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中国军情 > 正文  
全球唯一空射核弹:超音速射程8000公里
www.wforum.com | 2025-11-26 03:20:34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11月下旬,中国军事科技期刊《军械工业科技》罕见刊出一篇涉及战略核武部署的深度分析。文中确认:编号“JL-1”的新型远程空射导弹已正式列装中国空军,具备携带核弹头能力。按照该刊物的技术评估,这型导弹的射程可达约8000公里,并被评价为目前全球少数几款同时具备远距投射、高超音速突防和空中发射能力的导弹系统之一,对现有战略格局构成了实质冲击。

这枚导弹,中文称为“惊雷-1”,首次出现在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由轰-6N型战略轰炸机采用半埋式挂架展示于公众视野。作为一型此前未有公开信息的新式空射弹道导弹,其列装不仅打破了对中国空军空基核能力的过往认知,也直接宣告:中国已完成“陆基—海基—空基”三位一体核投射体系的最后拼图。

过去十余年,中国的东风-41洲际导弹与巨浪-3型潜射弹道导弹已分别实现了陆海平台的全面覆盖。而此次JL-1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在空中维度上亦具备全球战略打击能力,在不少军备观察人士的统计口径中,中国由此与美俄一道,被视为当今世界少数具备完整“三位一体”核威慑体系的国家。

平台进化:空射导弹为何令美俄坐立不安

从技术指标看,JL-1并非传统弹道导弹的简单空射版本。《军械工业科技》披露,其飞行轮廓融合了高初速爬升与不规则再入机动,具备规避美日现有反导系统的战术能力。该导弹由轰-6N在高空发射后进入大气层边缘,采用变轨飞行和高超音速滑翔规避拦截,大幅压缩美军“萨德”“宙斯盾”等系统的反应时间与预测窗口。

这一性能,正是其对美俄现有防御体系构成威胁的关键。当前美军主力空射核导弹AGM-86B仍为1970年代末产品,最大射程约2400公里,仅具亚音速能力;其下一代AGM-181A“隐身巡航导弹”虽计划于2030年部署,在飞行性能上依旧维持亚音速,未能实现代际跨越。本应填补空射高超音速空白的AGM-183A项目,则已在2023年因测试失败被五角大楼主动叫停。

俄罗斯则依赖Kh-102与Kh-BD等导弹维持空基核打击力量,但这些武器虽有一定射程提升,仍属于亚音速巡航导弹范畴。俄方可搭载核弹头的“匕首”导弹具备高超音速能力,但其由米格-31发射时射程大致在1500至2000公里区间,整体威慑范围与JL-1系统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换句话说,JL-1在射程、高速突防和空基发射三项关键指标上叠加优势,在可预期的时间内,美俄都很难在这一细分领域形成对等回应。

战略半径与现实瓶颈:轰-6N平台的权宜与过渡

尽管JL-1导弹性能出众,其部署平台轰-6N依然存在现实掣肘。作为上世纪50年代苏联图-16轰炸机的深度国产改进型号,轰-6N虽经历现代化升级,仍属于亚音速、非隐身机种,其雷达特征显著、生存力有限。

根据公开技术评估,轰-6N作战半径大致在3500公里量级,叠加JL-1导弹射程后,理论上可以覆盖北美大陆部分关键节点。但这类推演往往以从俄远东或中太平洋方向起飞为前提,现实运用仍然受到基地布局和空中加油条件约束,距离“任意方向发射”的理想状态还有差距。

此外,JL-1长度接近15米,采用半埋挂载模式,本体体积决定其无法适应内部弹舱,基本不具备隐身内挂投掷能力。这种组合更适合在战区边缘进行常态威慑巡航与高烈度博弈中的“存在展示”,在极端环境下单机深入敌方纵深执行突防任务的成本和风险都非常高。Modern Mechanics 24+1

针对这些瓶颈,中国空军已在加速推进下一代隐身远程轰炸机“轰-20”计划。该机预计采用飞翼布局,具备超远航程与低可探特征,被外界普遍视为空基核力量的下一步主力平台。但从目前披露的体量和弹舱设计推断,JL-1并不适配其内部弹舱,中国后续很可能需要同步研制尺寸更紧凑、射程不打折扣的新一代高超音速弹体,以实现新平台与新武器的真正匹配。

