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漫谈中国火器技术发展 明清始落后
www.wforum.com | 2012-01-08 20:57:05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中国使用燃烧来杀伤敌人的历史可以追述到战国,但真正发明出专业的燃烧武器则是在宋代。当时宋代军队装备了一种原始的火焰喷射器“猛火油柜”,使用活塞系统喷射点燃的液体燃料杀伤敌人。按照记载,当时使用的那种液体燃料就是从石油中蒸馏出的石脑油,这种燃料是从阿拉伯传入东南亚,随后在五代时期由越南传入中国。
这玩意儿一出现就被中国军队拿来作为攻城武器使用,历史记录中记载后周军队曾经使用这种无法用水扑灭的火焰烧毁敌军城墙和工事。到了宋代,宋庭专门设立了“猛火油作”,开始系统化提炼这种燃料,并且设计出了猛火油柜,这种武器由于重量较大移动不便,所以主要在守城和水战时使用,用来烧毁敌军攻城机械和船舶。 
 

    除了原始的火焰喷射器,宋军还装备了一批火药武器,比如火枪。宋代的火枪和我们概念中的火枪完全不一样,其实就是在一根长枪的枪头后部绑上一根开口向前的竹管,内部填塞火药。战斗时点燃火药桶,利用喷射出的火焰杀伤敌军。这种武器最早出现在五代,敦煌壁画中有这种武器的形象出现。这种武器在宋代有很多种称呼,比如梨花枪和飞火枪。在南宋时期,这种武器的制造技术由被俘工匠带到了金国,金国军队立即开始装备这种简单有效的火药武器。据记载在金国与蒙古的战争中,四百五十名装备飞火枪的金军夜袭蒙古大营,蒙古人很快溃散,是役蒙古军队阵亡三千五百多人。宋代在这种火器的基础上发明出了世界上第一种管状发射火器“突火枪”,其实就是一根中部打通的竹管,内装火药与碎石弹丸,使用时只要点燃引线随后将竹管对准目标即可,力图获得射不中你也吓你一跳的效果。据说宋人制造这种武器时坚持使用竹管而不是铁管的原因是为了防止被敌军夺取后反过来对付自己,所以才专门搞成一次性的。

    金国也发明了一种在世界火器历史上非常重要的火药武器,世界上第一种手掷炸弹,当时金军称其为“震天雷”。据说是由金国的猎户发明的,他们用装满火药的葫芦来捕杀猎物,火药爆炸后猎物就算不死也会被巨响震晕。这种武器一开始是用陶制,随后开始使用铁铸外壳,外形大都是葫芦形和球形,使用引线点火,战斗时用手投和抛石机投掷。这种震天雷出现不久就流传到了南宋,南宋朝廷对这种武器非常推崇,不过他们改了一种称呼,叫其“铁火炮”。据历史记载,南宋当时一个月就能生产一千五百枚这种炸弹。而且南宋不单纯的满足于仿制,还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最终搞出了一种非常可怕的榴霰弹,称为“西瓜炮”。这种炸弹有一个麻布包裹的纸制外壳,内部除了装药还填满了一两百个铁荆棘以及一种钉有钩钉的小木板,可想而知这玩意儿爆炸时站在边上的敌军士兵将有多么凄惨,就算没有杀伤对手爆炸后遗留下一地的钉板和铁荆棘也能起到阻滞敌军移动的效果。除了仿制震天雷之外,南宋也有自己发明的手榴弹,南宋人非常直白的称其为毒药烟球。顾名思义,这种手投火器就是一种化学武器,依靠火药混合各种有毒草药和矿物燃烧后散发出的有毒烟雾杀伤敌军,配方千奇百怪,反正搞到对手七窍流血就对了。同时南宋还制造出了可以在水中使用的化学武器,称为霹雳炮,其实就是一个混合了生石灰和硫磺的纸桶,使用时投入水中,水与生石灰产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烟雾熏蒸敌方船员。等到南宋灭亡,蒙古人获得了金国和南宋的火器制造技术,并且利用在了一系列的征服战争中,比如日本的历史文献中就详细描述了渡海攻击日本的蒙古军队使用震天雷的情景。

    到了蒙古占领时期,中国的火器发展并没有停步不前,阿拉伯和中国的火器技术在蒙古人的刀剑下得到了融合,最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种金属身管火炮,据现存文物证据表明,这门七公斤左右的青铜炮铸造时间是1332年,口径10.5cm,长度35.3cm。而且火炮上面的铭文显示,它并不是孤单单的一门,而是当地驻军所铸同类火炮中的第三百号,也就是说在它之前这支装备火器的蒙古军队至少已经装备了两百九十九门这型火炮了。不过按照蒙古方面的记录,这类火炮一般配合着投石机一起战斗,可见其射程和投石机相差不会太远。蒙古火炮的特点就是有个扩张的碗状炮口,这种设计的目的是在炮弹飞出炮口的同时能够快速泄压,避免过高的膛压损坏炮身,这种设计延续到了所有口径的蒙古火炮之上,也是这些火炮射程过短的主要原因。到了蒙古占领时期末期,中国起义军与蒙古占领军之间的战斗中,交战双方都大量使用了青铜火炮。不过按照记载,最大规模使用火炮的战斗却是发生在两支起义军之间,朱元璋用了两千四百门各种口径的铜炮和同样数量的大中型投石机对张士诚占据的苏州城进行了狂轰滥炸,结局当然是朱元璋大获全胜。

