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在华日军迂回包抄屡屡成功? | |
www.wforum.com | 2012-03-19 19:59:38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在抗战研究的文章中,经常可以看到“日军擅长迂回包抄”的说法。实际的确如此,且看: 1938年的太原会战时,日军从北路进攻忻口,可是由于两边高山,久攻不下,于是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南怀化,南怀化如同一个门栓,栓住左右两山的大门,战略位置非常的重要。在久攻受阻后,日军改变进攻策略,以一部佯攻南怀化,而主要兵力却突然进攻南怀化两边的1200高地,高地守军猝不及防,被日军攻陷,于是日军居高临下,炮轰南怀化,南怀化守军看退路被断,军心涣散,撤离阵地。 在东线的进攻,日军也是在进攻雪花山受阻后,也是突然转身南边的娘子关旧关,并进攻阳泉。娘子关是太原东线屏障,毛泽东曾告诫闫锡山,要保太原,娘子关不能失。可是日军攻占娘子关后边的阳泉,国军看退路被断,也丢了娘子关。 后来的中条山战役中,日军更是把此战法运用熟练,本来日军用10万之众对国军18万已占优势,可是日军仍然不大意,兵出各黄河渡口,中间突破,使国军看退路被断,军心涣散,四出奔逃。于死亡600多人的代价毙伤俘国军10多万人,不可谓不精彩。此战被国共均认为是最耻辱的战役,也说明日军的战法实在值得借鉴! 这些战例说明: 1.我军如果把握了地形优势,阵地防守也往往使日军很难办。毕竟在我军具有地利的情况下,日军地形不利,硬冲很可能成为我军“靶子”。 2.日军战法灵活,一般也不愿意这样当“靶子”。 3.我国“国军”害怕成为“敌后武装”,所以一旦日军迂回包抄成功,往往赶快大规模撤退。 那么,为什么日军的迂回包抄战术屡屡得手呢?我看原因有三条: 1.日军战法灵活:这一点,说明日军很不容易对付。 2.我国“国军”害怕成为“敌后武装”:这一点,说明敌后作战实在太艰苦。 3.我国“国军”主动进攻意识太差。因为迂回包抄也是有风险的,毕竟是孤军深入,如果我国军队配合意识强一点、具有牺牲精神,则日军的迂回包抄有可能遭到覆灭啊! 由此想到了一个问题:右右们为什么一再攻击共产党军队“小打小闹”、“见了敌人就跑”,却对共产党军队保住了那么多根据地、并发展壮大一再回避呢? “小打小闹”、“见了敌人就跑”,日军必一直追下去,共产党军队必然会被赶出华北,跑回延安,哪里能保住那么多根据地、并发展壮大呢? 其实,共产党军队的抗战,是以根据地为依托的。几十万军队,如果没有根据地,生存都困难,如何发展壮大? 所以共产党对黄巢、捻军的“流寇主义”是非常反对的。敌后作战,决非仅仅游击战甚至“打一枪就跑”的骚扰战,而是以游击战为主,阻击战、伏击战、奇袭战等战术共用的.不断的主动进攻、以主动进攻为主代替消极防御是共产党军队作战的基本手段。 且不说我军扩大根据地的进攻战,就说防御性质的反扫荡吧? 在直接防御方面,右右们夸大了日军的进攻能力。其实,如前分析,若我军有效利用地利,完全可以让日军进攻受阻,再加上各种奇袭战、骚扰战、对敌军供给部队的各种作战、与兄弟部队合作的对敌人占领区的进攻战,各种战法合用,敌人吃不消也是非常正常的。比如在晋察冀军区反八路围攻战役中,我军就有这样的战例:由保定西进之日军被军区骑兵营阻止于满城附近。由定县、新乐向曲阳、行唐进攻的日军1000余人,在高门屯、豆家庄遭到四支队的阻击,进占曲阳的日军退回保定,进占行唐的日军停滞不前。 在进攻方面,我军常常打奇袭战:在晋察冀军区反八路围攻战役中,有这样的记载:“11月24日起,由平汉铁路沿线出动的日军第14师团分两路向西进攻。