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尼拔虽是"战略之父" 但仍称不上名将 | |
www.wforum.com | 2013-05-07 19:41:13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两位将领从所率领军队。军事战略与战术、作战思想、战争规模、以及战果、以及面对的对手来看,汉尼拔和韩信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 首先是两方统率的军队实力相比,韩信显然比不上汉尼拔,汉尼拔的远征军实力非常强悍,特别是其军团的战象和努米迪亚骑兵,令罗马军团非常忌惮。其后来补充的高卢以及蛮族士兵从战斗力来说也不差,不要忘记高卢大军曾经一度攻入罗马城。甚至一直到凯撒远征高卢时,高卢起义还给罗马造成了相当大的麻烦。后来汉尼拔失去努米迪亚盟友的骑兵后,在扎马就被西比阿所击败。而韩信所率领的部队一直是一支由新兵杂兵组成的偏师。其开始北伐时不过三万之众,后来还被刘邦两次抽调其有一定战斗力的北伐主力去补充成皋荥阳前线。 另外就是古代西方从军事作战思想、战略战术方面与中国差距实在是太大,这从同时期春秋战国中国兵家典籍和西方的对比就可以看出,最有代表就是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在今天西方依然炙手可热,可见当时的中国军事水平发展程度之高。而希腊到马其顿再到罗马,作战思想还停留在方阵正面对决,通过某场战役来决定整个战争胜负的阶段,甚至在汉尼拔之前,连军事战略的影子都没有,不得不说西方当时军事思想相比中国的及其落后!像马其顿方阵、罗马军团这种作战方式放在当时的中国基本没有用武之地,光孙膑的八阵都不知比其强出多少! 在从战争的规模来看,当时的罗马和中国更没有可比性, 第二次布匿战争坎尼一战罗马出动八万多人几乎就已经算倾国之力,自从坎尼之战后16年的时间里,罗马本土居然连支像样的军团都拼凑不出!而在同时期的中国这种规模的战役只能算中等会战。 从和作战思想来看,坎尼战役是西方军事发展的一个标志,因为它是西方军事史上第一个围歼战。但比起同时期的中国只能算一般战役,早在坎尼战役四十四年前中国的长平之战就已经做到了战略合围,而且从规模和战果来说,汉尼拔在白起面前实在水平平平,从战果来说,坎尼战役罗马还有近7000人突围出去,而长平做到了真正全歼,无一漏网。以至于白起还得故意放出两百四十名俘虏回赵国通风报信。长平围歼的规模记录,一直到二战苏德战场中出现的基辅战役才超越。而中国古代用兵四为首“白韩李岳”,作为和白起并列的韩信,其水平可见一斑。 我们再来对比韩信的井陉之战和汉尼拔的坎尼之战,从兵力和对手对比来说,显然韩信比汉尼拔更加悬殊,整个井陉之战韩信的参战兵力不过两万人左右,而赵军却高达二十万,坎尼之战时汉尼拔是以4万多对阵罗马8万多,而且汉尼拔的骑兵要优于多于罗马。从战术来看,双方异曲同工,韩信和汉尼拔都是主动后退,诱敌深入,使地方阵型出现混乱。汉尼拔的做法是用步兵吸引罗马军团主力,并将阵型布置在迎风坡,然后再利用强大的骑兵击溃罗马侧翼骑兵并两翼包抄罗马步兵形成新月阵完成合围,并杀死罗马执政官。而韩信是迎战赵军后,主动撤退,背水列阵迎战赵军主力,并且以少量轻骑兵迂回赵军大营拔旗易帜,然后两面夹击。最后大破并俘虏了全部赵军,斩杀赵军主将陈余,并且俘虏了赵王歇。韩信更胜一筹。再从作战谋略来看,汉尼拔就更不如韩信了,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而韩信不拘泥于兵法,大胆运用并得胜,可见韩信用兵之灵活善变。