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四千年来中国“首都”的东西之争和南北之争
www.wforum.com | 2012-01-31 21:10:48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长达四千年之久,从而造成首都不断变迁。几乎每一个新王朝一建立,就要寻一个新址建都。历史上凡有幸被帝王将相们选中成为天子脚下的城市之多,不可胜数。其中最大最有影响的历史名都主要是四个:西安、洛阳、南京、北京。而这四个都城又组成了两对冤家:西安和洛阳,南京和北京。大概以五代为界,在前期以西安和洛阳为首,互争雄长,西安略占上风;后期南北二京互相斗法,结果总以南京惨败而告终。

    东西之争:

    西安、洛阳的兴起都从周代开始。周代的西安称镐京,早在周人灭商前就是关中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武王灭商后更是全国的中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址大致固定,政治、经济、文化上有重大而且持续不断的影响的都城。大概历史不会总是偏爱一个,在给它无限眷顾的同时,又给它制造一个对手。

    就在西安成为全国都城不久,就冒出了它的老对手:洛阳。大概在成王亲政后不久,为加强对故商子民的监视,又在洛水之北建城洛邑。似乎从洛邑诞生的那天起,就注定它在竞争中要处于下风。因为当时西周以镐京为正式首都,洛邑仅仅是周天子巡幸东方的陪都,临时歇脚的地方。不过,历史不总是一帆风顺。到了东周,周王室丢了镐京,东都洛邑时来运转,由临时变为永久的天子脚下。而此时的镐京却残破不堪,暂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此时的周天子已毫无尊严可言,洛邑的号令不出周围几十里之地。洛阳仅得其名而无其实。

    到了西汉时代,镐京再次复兴。但这次换了名字:长安。它的复兴不是偶然的。为确定都城地址,开国皇帝刘邦及手下大臣们也费了一番功夫,在洛阳和长安两位候选者中选中了长安。理由也很充分:一旦有事,长安有险可据,而洛阳无险可守。洛阳只得再次充当了陪都的角色。

    但到了东汉,形势颠倒,主角换成了洛阳。刘秀不跟随老祖宗的做法可能是嫌战乱后的长安太破的缘故。紧接着魏晋也随其后。这是历史上洛阳唯一一次真正压倒西安的时候。到了隋唐时期,一切又恢复了原样,两地绝大部分时间能和平共处,共同繁荣。安史之乱后,两地同时遭受了洗劫,开始衰落。史载安史之乱后,洛阳人口剧减至几万人,周围数县人口荡然无存。长安也好不到那儿去,随后吐蕃的骚扰、黄巢的进入、唐军的收复,每一次都伴随着大劫掠、大屠杀,人口日渐减少。最后一次对长安的沉重打击来自朱温。902年(唐天复二年),他将傀儡皇帝唐昭宗连同大批百姓劫持到开封,走前没忘顺便杀了唐宗室、大臣们,并差不多毁了已经是残破不堪的长安城。

    从此,一个时代结束了,长安连同洛阳一起从圣坛上跌落下来,沦为普通城市。以后历代王朝的都城榜中再也见不到它们的名字。

    南北之争:

    五代之后,全国经济中心南移,南方开始在全国政治上登上竞争舞台。东西都之争一变为南北都之争。首先揭幕的是宋代北方的开封和南方的杭州,但此二地要么政治、军事价值不大,要么地理位置不佳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宋灭后很快就退出了竞争舞台。继之而起的是南北二京。

    北京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是“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的都城,称蓟城,但影响力仅限于今天的华北、东北、朝鲜部分地区(燕国的疆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诸侯制”为“郡县制”,全国划分为三十六个郡(数量有变化,相当于现在的省),燕国被分为六个郡(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广阳),北京成为当时三十六郡之一的“广阳郡”的治所(省会)。

     辽代。辽太宗耶律德光自得到幽云十六州后,迅速看中了幽州的政治、军事价值,将其作为五都之一,改名南京。在辽统治者看来,此地是进入中原的要冲,又离自己大本营近,进可攻,退可守,是统治长城内外各族的风水宝地。

    金灭辽后,北京改名中都,政治地位迅速上升。元统一全国后,继承金的首都,改名为大都。北京遂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直至今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南京的发迹得益于汉末至隋的大分裂时期。三国时孙权建石头城,这是南京的开始,时称建康、建业。南京是幸运的,建城不久就被定为都城。随着东晋和南朝的相继定都以及当时的北方大混乱给南京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

