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近日《中国航空报》刊登的文章报道称,“枭龙”第三批次即BLOCK3从10月份开始已经进入设计阶段,这意味着“枭龙”即将向三代半战斗机性能方向发起冲击,距离跨入世界先进轻型战斗机行列更近了一步。
“枭龙”战斗机项目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巴基斯坦空军深感其主力战斗机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的空战形式,老旧的幻影3、幻影5、歼-6等战斗机急需要现代化战斗机替代,于是乎就有了“超七”项目,即“枭龙”的前身。由中国、美国、巴基斯坦共同研发。而印度的LCA战斗机计划也是在此时开始立项的。但是后来由于中美关系恶化,导致了“超七”项目搁浅。到了1991年成飞重启“超七”项目,巴基斯坦在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决定参与进来,双方在1998年签订合同以后确定了该计划的开展,随后改计划进展非常顺利,2004年原型机首飞以后,最终确定了该计划的命名,就是“枭龙”战斗机。
2007年第一批次的“枭龙”战斗机交付巴基斯坦,这标志着“枭龙”正式开始了在巴基斯坦服役的生涯,而“枭龙”战斗机的到来也极大的增强了巴基斯坦空军的实力。“枭龙”在于巴基斯坦的F-16BLOCK50/52实现高低搭配后,也使得巴基斯坦空军具备了与印度空军一搏的能力。虽然“枭龙”战斗机进展迅速,保证了顺利交付的时间节点,但是由于设计时间较早,以及成本控制等原因,采用了当时国内比较成熟的技术,如早期版本的KLJ-7机械雷达等,所以说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枭龙”第一批次战斗机已经略显落后了。但是成飞和巴基斯坦都想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乎变开始了小步快跑的改进计划。
巴基斯坦在2013年生产了50架“枭龙”第一批次以后,变开始生产“枭龙”的第二批次,即“枭龙”BLOCK2,这是“枭龙”的第一个改进版本,相对于BLOCK1“枭龙”第二批次加装了可拆卸的空中受油管,同时改进了航电系统,增强了对地攻击能力,并且完善了与巴基斯坦ZDK-03预警机协同作战能力,算是一个比较稳健的改进方案。而今年年初试飞成功的“枭龙”双座版本则算是另一个改进方案,“枭龙”双座在“枭龙”基本型号的基础上,总体优化了机体布局,修改了垂尾形状和进气道后设备,加长了机身并加大了背脊,是为了保证增加后座以后仍能让飞机保持空中飞行的稳定性,而这个双座不但可以充当同型教练机还可以当做战斗机使用,实现了一机多能。而这次航空报报道的“枭龙”第三批次的改进计划,则是“枭龙”战斗机的一个深度大改,一改以往小步快跑的改进风格,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航空工业的长足进步。
综合目前公开报道来看,“枭龙”BLOCK3的改进计划首先就是雷达航电这一块,“枭龙”BLOCK3极有可能换装去年在珠海航展上展出的,由14所研制的KLJ-7A有源相控阵雷达,该雷达在KLJ-7的基础上换装了由大约1000个T/R模块组成的相控阵天线,最大限度的保持了与“枭龙”现有雷达的通用性,简化了后勤保障,降低了成本和费用,但是性能却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该雷达最大探测距离超过130公里,具备多目标的跟踪和锁定能力,整体水平和美国的APG-83雷达不相上下,确保在于印度SU-30MKI的对抗当中做到率先发现并攻击。而在发动机方面,由于国产发动机的长足进步,国产的先进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WS-13E和WS-19均可以装备“枭龙”战斗机,这对于“枭龙”这种轻型战斗机来说,效果那是显而易见的。其他方面有可能会实现全玻璃化座舱,增加头盔瞄准具,优化了机体布局,进一步增强了隐身能力。总体来说改进以后的“枭龙”作战性能已经接近瑞典的JAS-39N,具备了同印度现役的SU-30MKI和未来即将到货的阵风一搏的能力。
“枭龙”战斗机从最初的一个二代半项目,发展到了具备三代机的性能,到现在已经开始达到大本分三代半战斗机的作战水平,这体现出了成飞近几年飞速的进步,也让巴基斯坦获得了稳定三代机,这至少说明“枭龙”这个项目是非常成功的,与当年同时立项的印度LCA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巴基斯坦第四代战斗机到来之前,“枭龙”仍然作为巴基斯坦空军的绝对主力,来守护南亚次大陆的和平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