一路3000余人在飞机掩护下由保定、易县向涞源进攻,其中易县出动之日军一股于12月2日进占大龙华镇。晋察冀军区一支队于当夜发动袭击,一举突入镇内,毙伤日军200余人,残余日军逃回易县。”还有“12月中旬, 正太铁路之日军第5、109师团各一部共4000余人,分别向平山、盂县进攻,经三支队和群众武装的连续打击,十分疲惫。115师344旅奉命由五台进至平山以南,协同三支队相机打击进攻之日军。15日,在盂县东南隐蔽待机的三支队, 乘进占清城镇的日军立足未稳, 突然发起攻击, 毙伤其200余人。”这种奇袭战,是在敌军行军疲劳、对驻地又来不及布置防御驻地的情况下,往往在夜晚进行,所以效果往往不错。何况,即使规模小一点,也能使敌人得不到充分休息,影响其作战进度,为我军展开其他部署赢得时间。 利用地利打伏击战的战例就更多了,这里不再多说,只需要指出:正因为我军进攻意识超强,敌人扫荡时往往不敢冒险迂回包抄,对我军从容跳出敌人包围、在各线部署起了很好的作用。 打击敌人运输线、破坏敌人粮草运输,是曹操、李世民等兵家惯用手段,共产党军队用的也非常多,这在反扫荡中非常有用。如晋察冀反二十五路围攻战役中,我军就在明堡地区和王快镇、郑家庄等地多次截击日军运输队,对日军破坏极大。 “敌进我进”,反过来深入敌占区配合其他部队拔据点、毁铁路乃至进攻敌人的飞机场等要害地区,“围魏救赵”,逼敌人撤兵,这也是共产党军队最常用的战术之一,是打破敌人扫荡的重要手段之一。比如在1941年中,日军进攻我新四军军部,我一师就趁机进攻,连续攻克黄桥、古溪、季家市、姜堰、蒋垛、三垛等重要居点,迫使敌人撤兵。苏南反清乡战役中,我军就一部坚持内线在原地斗争,一部突围转至外线积极策应。52团二营挺进到苏州附近,攻克白马洞、寺桥等伪军据点。54团一营攻克无锡近郊西胶山、严埭等多处据点。51团袭击了江阴县西门外伪军。敌人“撑不住”,只好撤兵。 需要说明的是,敌后作战非常残酷,由于语言局限又往往无法得到准确信息,所以被敌人“粘”住也是经常的。而日军战斗力又特别强悍,象淞沪会战,日军损失将近20%兵力,居然仍旧对几十万“国军”展开大追击,以至于我军重金打造的吴福线、锡澄线报废,在南京也组织不起有力防御,酿成“南京大屠杀”。故反扫荡作战中一旦被敌人“粘”住,就必须有人作出牺牲了。全军利用地利打防御战,如果弹药充足倒是有可能使敌人造成巨大损失、逼退敌人,可是我军弹药不足啊(并非我军作战不坚决,也非自身战斗力差,而是蒋介石这个后勤部长当的太不称职。他不能把抗日大局放在第一位,而是把消除异己看的更重,直接导致我军无力消灭更多敌人),所以往往只好留下少数部队(如一个团、一个营),给相对充足一点的弹药,利用地利逐次坚守。等大部队转移了,再如法炮制,留下一个连、一个排乃至一个班殿后,掩护其他部队撤退。如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典型例子。 反扫荡的成功,有赖于部分将士的牺牲,有赖于各种骚扰战、奇袭战、伏击战并用,有赖于与其他部队的合作对敌人后方的进攻。根本上看,由于弹药缺乏,我军的作战基本上都不是单纯防御、片面防御的,而是“以攻为守”。进攻是共产党军队作战的精髓,是保住、扩大根据地的根本手段。 |
|
|
|
![]() |
![]() |
阵风夜逃,中将撤职:这仗,巴铁赢在了体系 |
![]() |
中国H-20接近服役 航程只有8500公里? |
![]() |
戏剧一幕!阵风被歼10压制 印空军中将被免 |
![]() |
克什米尔上空风云突变!巴铁中式战机2打4 |
![]() |
印巴交火第4天 中国对上俄法以美4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