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起兵后 自己死了还能打3年 | ||
www.wforum.com | 2012-01-12 21:40:05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
公元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底,前明平西伯、宁远总兵,清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发布讨清檄文,起兵反清,拉开了长达八年的战争序幕。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关于吴三桂起兵的那些事儿。 一.关于吴三桂起兵反清的原因。 一提起吴三桂起兵的原因,至今众说纷坛,没有统一的答案。“狼子野心、贼心不改、蓄谋已久、妄图僭越九五之尊”,这是某些“专家”的说法,也是比较“主流”的一种说法。“忍辱负重、被逼而反”则是另外一种说法。吴三桂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们今天自然已经无法考证,但把挑起战争的屎盆子完全扣在吴三桂脑袋上也无疑是不妥的。吴三桂起兵时年届六十,人到了这岁数,如果不到万不得已,不太可能做出冲动的事情。事实上,在起兵之前,吴三桂已经多次受到清廷打压,手中的权力被一步步剥夺,手下军队也被一步步缩编,王屏藩、张勇、王辅臣、吴之茂、李本深等部将被一个个调离身边。一生的成果在晚年全部化作浮云,这对替清廷卖了半辈子命的吴三桂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而清廷方面对自己这么做的理由也很充分:吴三桂在云南的军费开支过大,以致于朝廷无力供养。这个理由从表面上看似乎也说得过去,朝廷没钱,总不能贷款来供养你吴三桂和你的军队吧。可是,后来清廷却又指责吴三桂在云南私自开采铜矿、银矿供做军饷。这就有点矛盾了,清廷既说自己不能担负吴三桂部的军费,却又指责吴三桂自筹军费,到底想把吴三桂往哪条路上逼呢?实际上,当时云南的吴军经过多次缩编之后,只剩下两万余人,自筹的军费已经能基本解决开支需要,清廷拨付的军费只占少数。清廷却以军费紧张为由,急于打压吴三桂实现撤藩,这无疑是促使吴三桂走上反抗道路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关于“烈士”朱国治。只要是稍微读过历史书籍或看过“康熙王朝”的人都会知道,吴三桂起兵之后,第一个为清廷“捐躯”,事后被划入“忠义”之列的“烈士”便是时任云南巡抚的朱国治。这位“烈士”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各种史实都可以给我们一个答案:贪赃枉法、阿谀奉承之徒。此人乃汉军正黄旗人,在出任江苏巡抚期间,搜刮无度,人送外号“朱白地”,后来又以抗粮为名,制造江南“奏销案”,又在“哭庙案”中,大兴文字狱罗织罪名杀害苏州金圣叹、倪用宾等人。最后因为民愤实在太大被革职,直到1671年(清康熙十年)补云南巡抚,加太子太保兼少保,在任期间却又克扣军粮,导致生变,属于浑身上下打着手电也找不到闪光点的那种类型。此人到云南就任之后,所作所为也统统与“正气”之类的词沾不上边。到任后就积极联络吴三桂,对吴三桂极尽阿谀奉承之事。有一次,在召集云南官员赏牡丹时,吴三桂做了一首牡丹诗,“朱白地”不但马上自己做诗唱和,还逼着在场的所有官员做诗相陪。此外,别的督抚拜见吴三桂,都是行打千礼,惟独“朱白地”是行跪拜礼。至于后来朱国治“烈士”的就义场面,清史稿里只有一句话“国治骂贼尤烈”。但是,怎么骂?为什么要骂?究竟有没有骂?我们都不得而知了。 三.关于吴三桂起兵失败的原因。吴三桂起兵为何会失败,现在流传最广的说法便是“不得民心”。但我认为,与其说“不得民心”,倒不如说是吴三桂优柔寡断的性格缺陷和年届六十的年龄劣势所致。吴三桂起兵之初,一路势如破竹,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有力抵抗就控制了云、贵、川、湖南大部分地区。之后吴军又在江西先后击败岳乐、董卫国军,占领南昌、九江一带,打得清军从此龟缩在安庆一带五年不敢动弹。其中,吴军大将高得捷更是两次秒杀满清贵胄中“不世出的名将”安亲王岳乐。西线战场,吴军王屏藩、吴之芪部在四川设计使清将瓦尔喀部五万大军不战自溃,郑蛟麟、王辅臣部在陕西平阳关围歼清军机大臣莫洛所率十万余人,击毙莫洛。随后,王辅臣、王屏藩、吴之芪率军紧追清贝勒察尼军不放,将贝勒察尼赶出西安,兵不血刃占领西安。再后来,王辅臣因轻敌中清廷新任军机大臣图海之计,陷入绝境被招降,吴军损失八万人马。但随后吴军便迅速扭转了局势。吴之芪和马雄图兵分两路,直抄图海部后路,王屏藩、潭洪带领马步兵随后跟进。此一战,图海军大败而逃,吴军从固原一直追杀到长武,十二万清军最后剩下不足两万,跟随图海逃回西安。 经过几次大战之后,清军的主力实际上已经被吴三桂军打垮消灭,仅剩的兵力包括从青海退守延安的青海军两万人,在西安的图海军3万人,在武昌的蔡毓荣和贝勒尚善军3万人,在安庆的董卫国、岳乐、喇布、希尔根共5万人,南京清军3万人,全国兵力已经不足二十万。而吴军此时已发展到四十余万(北线12万、中线10万、南线共计17万、云南新兵3万),形势对吴三桂一方极为有利,刘玄初等谋士也力谏吴三桂挥军跨过长江。如果此时吴三桂真的能一举挥军北上,那么改朝换代也未可知。但由于吴三桂优柔寡断的性格缺陷使然,再加上吴三桂考虑到自己年迈体衰,头脑中偏安的思想便逐渐取代了当初的雄心壮志,以至于吴军主力一直停留在长江南岸,丧失了最佳的战机。最后,刘玄初忧愤而死,自此再也无人敢向吴三桂当面提出北进的建议。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八月,吴三桂病死,吴军失去了得力的统帅,从此在也没有人能够统一指挥吴军庞大的军队。之后吴军各部各自为战、互不协调,又与清军征战了三年,最后被清军各个击破。所以说,吴三桂最后的失利,并不是失在民心,而是失在了错过战机上。 四.吴三桂起兵,是正还是邪?对于这个问题,至今也是众说纷坛,在这里我也不太好下结论。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难以定义的问题。不过,今天的我们仍然能通过史籍得知当时发生的一些事。吴三桂病死之后,其部下除新建水师林兴珠投降清军外,其余无一人投降,全都战斗到最后一刻。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清军攻破昆明之后,五华山上行宫中的宫女丫环和其他人员数百人全部自杀,无一人投降......这场战争的性质,就任由后人评说吧! |
|
|
|
![]() |
![]() |
阵风夜逃,中将撤职:这仗,巴铁赢在了体系 |
![]() |
中国H-20接近服役 航程只有8500公里? |
![]() |
克什米尔上空风云突变!巴铁中式战机2打4 |
![]() |
戏剧一幕!阵风被歼10压制 印空军中将被免 |
![]() |
巴基斯坦向中国求助 印度未必给面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