拔旗易帜更是准确抓住了敌方的心理,成为了最后决定胜负的关键。而汉尼拔主要还是靠阵型也就是堂堂之阵获胜,其作战思想还主要停留在阵型阶段。从战役影响来看,井陉之战后韩信迅速平定了整个赵国,并且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武降燕,大大扩大了汉军的地盘和实力,而汉尼拔坎尼之战后却始终不能征服控制意大利,反而不断消耗自己的军力。 楚军的一支主力龙且就是被韩信全部歼灭的,援齐龙且军号称二十万,实际上也有十万之众,加上齐军,十几万是有的,而韩信伐齐前军队主力就被刘邦抽调走,而且伐齐战争中还有所损耗,但韩信采用沉沙决水、半渡而击的谋略战术大败齐楚联军,斩杀龙且,并俘虏全部楚军和齐王广。项羽正是在心腹大将龙且和一支主力部队全军覆没后,达到惊恐的地步,以至于难得一见的派说客游说。 垓下决战汉军虽然拥有兵力上的优势,但战斗力来说仍不及楚军。而且多为杂兵,分属不同派系,统一指挥难度不小。而项羽的楚军长年跟随项羽征战,再加上后路被断,已有哀兵之势,必然拼死作战。而汉尼拔在扎马会战时从总兵力上也是多于西比阿的,从阵型上来看,其阵型布置还是以三线步兵为主,带有预备队配置的特点。虽然此时罗马的骑兵超过了汉尼拔的骑兵,但汉尼拔部队中还有不少战象和久经战阵的老兵,此战汉尼拔最后还是吃了败仗。而且这一仗打败后,整个迦太基的国运也到此终结,再无挑战罗马地中海霸主地位的能力。而韩信却恰恰相反,垓下的五军阵部署十分完美,不论是侧翼,还是预备队布置都恰到好处,在垓下之战击败项羽后,还能迅速地将楚军合围起来。并能在项羽和极少数部队突围后发起正确的追击,使其再无翻身之可能。 再从军事战略布局来看,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 ,将战火烧往意大利,的确是军事策略的重重一笔,但其始终不能征服意大利,而且对后方基地西班牙注意不够,后来西班牙还被西比阿家族给端掉。从军事上来说,孤军深入,必然要速战速决,久战必然不利。虽然汉尼拔凭借一己之力在罗马转战达十六年之久,却始终没法控制征服自己打下的地区,几次兵临罗马城下,却不得不撤军,反而疲于奔命。损耗了自己大量军力物力,在外交政治上也没做好工作,这点和同时期的项羽非常相似。汉尼拔的军队本身就已经是整个迦太基最强最主要的军团了,他的后方和本土都处于空虚状态,这实在是兵家大忌。罗马就是抓住这个弱点最后打败了他。而韩信的汉中对可谓经典,其计出陈仓,定三秦也是楚汉战争关键的一步,刘邦正是有了关中为后方基地和韩信北伐部队的补充,才能与项羽持久对峙。韩信的北伐,打下的魏、代、赵、燕、齐基本都是一战平定,打下一块就牢牢控制一块。楚军曾经北上攻击赵地,但很快就被韩信击退。齐地的星零抵抗很快就被平定。后来韩信从齐地南下,很轻松就拿下项羽的都城彭城。切断了楚军的退路。 从战果来看,韩信攻克了魏赵燕齐等地,所拥有的实力和控制的地盘足以三分天下,而汉尼拔失去西班牙后,一直是一支孤军,表面上打了很多胜仗,地盘却在不断缩水,其对投降的意大利城邦控制能力很有限。
由此可见,汉尼拔虽然是西方历史被称作“战略之父”上的一代名将,但同韩信相比仍有差距。 |
|
|
|
![]() |
![]() |
阵风夜逃,中将撤职:这仗,巴铁赢在了体系 |
![]() |
中国H-20接近服役 航程只有8500公里? |
![]() |
克什米尔上空风云突变!巴铁中式战机2打4 |
![]() |
戏剧一幕!阵风被歼10压制 印空军中将被免 |
![]() |
巴基斯坦向中国求助 印度未必给面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