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优柔寡断埋下北宋灭亡祸根 | |
www.wforum.com | 2012-11-02 03:21:03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前一段时间听“王立群读宋史”,对比某些清史专家来,老王显然客观的多,虽然网友也支持老王有不少错误地方——如获得人口是几百万不是1千万等等。总体上,王老讲的相对客观,至少讲到了宋的积贫积弱要打个问号?国家国土面积不大不意味着弱小。。。。等等,而且也说出了宋初军事实力相当强,在边界对阵辽国多次以少胜多——如李汉超、郭进等名将。对比某些讲到宋辽西夏、宋金对抗时,完全避开李继隆(多次击败辽国战神耶律休哥,尤其是唐河之战)、草根英雄张荣(在金进攻宋防守时期仅仅依靠民兵就在缩头湖一战打死5000女真精锐精兵)、吴璘(防守反击战见长,积极由汉中进攻潼关等等)、孟珙(最后攻入金都城,将金国主尸体拉到南宋临安一雪靖康耻,此后以一己之力对抗蒙古大军,多次击败蒙古军)。。。。至少以秦汉史见长,宋史并不见长的王老,讲到了宋初那些历史上强悍、但现在少为人知的将领,如李汉超等。而且对比某些只不过是选择性地翻译了部分古文,而开口闭口学术学术的所谓专家来,王老说的是读“宋史”。非常可惜的是,貌似这个系列讲完赵匡胤后,似乎停了好长时间了,不知道下面是否还讲? 当然,我对王老有一点不大赞同。那就是王老说总体上对比,定都汴梁比迁都洛阳更好些。当然了,我说的可能错误多多,毕竟本人不过是个理工科人员,文史不过是业余爱好。从工科军事设防的角度来讲,一个国家的都城,尤其是冷兵器时代、步兵为主的农耕王朝,面对北方有着强大骑兵军团、还有一定农耕能力的半农耕半游牧(或狩猎)、还建立类似中原王朝体制社会——如辽(后来的金,这种体制的国家显然比当年那些仅仅是游牧不定居处于奴隶制乃至原始部落的匈奴、突厥、吐蕃要总体实力大得多),显然在武器没有绝对优势面前,都城都应该选择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而当时的洛阳居天下之中,有八关之险,显然是作为都城的良好选择,而汴梁就不同了,地处平原,一码平川,非常适合北方骑兵作战,金国的骑兵但是能速战速决,徽宗钦宗孱弱无能不敢坚守是最大原因,但汴梁的地理位置和地形不利于防守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宋的都城是洛阳,不仅金兵围困都城时间延后,而且有着地利险要的洛阳对于即使在懦弱的人也总会增加一点点防守信心,而且洛阳不仅距离在西夏境内打压西夏的宋军精锐西军更近,西军赶来勤王更快(事实上在宋都城汴梁被围困的时候,西军主力在从西北赶来的时候却被挡在了潼关),而且在洛阳附近利用山地地形跟金兵打,比起汴梁的平原更容易发挥西军擅长山地战的力量。所以我一直认为,北宋的灭亡除了其它原因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当年定都错了,确切的说是没有迁都洛阳。说起洛阳来,不得不多说一下,提起洛阳和附近关中地区,好像一直以来在此处建立都城的王朝,往往比较强盛,而以此为据点出发统一全国的可能性也很大,那些南到北统一天下的,往往都是先占据了关中洛阳等地。其实翻开地图就能看明白,洛阳和关中等地如果在手,那么就可以和富庶的四川等地练成一片,而四川两湖的耕种之地就能有了一道屏障,免于战火而源源不断地获得粮食,冷兵器时代对于农耕王朝来讲,战争最重要的还是粮食,所以如果说没有控制这些地方,根本无法实现从南到北的统一,或者收复土地。