更引人关注的是,中国也在部署和试验无人化隐身打击平台,通过集群飞行、智能规划航路和分布式突防的方式,预留出下一代空基核打击体系的应用空间。

图片

由“打得远”到“打得准”

JL-1的出现,一方面补上了中国核三位一体中的空基一环,另一方面也标志着中国核战略部署正从相对静态的平台组合,走向更加灵活、多手段并用的动态体系。从过去强调“有能力反击”,到今天强调“能够多方位、精确、可持续反击”,空基核武的地位在整个核力量构成中的权重明显提高。

以SIPRI年鉴、美国国防部《中国军事力量报告》等公开评估为参照,目前外界普遍认为中国现有核弹头数量约为600枚,虽远低于美俄,但投送手段的多样性在快速扩展。多家美方与第三方研究机构据此推算,如果当前增量节奏延续,2035年前后这一数字可能接近1500枚——对五角大楼而言,压力已经不再局限于“弹头总量”,而是这些弹头今后究竟“能从哪里来”“会从哪里飞”。

有空军将领在内部刊物撰文指出,空基远程导弹的价值,在于“不依赖单一航线、不受限固定部署”,能够在更大的不确定空间内塑造对对手的威慑。对于以路径预测和分层反导为核心的防御体系来说,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会倒逼其重新设计整套防御模型。

与此同时,国际军控机制普遍对核武器技术的跃迁表达担忧,西方多次呼吁中国加入“三边军控谈判”。中方一贯强调,中国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不会改变,核力量建设完全出于防御需要;在军控议题上,中国反对由美俄双边安排“一锤定音”,主张在尊重现实差距和各自安全关切的基础上探索新框架,维护自身在不对称战略空间中的合理权益。

从导弹型号公开,到平台部署确认,再到各国战略评估体系被迫更新,JL-1引发的是一次以技术进步为牵引的核博弈方式重构。

它的意义,远远超出“能飞多远、能否打到本土”这些单一指标,更直接指向美军长期依赖的亚太“安全缓冲”设想,也冲击了冷战后西方对中国核战略“局部报复”的固有标签。随着空基一环补齐,中国核力量在时间、方向、弹种和平台上的组合空间明显增大,对手在规划战区与本土防御方案时,不得不把更多不确定性纳入计算。

而这一变化只是起点。在JL-1之后,中国正在推进的是一个更加多维、更加隐蔽、弹性更强的核威慑体系:陆基固体洲际导弹群、潜射洲际导弹、空基远程导弹和未来隐身轰炸机、无人打击平台相互配合,使任何企图在单一维度上“压制中国核力量”的构想都变得代价高昂。在地缘对抗逐渐白热化的当下,这种不对称能力的稳步形成,足以让任何潜在对手重新审视风险,也足以在没有开火的前提下,改变博弈的节奏和边界。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JL-1官宣,中国补齐核三位一体最后拼图
全完了!乌克兰这条战线也要崩了
卫星图像披露,中国造船厂出现反应堆安全壳
欧洲第一巨舰 法国新航母超越中国福建号
“枭龙”III再获订单,为何销售如此火爆?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JL-1官宣,中国补齐核三位一体最后拼图
全完了!乌克兰这条战线也要崩了
卫星图像披露,中国造船厂出现反应堆安全壳
欧洲第一巨舰 法国新航母超越中国福建号
“枭龙”III再获订单,为何销售如此火爆?
德国发布全球军队排行榜:中国军力第三
印军上将不再忍耐,公开怒批“光辉”
兰德公司十年前对中美军事竞争的预测
沙特百亿战机背后的枷锁:为何弃歼-35?
突发!川普:习近平已经同意了
热门专题
1中印冲突2天安门阅兵3中国航母
4神舟航天5南海仲裁6南海局势
7两会8中国陆军9中国海军
10中国空军11军事文学12核武二炮
13中国军工14军史钩沉15惩越战场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