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克臧(1664—1681),郑经长子,为郑经妾所生。一说郑经嬖妾生女,易某李姓屠户子为子,但是郑经自称目睹其降生,并不相信。郑克臧,还是陈永华(也就是鹿鼎记里面的武林高手、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的女婿。史记聪明特达,年方十六,便能监国处理台湾政务,而且较之郑经更甚一筹。郑经诸弟贪婪成性,郑经优柔寡断,下不了决心严惩,郑克臧却刚直不阿,年纪轻轻就做出了郑经都做不到的事情,秉公执法,严惩几位叔父。
不过因为他的刚正不阿,伤害到了郑家的利益,冯锡范(鹿鼎记里面暗算陈近南的高手,此人在周星驰版鹿鼎记里面还是陈近南的师兄)又想总揽台湾大权立他女婿郑克爽为王,1681年正月,郑经与陈永华相继去世,冯锡范以郑克臧非郑氏骨肉为由,连合郑经诸弟一起逼死了郑克臧,郑克臧的女儿亦跟着殉情。故而在后世延平郡王祠有“夫死妇亦死,君亡明乃亡”的对联,说的就是郑克臧夫妇。
显然,清廷灭郑氏是在郑经死后的郑克爽(就是鹿鼎记里面那个韦小宝的情敌)时期,根本不是清宫戏康熙王朝说的那样,郑经在清军攻克台湾后高喊“我宁可送给荷兰红毛鬼、也不留给康熙大辫子”,然后自杀。显然关于史书记载,冯锡范和郑克爽都是昏庸之辈,比起郑经差多了,于是乎有人就说,如果郑克臧没死而且掌握了郑氏的大权,那么清廷是否能灭了呢?还是能与清廷对峙更久一些,毕竟貌似清廷能海战的除了施琅之外,似乎没有更强的将领,而施琅1683年灭台湾时已经60多岁,1696年施琅死掉。而清廷对于台湾的态度,史料已经表明清廷上下包括康熙在内,都根本就没有象有关清廷对台湾始终都是要有“归化王土”之说;事实上很多资料表明,清廷甚至决定联合荷兰人对付台湾郑氏,至于给荷兰人什么好处,我对此不是很明白,但想来荷兰人不会是活雷锋来免费帮助清廷,后来在施琅(和荷兰人打过交道)等部分人反对下(施琅在郑成功手下的时候和荷兰人交过手,知道荷兰人的海上力量,以及建立据点后的危害)以及郑氏力量分散弱化的情况下才没有实行。如果郑克臧不死,郑氏能多支撑一段时间,而施琅又郁郁身体不好,清廷恐怕更难下决心,如此历史也许会改写。可以说,从某种程度来讲,是郑氏自己搞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