后来人老说什么南宋时期岳飞北伐收复国土被终止之类的,这里不想去多谈岳飞如何,免得被删除以及被骂,但只要是仔细看历史的人都知道,在金进攻南宋防守的初期,岳飞战绩很差,他的防区基本上是丢失,而相应的张荣、吴玠等人打得有声有色,就算是后来防守反击,岳飞虽有收获,但没有演义那么夸张——什么800人击破10万金兵之类的,金兵虽有损失,但实力依然在,更像是撤退而不是溃败,此时的金兵更不是后来朱元璋面对的那个被红巾军摧毁重创之后的元军。这里仅仅谈南宋收复国土的最大机会,其实不是岳飞从东线北上的路线,因为那样的路线面对平原根本没法保障后勤,很容易在拉长战线之后被金兵骑兵的快捷而切断补给,最后只能是退回来。南宋最大的机会是吴璘时期的西线进攻,西线进攻后方容易保障,而且更多是打山地战,抵消部分金骑兵优势,当时吴璘已经占据多出地方,进攻潼关,如果南宋采取东线防守,而西线进攻的态势,加大对西线的投入,那么在西北夺取更多城池——如洛阳潼关等,筑起坚固防线,采取步步推进的方式,那么进可攻退可守了。可惜后来宋孝宗有些急功近利,想着一下子能打垮金兵,从中路直插进去,收复汴梁,就将军队从西线撤回而改为东路进攻,结果被金防守反击而打败。着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就曾经说过,如果宋军西线没打好、打通西线,仅靠东线突进,即使打下开封甚至越过黄河,也很难长期固守。 多说了几句,说明西北及洛阳等地的重要性,接下里再说迁都洛阳。赵匡胤时期,曾经迁都洛阳,除了考虑到能架空赵光义势力(赵光义在汴梁势力非常强,对于赵匡胤的死,我是怀疑赵光义暗中给赵匡胤下毒,赵匡胤长期中毒而死,毕竟赵匡胤身体强壮却在50岁就死了)、让自己儿子即位(赵匡胤的本意肯定是让自己儿子即位,毕竟赵匡胤死时,他的两个儿子都已经成人)之外,还有就是看中了洛阳的险要地利。要知道,宋朝有一大弊病就是冗兵,迁都洛阳,据山河之险,必然可以大大减少冗兵之害。都说宋代对武将打压严厉,其实那是对于在中原腹地的将领,为的目的就是防止中原腹地在出现五代十国那样的武将干政、内战频繁,宋对边疆的将领,给的权利可不小——如西北军。当然,也有人说,洛阳的城池险要坚固,但是洛阳的漕运唐末以来,经年不修,泥沙堆积,漕运运力大大退化,交通上远不及汴梁,作为京城难以养活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百姓,再加上10多万禁军。其实完全可以修渠道,恢复洛阳的漕运,这要耗民人力物力,但从长远来看,却是节省了更多的钱财人力。 当时赵匡胤提出迁都的事情,当时的满朝文武大多保持缄默——既不反对也不支持,这就说明大多人都保持中立态度。其中反对者力量最大的就是赵光义,这个军事白痴不仅后来打战打得垃圾将他大哥留给她的禁军精锐丢了个精光,而且貌似还染上了恐辽症——也许是大腿骨头被辽国人的利箭射疼了。迁都必然打断了赵光义的皇帝梦想,于是此人就说了“洛阳确实有山河之险不错,但治理天下,在德在不在险”;这句话表面上看起来很符合儒家的精神,似乎赵匡胤如果一旦迁都就意味着依赖山河之险失德货不注重“仁德”一样,这确实是个大杀器,即使是现代社会也强调“仁德”,更何况古代那些总是把一个德字挂在嘴边的帝王们,而所谓的孔圣人也总是教导统要以仁以德来治国。虽然,事实上历代帝王治国,表面以儒家治国,实质更多却是以法家御民,否则儒家的仁德根本没法维持统治,但帝王们不会公然说罢了。