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骑兵无法冲击密集严整的步兵方阵,并以滑铁卢之战中,拿破仑胸甲骑兵折戟英军步兵阵前为例。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因为近代战争已经相对比较复杂了。单纯依靠任何一个兵种都不足以取胜,战场上需要的是诸兵种密切协同作战。这种说法实际上忽略了炮兵的作用。严整的步兵方阵排列十分密集,一颗炮弹就能造成重大伤亡,纪律再强的部队也经不起炮兵的持续轰击。拿破仑的法宝不是胸甲骑兵,而是炮兵和胸甲骑兵的协同作战。拿破仑本人就是炮兵学校毕业的,他的成名战——土伦之战,就是靠炮兵打赢的。这场战役,法军围城数个月,但还是攻不下土伦。
原因在于,盘踞在土伦的1.7万名反法同盟军和法国王党军队,为了阻止政府军进攻,环整个内港沿岸设防,并在里卡尔半岛构筑了多棱形炮台和两道环形步兵防线,形成据一垒而阻千军之势。英军称其为“莫格内夫堡”。此时年轻的炮兵军官拿破仑提出只要给他100门大炮,他就能攻下土伦。法军司令部也是疾病乱投医,还真给了他100门大炮,他就用这100门大炮攻下了土伦。拿破仑经此战一战成名,被直接破格提升为准将,此时他年仅24岁。拿破仑掌握军权以后,对法军炮兵部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拿破仑认为每千人有二门炮就可以了,这一比例后来成了常规。此外,每门炮携弹量约为二百发,其中四分之一左右为霰弹。徒步炮兵连一般配炮八门,骑炮连配六门,而其他国家一般只有3门炮。拿破仑的改革大幅提高了法军炮兵的战斗力。拿破仑打仗的标准模式就是“炮兵轰,骑兵冲”,先用炮兵将敌方步兵阵线轰乱,再投入胸甲骑兵冲锋击溃敌军,再以步兵扫尾。
拿破仑的作战方式和清军很相似,清军在与准噶尔的战争中,也是这个套路。乌兰布通之战中,噶尔丹将约一万多匹骆驼捆住脚,使之卧于地,上盖垛箱,覆以土,士兵藏身其后,发射枪铳。当时准军装备了大量的俄式火枪,火力相当勐烈。这种驼城战术用来对付骑射十分有效。但这次战役,清军并未采用擅长的骑射战术。而是针锋相对,用红衣大炮轰开骆驼阵,再以八旗铁骑发动冲锋,击溃敌军。清军凭借“炮兵轰,骑兵冲”的战术,灭亡了准噶尔,而拿破仑也凭此纵横欧洲。以滑铁卢之战为例,这场战役拿破仑之所以失败。原因绝不是“炮兵轰,骑兵冲”的战术失效。根本原因还是穷兵黩武不得人心,以至绝大部分当初跟着拿破仑打天下的老兄弟,都拒绝再为他效力,所以他只能用格鲁西这样的二流货,焉能不败?具体到这场战役的战场情况,是因为滑铁卢之战前一天,下了场大雨。
战场坑坑洼洼,严重影响了骑兵的冲击。而且由于土地十分的泥泞,导致法军炮兵最厉害的开花弹发挥不出作用,打进烂泥地里,就是一股白烟,杀伤力大幅减弱,根本轰不开英军阵线。可以说这场战役中,拿破仑的“两板斧”——骑兵、炮兵,都因为天气原因而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再加上援军莫名其妙的迷路,岂非天意?可以说,滑铁卢之战的失败正是因为受天气原因限制,导致法军无法发挥骑兵、炮兵的优势,才失败的。这从反面说明了炮、骑协同战术,在拿破仑军事生涯里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