    到隋唐时期,南京(时称金陵)已大大超越远比它悠久的扬州和苏州,成为南方的中心。只是当时的长安和洛阳的地位正如日中天,南京暂时还没有与其争雄的实力。当东西二都衰落后,南京在南唐的经营下有取而代之之势,惜为赵宋所败,不得不屈尊于东京(开封)一百五十余年。金灭北宋,赵构首先想逃到的地方是金陵而不是杭州。只是由于它太靠近前线,金陵才未作为南宋都城。

     南北二京的正式交锋是从明朝建立开始的。在此之前,两地都先后经历了一段黄金时期,集聚了雄厚的实力。比较来说,北京具有的是政治、军事上的实力和价值,南京具有的是雄厚的经济和文化实力。在明清至今,南北二京相互交锋六百多年的时间里,南京仅胜出两次,而且时间也不长久。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北京一直压着南京,直至今日。

    1.第一次交锋(明北伐至洪武末年),南京胜出:

    朱元璋建立明朝,派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伐元,洪武元年攻下大都,元帝逃于漠北。

    2、第二次交锋(建文元年至永乐末年),北京胜出:

    发迹于北平的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历四年夺取帝位,改北平为北京。北京的地位重新上升,南京的地位实已动摇。当时的南京政府以正统之位,倾全国之力竟敌不过区区北平一藩镇,这也暗示了今后的结局。永乐二十年(1421),朱棣正式将首都迁往北京,改北京为京师(此前南京称京师)。以南京为陪都。开始了明王朝的天子戍边,坚守了北方边境二百年。

    3、第三次交锋(明末清初),北京胜出:

   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末代皇帝崇祯自缢于景山(国破,君死社稷,壮哉!)。随后清兵入关击败李自成并占据北京。当时,李自成据河、陕,南明据江南,张献忠据四川,天下大乱,鹿死谁手尚未定论。南北二京均有机会主导全国。但交锋的结果是南明迅速溃败,清统一全国。

    4、第四次交锋(太平天国时期),北京胜出:

     发源于两广的太平天国运动最终选择了南京(改为天京)作为他们的京城和大本营并向北京的权威挑战。前期进展顺利,惜哉,最后败于内乱。南京再次落败。

    5、第五次交锋(辛亥革命),北京胜出:

     形势一波三折,武昌首义,辛亥革命爆发,南京临时政府的胜利似已在望,不料老袁凭借压倒性的军事实力压服了南京临时政府,这是唯一一次以和平方式结束的交锋。

     6、第六次交锋(北伐时期),南京胜出:

    蒋在共产党人的血泊中建立政权,定都南京。暂时压服南方各派军阀后,继续北伐,次年收降奉系张学良,名义上统一了中国。北京重新更名为北平。但这个南京政府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内忧外患接连不断,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政权中对地方政权控制力最差的政府,同时又赶上小日本侵华,国运极其不好。终其一生,处于苟延残喘状态。

     7、最后一次交锋(国共内战时期),北京胜出:

     胜利的共产党人,没有将首都设在南京,也许是想避其晦气吧。毕竟,在南京建都的“朝代”大多短寿。

    如今的北京是幸运的,在四千年历史长河的赛跑中它取得了最后胜利。三千多年前,它仅仅是华北、东北以及朝鲜部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今它已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反观南京,不仅不再是全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上的优势也早已被上海、广州所取代。南京的地位只是与全国二十多个省会城市相并列罢了。不过,谁现在又记得洛阳、开封呢?南京、西安至少还保住了省会的地位,而洛阳、开封仅仅落得个普通中等城市的地位,远远比不上一些新兴的沿海城市了。它们的辉煌、它们对于中华民族的贡献只能到历史书上去寻找了。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阵风夜逃,中将撤职:这仗,巴铁赢在了体系
中国H-20接近服役 航程只有8500公里?
印巴交火第4天 中国对上俄法以美4国
戏剧一幕!阵风被歼10压制 印空军中将被免
巴方对印发出“核警告”前 和中方先通了电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阵风夜逃,中将撤职:这仗,巴铁赢在了体系
中国H-20接近服役 航程只有8500公里?
印巴交火第4天 中国对上俄法以美4国
戏剧一幕!阵风被歼10压制 印空军中将被免
巴方对印发出“核警告”前 和中方先通了电
巴方首曝与印空中对峙细节:三军协同反制
反炮兵雷达一秒锁定 印巴炮兵几个月不挪窝
全球仅此一架?图-119可绕地球飞行80圈
中国不止六代机 美军多领域持续落后
数据碾压,实战惨败 苏-30与“枭龙”谁强?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