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时事新闻 > 正文  
热议:习苦苦支撑节节败退,连连昏招步步加速
www.wforum.com | 2023-11-02 20:50:25  中国数字时代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网民的声音一直是中国数字时代关注焦点之一。尽管中国的言论审查和舆论操控日趋严峻,国家对公民的监控无处不在,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那些不服从的个体,顶着被删号、被约谈,甚至被监禁的风险,对不公义勇敢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些声音虽然渺小,却精准地道出了时代的病症,而“发声”背后的勇气和良知,也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正如詹姆斯·斯科特所言:“犹如无数的珊瑚虫形成了杂乱无章的珊瑚礁,无数个体的不服从与逃避行为也形成了自身的政治或经济堡礁…

当国家的航船搁浅在礁石上时,人们通常仅仅关注船只失事本身;他们没有注意到,正是大量微不足道的行为才是造成失事的原因。”

中国数字时代在“每日一语”栏目中以字卡的形式记录下了这些声音,同时在“网语馆”、“公民馆”中对这些不服从的声音进行存档。同时,在每月的“CDT 网语”栏目中,梳理当月舆论焦点,并精选这些事件中值得关注的观点和讨论。

本月热词:当代崇祯

2023年10月16日,一本由已故明史专家陈梧桐所撰写的历史著作《崇祯:勤政的亡国君》遭到全面下架,发行商读客文化发出的《下架通知函》称下架的原因是“印刷问题”。

这本书并不是初次出版,据网民考证,它其实是2016年出版的《崇祯往事:明帝国的最后图景》一书的更名重印,两书内容一致。但2016年版本发行后,并没有被要求下架。而对比两个版本,最大的差别是在书名、推荐语和封面设计。

热议:习苦苦支撑节节败退,连连昏招步步加速

习近平10月在一带一路峰会上发表讲话。图片来源:LOUISE DELMOTTE/ASSOCIATED PRESS

《崇祯:勤政的亡国君》的封面推广语写道“勤政的亡国君昏招连连步步错,越是‘勤政’越亡国”、“看懂崇祯皇帝如何一步步把自己逼上绝路”,并且还在“崇”字上加入了“上吊绳”元素设计。

因此,尽管发行方称书籍下架原因为“印刷问题”,但一个更为令人信服的解释是新版本的设计疑似映射习近平。

这本书从多渠道被下架后,书封图片也已经无法在线上平台上显示。微博将“#崇祯”话题封禁,搜索时仅会显示经过认证的蓝V用户的内容。作者陈梧桐另外一本著作《崇祯传》也受到牵连,被迫下架。

img

有不少网友指出,“崇祯”并不算是习近平的外号。早在2015年,就有评论文章指“毛似洪武,习如崇祯”;2018年,有网民总结习近平的内政外交模式是“崇祯模式”,即“皇帝一个人想努力,大伙都不配合“;2020年,2020年疫情之初,网易就曾刊登文章《崇祯亡国时候,所有人都等他下令》,暗指习近平所遇困境与崇祯有相似之处,即“危机来临时,所有人都等他下令”,这篇文章很快遭到删除。

之后,还有多篇谈及明末历史且有“借古讽今”意味的文章皆遭到了404,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审查行为令不少网民调侃习近平就是“当代崇祯”。

2022年10月,网传有人在崇祯自缢的歪脖古槐上挂了一个包子,导致当局的高度紧张。虽然这一传言无法证实,但无疑加剧了人们对习近平的“崇祯印象”。

至于网民为何会愈发将“明末亡国之君”崇祯与习近平相关联,大概是因为历史上的崇祯的确有很多缺点,如怀抱中兴之梦却无所作为,打压党争却按下葫芦起了瓢,喜欢“亲自部署亲自指挥”却又能力不足等,而这些都很容易让人产生对习近平的种种联想。

img

就在“当代崇祯”梗热传之时,还有网友提出了“包辱崇祯”的概念,即认为习近平不配与崇祯相比。崇祯在位17年下过六次罪己诏,更有勤政、节俭、戒色等优点,最后还有自缢殉国的勇气。网友二大爷评论称,崇祯是抓得一手烂牌回天乏术,而习近平是抓得一首好牌却自己打得稀烂,“亡国之君还是有高下之分的。崇祯泉下有知,一定不愿和习近平分享煤山那棵歪脖子树。”

而对于更多网民来说,将习近平与崇祯关联,是一种“祈翠”式的诅咒。而这种诅咒的背后,是一种对现实政治的绝望。在中共现行体制已无可救药、没有任何改良可能的情况下,只有寄望于黑天鹅事件或历史重演,眼看着他“昏招连连步步错,越瞎折腾越亡国。”

网语焦点

在10月,最受中国网民关注的焦点事件分别是李克强去世、巴以冲突和成都女童被恶犬咬伤。

我们将选取这三起事件中值得关注的观点和讨论。

李克强去世

旧常识:今天有多少人,看见了十年间苦苦支撑却节节败退的自己。

匿名网民:他是谁并不重要,他曾经干了啥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为什么会自发地走上街头,纪念一个毫无政绩的总理。

匿名网民:精心设计的崇拜不堪一击,发自肺腑的爱戴如此感人。(在评论合肥市红星路李克强故居的悼念花海视频时说)

