300多名抵达奉天。这样的天气,盟军战俘们从未见识过,也从未领略过。
他们被临时囚禁于原东北军驻地北大营,住在具有东北特色的地窨子里。白天战俘们要步行到5公里以外的工厂满洲工作机械株式会社做工,因为天气寒冷、缺医少食等原因,大批战俘死在了集中(战俘)营里。
1943年6月23日,发生了3名战俘逃跑的事件。为了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加强对战俘的控制和管理,也为了提高战俘的工作效率,日本人在“满洲机械株式会社”旁边修建了一座永久的战俘集中营,日本人称之为“奉天俘虏收容所”(即沈阳二战盟军战俘集中营)。集中营占地约5万平方米,四周建有高大的围墙,墙上布有电网,集中营四角建有木质的高大岗楼,用以监视战俘们的活动。1943年7月29日,盟军战俘被转移到了“奉天俘虏收容所”。在奉天俘虏收容所的盟军战俘,最多时达2000多人。1944年,日军又相继建立了“奉天俘虏收容所”的三个派遣所,作为战俘的劳役区。此外,还有一些战俘在战俘营中从事小卖部、物品管理、炊事值班、理发、医务、缝纫、木工、车库、农田种植等工作。
1944年,日军又相继在当时的四平省的郑家屯(今吉林双辽)和西安县(今吉林辽源)设立了奉天俘虏收容所第一、二分所,用来关押盟军的高级将领。温莱特将军被俘后,先后关押在菲律宾的打拉战俘营,台湾的花莲、玉里和木栅战俘营。1944年10月下旬,温莱特同一批高级战俘被转押到奉天俘虏收容所第一分所,12月1日,又再次被转到了奉天俘虏收容所第二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