    随着明朝的建立,中国的火器发展进入了一段莫名其妙的停滞时期,中国火器当时唯一还能领先世界的只有铁铸火炮技术,直到永乐年间与越南之间的战争爆发后,情况才开始有了变化。攻入越南的明军发现,他们眼中的越南蛮夷们竟然装备了比明军更先进的火铳,这个事实让永乐皇帝很受刺激,他立即派人对此进行了调查。得到的结论就是,一、越南人从阿拉伯人手里学会了制造火铳,二、明军的火器确实已经落伍了。明代的火铳源自蒙古军,而蒙古军的火铳源自南宋的突火枪,只是把竹制的枪管改成金属制而已。明军当时装备的火铳实质上就是一门铜制手炮,直接持握在手里或者用一个木架子撑住,由另一名同伴用烧红的铁签或火绳插入火门点火,近距离威力足以穿透皮甲,射程也超过一般弓箭。而当时越南人使用的虽然也是火铳,只是铳管是铁制,比明军更长,射程更远,可以单人操作,用引线点火,而且铳管后面还带着一根木质枪柄,不但利于持握瞄准,而且发射完毕后还能作为武器进行格斗。朱棣立即命令明军开始仿制这种火铳,给这种火铳命名为“神枪”,可以一次发射一枚弩箭或二十枚铅制霰弹。朱棣下令建立起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支全火器部队“神机营”,这支部队除了装备大小铜炮之外全都是这种木柄火铳。日后明代工匠在这种单管火铳的基础上增加了两根铳管,也即是著名的三眼铳。

    随着朱棣的去世,明代的火器发展又停滞了下来,可以说皇帝换了几茬,技术却一直在原地踏步,除了搞出一堆地雷水雷神机箭和毒药炮之外,管状火器方面的改进就只是不停的单纯的增加铳管而已,完全没有任何创新设计出现。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正德年间,这时候中国获得了葡萄牙人的舰炮铸造技术,当时葡萄牙人自称法兰克人,明代就以佛朗机来称呼这种葡萄牙传入的火炮。在红夷大炮传入中国之前,佛朗机作为明军装备火器中威力最大的火炮而被大量制造并装备,并且在支援朝鲜抵抗日军的战争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让没有装备火炮的侵朝日军遭到了明军炮手单方面的蹂躏。而佛朗机装填方式给了明代火器工匠不小的启发,当时搞出了几种在一根枪管里连续装上一串定装弹药的可连发火铳,比如十连铳和拐子铳,由于铳管上凿了一串火门,火药泄气严重,所以射程和威力都比较坑爹,充其量就是把吓人一跳改进成吓人几跳罢了。

    随后鸟铳随着进犯倭寇的脚步传入了中国,几年后土耳其的鲁密铳也由丝绸之路的贸易传入了中国,明军终于走进了火绳枪时代。明代工匠在鲁密铳的基础上发明出了迅雷铳,能够连续发射十八发子弹,但是究其本质,却依然还是单纯的在增加枪管而已。直到明亡,火铳上唯一值得肯定的本土发明就是崇祯年间的自生火铳,虽然燧发装置在欧洲已经出现,但是这支火铳确确实实是中国的本土发明,这是明代火器发展中少有的闪光点。

    再次回溯到万历三十二年,明代水师与荷兰战船发生了交火,荷兰战船上的重型舰炮以超远的射程与巨大的威力给只装备了佛朗机和轻型火炮的明军水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明军水师实实在在的被荷兰人痛揍了一顿。十二年后,中国从欧洲商人手里引进了这种火炮,加上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带来的先进铸炮技术,明朝工匠花了三年时间成功的仿制出了这种重型舰炮。由于荷兰人多为红发,于是被明代官吏称为红夷,这种火炮也就按照惯例命名为红夷大炮。这个称号一直延续到满清初期,由于其中的夷字有只直满清统治者本质之嫌,为了避免刺激到他们脆弱的神经,满清统治者下令所有红夷大炮全都改名为红衣大炮。

    满清入关之后,中国火器发展进入了最黑暗的时代,除了清初出现过一支不太靠谱的连珠火铳之外,直到满清灭亡,中国再也没有出现任何一项领先于世界的火器发明和技术或者设计出任何一种能够接近同时代世界火器发展水平的实用火器。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阵风夜逃,中将撤职:这仗,巴铁赢在了体系
中国H-20接近服役 航程只有8500公里?
戏剧一幕!阵风被歼10压制 印空军中将被免
克什米尔上空风云突变!巴铁中式战机2打4
印巴交火第4天 中国对上俄法以美4国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阵风夜逃,中将撤职:这仗,巴铁赢在了体系
中国H-20接近服役 航程只有8500公里?
戏剧一幕!阵风被歼10压制 印空军中将被免
克什米尔上空风云突变!巴铁中式战机2打4
印巴交火第4天 中国对上俄法以美4国
朝鲜武库舰的隐秘:女兵上舰,美式军服
巴方对印发出“核警告”前 和中方先通了电
美制F-16遭遇“联合猎杀”?
疑点重重!2021年美潜艇南海“撞山”
巴方首曝与印空中对峙细节:三军协同反制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