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完全死于自杀 清末新政断送了国运 | |
www.wforum.com | 2013-05-26 18:27:22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相信很多人都认为清王朝是灭亡于自身激化的民族和国内外战争的联合打压,这也与本文的标题相符。因此在文章开始前,笔者必须声明,这篇文章的论点并不在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和传统教科书上写的那些。另关于新政的具体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我之所以这么说首先在于清末新政。以笔者的观点来看,清朝灭亡的时间并不是溥仪退位的1912年,早在清末新政时,清王朝就已经灭亡了。为什么这么说?原因便在于清末新政的内容: 首先是军事方面。新政中编练“新军”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清政府对此投入了巨大财力,花费了很大力气。1901年8月29日,清政府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9月12日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编练“新军”的工作在全国铺开。为了在全国推行编练“新军”计划,清政府于1903年12月4日设立练兵处,任庆亲王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铁良襄同办理。练兵处的实权为袁世凯所掌握。清政府还令各省设立督练公所,为各省领导编练“新军”的机构。强化军队战斗力本身是清政府为了自保的必要手段,但是后续的结果却造成了新军的军事政变,名动京师的武昌起义本就是源于湖北新军的集体哗变,至此为孙文的辛亥革命奠定了军事基础。 史料证明,光凭革命党人是绝对不可能造成清王朝的直接灭亡。孙文早年进行的一系列武装起义都只能说是找来一帮帮会组成“敢死队”的小打小闹情景。同时这些突袭的敢死队也并没有得到当地群众的接济和援助,这就直接造成了革命党人除有新军参与的武昌起义外,任何一次的单独起义都没有得到成功。 而后续的辛亥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军。新军的创始者是晚清名臣香帅张之洞。张之洞苦心经营,兴学堂、派留学、练新军、办报纸、倡立宪及洋务实业等,其结果是为清朝造就了掘墓人,可谓自掘坟墓。得到新军的倒戈相助,也是孙文所料未及的事情。因此,在今天看来,如若不是清政府编练知识型的湖北新军成就了武昌起义,孙中山要完成驱除鞑虏的任务,挑战的意味显然要大大浓于机遇。 再者是关于政治方面。清末新政中,清政府推行“新政”,原想缓和国内矛盾,维持和巩固其封建统治,适应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拉拢上层资产阶级分子。但实行的结果却适得其反。首先,由于举办“新政”,清政府允许地方自行筹款,每年要向各省摊派2300万两,这些都以捐税的名目直接或间接转嫁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上,人民不胜负担,自发斗争更为广泛。有的地方由“抗洋捐”、“反赔款”发展到武装起义,使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其次,“新政”虽然裁撤了一些中央和地方的衙门,裁汰了一些冗吏,但又出现了新旧机构重叠,如军机处和督办政务处、户部和财政处并存等。 但是令清政府所料未及的是清政府在这场与革命派、立宪派之间的三角博弈中非但没有保持自我,相反在革命分子大量集聚的资议局和对皇室内阁大失所望的立宪派的联合打压下走向了灭亡的道路。这的确是与改换组织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就功能、效果而言,无论是咨议局还是资政院,都对清政府的统治构成了威胁、冲击。咨议局通过针对督抚的成功“越权”,在地方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需要强调的是咨议局、资政院的作为,其根本目的不是与清政府所想的那样维持国家,而在于舆论氛围的形成。尽管政府对议决案“几无不弁髦视之”,然而咨议局和资政院以合法的方式针砭时弊,直接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清政府所在的皇权核心,在推动立法、司法、行政体化的发展时,逐步使得高度集权体制逐渐瓦解。诚然历史不允许假设,但是在内部的分化的的确确是清末新政中最大的败笔。 第三是关于文化体制的改革。1901年9月4日,清政府命令各省城书院改成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各县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2月5日,颁布学堂科举奖励章程,规定学堂毕业生考试后可得进士、举人、贡生等出身;1902年2月13日公布推广学堂办法。8月15日颁布《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又颁布《重订学堂章程》,详细规定了各级学堂章程及管理体制,以法令形式要求在全国推行。与普通学堂并行的还有专业教育,包括师范学堂及各类实业学堂,在学制上自成系统,一套完整的学校制度随之建立。 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使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的脱钩。 不言而喻,在这场文化的改革中,清政府培养了大批在后来对自己极具危险的先导人物,这里也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最后,在新政中逐步兴起的舆论风潮使得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只能面临轰然倒塌命运。当时的人有这样的观点,“辛亥革命是报馆鼓吹出来的”。书报的创办是为了开民智,然而这一类组织当中却存在着相当多的革命势力。因此结果也是情理之中的,阅书社的作用,并不在于挽救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相反,催化了辛亥革命的急剧爆发。 综上,清王朝的灭亡在于咎由自取,外部力量只是加速其瓦解的催化剂
|
|
|
|
![]() |
![]() |
阵风夜逃,中将撤职:这仗,巴铁赢在了体系 |
![]() |
中国H-20接近服役 航程只有8500公里? |
![]() |
印巴交火第4天 中国对上俄法以美4国 |
![]() |
戏剧一幕!阵风被歼10压制 印空军中将被免 |
![]() |
巴方对印发出“核警告”前 和中方先通了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