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满清是道光皇帝,离满清灭亡大约有70年。这个相当于明廷的万历前期。如果是以明的这个时期来对抗英军(鸦片战争时期英军武装)会如何?首先,武器方面,那时候的明廷不比鸦片战争初期的满清差,但不如鸦片战争后期的满清——满清被迫高出了铁模铸炮、以及一些明末失传的火器等,非常可惜这些东西还没怎么用,满清上层就被吓破了胆、或者说是不愿意继续打下去,就投降了。而且纵观鸦片战争时期,英军也就是炮方面占据优势——因为满清在南方沿海各地的炮都是明末清初的老古董(这是清廷为了防范需要,清廷北方尤其是京城神机营的枪炮都是满清最先进的,掌握在八旗或者非常信任的旗人当然将领的京畿绿营手里)。这些老古董炮,年久失修,比之万历中前期的炮,实效也强不了多少。而且整个鸦片战争,清军更多是被英军从背后用刺刀捅死,也就说在远距离上,清军尚且敢用炮、抬枪、鸟枪进行还击,虽然英军炮火勐烈,而一旦英军上刺刀端着枪冲锋,清军基本上是一触即溃。整个战争,英军因战争死亡不到100人,而因水土不服仅在舟山等浙江沿海就死了500多人;英军因战争死亡数量最大的一次战役就是镇江八旗之战,那支八旗由于在战前居然首先杀戮镇江城内的老百姓(当时的将领海龄——此人从对抗西方侵略者来讲是一个抗击将领、英勇抗击守土有责,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就是个顽固的防汉制夷论者,在面对英军6000人、也有说是近万人大军压境之时,竟然认为镇江的汉族居民将在战时的“通敌”帮助英军,纵容手下的旗兵对手无寸铁的汉族居民进行了大肆杀戮),导致了老百姓的反抗,后路已经被堵死,置于死地而后生,所以就积极反抗,与英军展开巷战,最后打死英军40人,自己损失了差不多1000人——还不包括后来来支援的附近清军。而且对比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军火枪,和清军的鸟枪和弓箭,无论是射程和射速,差距非常有限,远远不像第二次鸦片战争那样差距大。
可见,鸦片战争并非武器不利,最起码最根本的原因不是武器不利,而是清廷上层不敢再打下去、或者不愿意在打下去,因为在打下去只会削弱清廷的统治力,导致中国老百姓的起义,毕竟中国老百姓自从清军入关以来就一直起义不断——“反清复明”的口号可是影响深远;果不其然,鸦片战争后没多久,太平天国就开始了。清廷挨了打,结果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依然武器没有任何进步,西方却发生了飞跃,第二次鸦片战争就出现了蒙古八旗用13世纪骑兵模式攻击火力强大的热兵器部队、进而被单方面屠的情况。如果换做对应的明万历中前期,会怎么样呢?至少有几点是肯定的。第一,明廷肯定会拖下去一直拖到英军损失惨重,无力再战,至于英军兵临天津城,明廷连北京都被人围困过,还会怕距离北京还远着的天津出现英军大炮吗?看看接近的阿富汗与英军作战,阿富汗武装分子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远远不及万历中前期的明军,阿富汗都能迫使英军损失惨重后退兵,能制造火器的明军和上层有抵抗意志的明廷,怎么会做不到?第二,吃了英军火炮亏的明军,必然会通过传教士大量引进西方武器,并引入技术进行仿制(当年和葡萄牙人、荷兰人一战,明军打败对方,却知道对方武器强,反而引入武器进行仿制),随着战争进行明军武器必然大大进步,而明廷也不像清廷,对外有交流,这次吃亏后必然会学习西方科技,加大和西方科技的交流,那么第二次英军再来进攻的时候,明军的武器也会是紧跟西方的;很可能经过类似第一次鸦片战争这样的战役,明会走上沙俄那样的道路——依然是封建制度、但科技方面紧紧跟踪学习西方、与西方进行扩大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