所以当时赵匡胤就傻眼了,哑口无言了,但如果赵匡胤想今天那些大学生那样学过辩证法,估计很容易就驳斥赵光义的“在德而不在险”的白痴逻辑,因为辩证法认为德与险不一定就是冲突、而是能够并存的,迁都洛阳,据山河之险,便是要省去冗兵之害,而免了冗兵之害,百姓便不需穷竭民力,以养众多不事生产的士卒,如此正是对百姓施德,可说德和险从对立走向了统一,迁都是一举两得之事,即拥有了险、有保留了德。如果仔细看,也许是赵匡胤武将出身,历史懂得不多,如果历史懂得多,那么“在德而不在险”这句话好像最初是来自战国时期的一个国主和其大臣的对话,好像是一个当时一个国君打了大胜仗,班师回朝的路上经过自己的领地内一个险要的城池,就得意洋洋说,我占据如此险要地利,江山必然永固;有个大臣就说了,虽然大王有险要的城池,但大王要有仁德才能使江山永固。本来这句“在德而不在险”的话,是在己方已经拥有了险要地形城池作为都城的防守阵线的前提下,为了防止君主骄傲自满而提醒的。结果赵光义这个白痴来个东施效颦,你连险要的城池都没有,何谈什么德和险?如果说当时为了自己能当皇帝,而找的堂皇的借口就算了,但后来赵光义即位后,尤其是和辽国打战之后,应该知道契丹人骑兵的速度,如此更应该迁都,即使自己拉不下脸来,也完全可以暗示手下心腹联络各方,提出迁都,然后自己再来个接受民意,顺手迁都。更何况,赵光义后期党项人蠢蠢欲动,赵光义也要解决,仅仅将几个头领签到京城供养起来是远远不够的,那么迁都洛阳也更能靠近西北,出兵西夏的路线更短。好了就算是赵光义不迁都,他毕竟没有遭遇过契丹人骑兵毕竟京城的局面,后来宋真宗呢?那个时候,如果记住教训,就该迁都洛阳。 最关键感觉还是赵匡胤有些妇人之仁,在大是大非问题前面,就该独断。以当时赵匡胤统一南方威服四方之际,直接下一道旨意,强行迁都洛阳,当时估计也自然无人能阻。如果此举逼得赵光义采取激烈的手段(种种迹象表明当时赵光义确实有此心),为了宋朝的社稷,该狠心就得狠心,学学李世民,直接搞死赵光义,一劳永逸解除后患。都说宋过分抬高文人而一味打压武将,首先这是指中原腹地的武将而非边疆武将(相反边疆武将的权利相当大),而且真正开始抑制武将过分抬高文人也是赵光义时期,这个白痴自己打战差,打了败仗,回去后连原先答应打下太原给将士们封赏都反悔了,自然担心众将领不服去,于是就大量抬高文人尤其是那些对军事一点不了解的白痴文人(事实证明,中国往往很多事情坏在这些自以为是、白痴的文人手里)。从赵匡胤厚待后周的退位君主来讲,对比很多皇帝,赵匡胤有些过于仁慈,甚至有些妇人之仁,若是换作别朝君王的话,谁威胁到了我的帝位,下手除之,管他那么多干嘛。然而赵匡胤的仁慈并未换来赵光义的积极响应,结果反而因为提出迁都,被赵光义搞死,估计很可能是慢性毒药。而且最大的危害是,如果赵光义是个能人也罢了,这个军事白痴不仅将精锐禁军丢了个干净,而且此后再也没有建立宋初赵匡胤时期那样强大的禁军。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赵匡胤下定决心独断,迁都到洛阳,拥有洛水、黄河、虎牢的险阻,即便是遇到金兵抑或其他游牧骑兵南下入侵,也更容易坚守首都,至少不会像汴梁那样受到那么大敌人进攻的压力;洛阳四周的河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充作部分守军,减轻了国都防御的压力、减少了军费开支。
|
|
|
|
![]() |
![]() |
阵风夜逃,中将撤职:这仗,巴铁赢在了体系 |
![]() |
中国H-20接近服役 航程只有8500公里? |
![]() |
印巴交火第4天 中国对上俄法以美4国 |
![]() |
戏剧一幕!阵风被歼10压制 印空军中将被免 |
![]() |
数据碾压,实战惨败 苏-30与“枭龙”谁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