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杀日本间谍案:西方最后一次平视满清 | ||
www.wforum.com | 2009-10-22 20:58:37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
1894年12月1日,美国著名杂志《哈泼斯周刊》(Harper's Weekly)发表记者拉尔夫(Julian Ralph)的长篇报道《美国在华的袖手旁观》(American Helplessness in China),引起了美国社会的巨大震动,《纽约时报》等主流报纸也纷纷转载。
文章详细地描写了这两名日本间谍被移交给中国政府后受到的“非人折磨”: “中国人将这两名日本青年带到南京,在那里他们遭受了2天----有的说是3天的酷刑。他们让日本人跪在铁链上,用木条穿腿,人还站压到木条上。日本人的指甲盖也被生生拔除。他们在日本人的手腕上绑上铁链,再拿烧开的水不断浇在铁链上,直到铁链嵌进了骨头。他们钳压日本人的舌头。他们将日本人身上最敏感的部位捏碎。在种种生不如死的折磨中,刽子手的剑倒成了最痛快的一种。” 文章指责,软弱的美国政府,正是造成这两名日本青年被中国“杀害”的帮凶。 在野的美国共和党如获至宝,抓住这一事件,对克里夫兰总统的民主党政府发起了猛烈攻击。共和党领袖西奥多罗斯福(后来的美国总统)鼓动议员们发起弹劾。共和党参议员洛奇(Henry Cabot Lodge)随即要求美国国务卿葛礼山(Gresham)公开所有相关文件,被后者拒绝,支持政府的参议员们开始站出来护架,议会内爆发激烈斗争。 引起华盛顿巨大政治风波的这一事件,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上海间谍事件”,或者“上海间谍丑闻”。这两名成为中、美、日三国外交关注焦点的日本人,一名楠内有次郎(Kusunchi,1865-1894),一名福原林平(Fukuhara,1868-1894)。 楠内有次郎的家乡是以陶器闻名的九州佐贺县,他原姓青木,过继给楠内家为嗣,遂移居到鹿儿岛。因视力不合格,在报考陆军军校时没通过体检。这和"三崎"中藤崎秀(也是鹿儿岛人氏)报考军校未果相似(详见本刊上期专栏)。楠内随后到东京专门学校(后来的早稻田大学)改学法律、英语。1890年,受荒尾精鼓动,他前往上海就读于日清贸易研究所,学习间谍技术。 福原林平是冈山县人,就读于历史悠久的藩校闲谷黉(音hóng,学校之意)。在黉长(校长)、著名维新人物西毅一教诲下,年轻的福原慨然以国士自许。他第一次报考上海日清贸易研究所未中,竟径直找到负责人荒尾精,慷慨陈词,感动了荒尾精,被破格录取。 战争爆发后,楠内、福原两人都在上海潜伏下来,从事间谍工作。随即奉命到满洲内地侦察军情。因船期更改,两人暂时难以出行,遂于8月12、13日,分别化装成湖北商贩,投宿于法租界的同福客栈,试图避开其原住处的耳目,但依然没有逃脱清廷遍布的反间谍网络。 8月14日傍晚,两人在同福客栈被上海道台衙门的差弁抓获,随身搜出关东地图和清军军官名录等,但因人犯是在法国租界内抓获,只能交由法国巡捕房,而法国方面则干脆将两人交给了美国驻上海总领事,因此惹出件轰动世界的惊天大案。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美国受中日两国委托,担负起“调停人”(Good Office)角色,为两国在对方国家中照顾侨民及利益。根据“调停人”原则,法租界当局将日本人交由美国外交官处理,倒也还在理上。 两名日本间谍向美国总领事佐尼干(Jernigan)宣称受到中国政府诬告,并要求获得庇护。佐尼干很快批准了日本人的要求,并拒绝了中国政府的引渡要求。 清廷也不示弱,立即在北京向美国驻华临时公使小田贝(Jenior Denby)提出严正交涉,小田贝的父亲老田贝是驻华公使,此时回国休养,由其子代办。同时,总理衙门指示中国驻美公使杨儒,立即向美国国务院进行交涉。 时任美国国务卿葛礼山是律师出身,一切行为讲究法治和条理。他闻报大惊,立即指示小田贝,美国外交机构没有权利庇护任何被中国政府指控有罪的日本人。 小田贝对此表示不同意见,认为既然美国充当了“调停人”,则在华日本人自然获得美国在华享受的治外法权,两名日本间谍不应被引渡给中国,而应接受领事裁判。两人为此发生激烈争论,电文往来十分频繁。 在法理上难以说服葛礼山后,小田贝又诉诸道义,认为如果接受中国的引渡要求,则两名日本人必然会被中国刑讯折磨并最终残酷处决。 |
|
|
|
![]() |
![]() |
克什米尔上空风云突变!巴铁中式战机2打4 |
![]() |
巴基斯坦向中国求助 印度未必给面子 |
![]() |
朝鲜武库舰的隐秘:女兵上舰,美式军服 |
![]() |
埃及强援或已就位 巴铁还得靠中国武器制胜 |
![]() |
美制F-16遭遇“联合猎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