匿名网民:只有他理解我,他知道我一个月还不到1000元。

匿名网民:我还年轻,我可以熬。

悼念李克强现场民众献花留言:人在做,天在看,王八蛋终究会滚蛋。

悼念李克强现场民众献花留言:长江黄河之水不会倒流,民主自由万岁!极权独裁必将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中共发布的李克强讣告:李克强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的一生。他的逝世,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损失。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信心、同心同德,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中共宣传部门的指令:第一,关于克强总理逝世的消息,各媒体(包括部门和社区公众号)如转,只能转中央主要媒体的稿件(新华社、央视、人民日报),后续会按国家领导人有关标准开展追悼,后续通知请留意。第二,也要做好评论区管理,特别注意一些评价过高的言论。

网传某市退休教师协会通知:根据上级提示,李克强同志逝世事发突然,目前还不能排除有境外敌对势力借治丧之机挑动事端。各单位一定要按照党中央统一的治丧悼念安排,表达哀思之情,绝不允许有与中央不同的声音发出。各单位要管好自己的人,管好自己的阵地,特别是退休干部职工的网络言行。

张伦(李克强大学校友、法国塞尔奇-巴黎大学教授):李克强不是那种高标准的意义上的好人,但是他相对来说还是个好人。他代表的理想可能也不是那么高的理想,但毕竟还是一个希望。他现在的年纪,68岁吧,就假如说在这个习之后,将来未来中国发生什么变化,至少他还是一个可以暂时做一个过渡人物的,还是大家可以接受的。现在可能性也没了。所以我想现在,人们现在对他的一些纪念,我想都跟哪怕最后一点的这种希望都破灭了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关系。

吴国光(李克强大学同学、美国斯坦福大学高级研究员):一个掌控暴力机器就能掌控一切的制度,怎么可能与良知相容?怎么可能容许你去改变这种体制?既然不相容,还要去适应,这就难免出现人格分裂——人格分裂本身就是人生悲剧。也许那里有两个李克强:一个李克强不断扭曲自己以在中共体制内沿着权力等级步步攀升,一个李克强还保留了一些常识、良知和对于民众的同情心。殊不知,后者在共产党权力场上可以成为一个人的软肋。(选自《“李克强悲剧”并未落幕》)

王军涛(李克强大学同学、中国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共同主席):我还是觉得共产党的各级官员,主张改革的官员,对习近平不满的官员,可能还会通过各种纪念或悼念李克强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不满,但很难形成大规模的街头运动。因为1976年和1989年的学生运动,都是在街上通过党外群众自发方式表达出来的。现在这些官场的精英,他们可能会通过体制一些合法渠道对习近平表达不满……但我觉得这都是在体制里做的,不会形成像1989年或1976年那样的政治风潮。

袁莉(纽约时报专栏作者、《不明白》播客主播):在许多中国人当中,李克强的去世激起了对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怀念:那是一个经济前景更好、对私营企业更开明的时代。这样的反应显得极为刺目,表明了中国国内对习近平领导的不满……他的逝世所引发的悲痛反映了公众对一个已被抛弃的改革与增长时代的失落情绪,以及生活在毛泽东以来作风最专制的领导人习近平治下的中国,人们所感受到的深切无力。

Ignatius D.H. Lee:李克强之死确实象征著一个时代的结束。可以说,作为习近平时代改革派的代表性人物,李克强之死彻底关上了改革开放的大门。在李克强之后,越来越平庸和越来越脱离民众、漠视民生、无视民间疾苦将成为主流。这一点在今夏“京津冀大洪水”和“黑龙江” 大洪水可以看出来。今后,不但看不到总书记亲临灾难现场指挥救援和视察灾情,也看不到总理穿著筒靴走在烂泥地里。当然,更大的损失是,今后再也没有人讲出哪怕一句稍微真实一点的话,透露一些中国社会的真实面目。毕竟历史上从不缺乏“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永远胜利、一直胜利,但最后还是走向灭亡的国家。

慕容雪村:李克强值不值得悼念是一码事,民众借悼念来表达什么是另一码事。

八九学运最初的由头是悼念胡耀邦,但沒过多久,民主女神像就立起來了。

其实胡李本是一路人,都是共产党员,胡就算好点也很有限。不过,当千万人以悼念他的名义走上街头,他是什么人就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人们到底为什么走上街头。

李承鹏:自秦以来的游戏规则设定:首辅算个屁。别自作多情,你从未参与历史,是历史强行进入你的身体。有死一个首辅改朝换代的先例吗?中国的每一次变革,是寄望于死几个人,拿着鲜花上街纪念……静观其变,看谁勇敢。这是我们伟大的变革观。懦弱的我亦在其中。有奇迹吗,没有的话,来束塑料花。被伤害的人们,一代代用自己的勇敢方式滚滚向前。谁他妈知道这个帝国明天又死谁呢。

走马的汉子:当人们纪念前总理时,其实是在纪念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当人们纪念前总理时,其实是在纪念一种尊重市场、法律和常识的态度;当人们纪念前总理时,其实是在纪念一种清廉为官、心系苍生的士大夫传统;当人们纪念前总理时,其实是在纪念一种保护创新的氛围和文化;当人们纪念前总理时,其实是在纪念一种身居高位者平等待人、推崇人人平等的理念;当人们纪念前总理时,其实是在纪念一种朴素的个体奋斗的故事;当人们纪念前总理时,其实是在纪念一种理想主义。(选自文章《当人们纪念前总理时 到底在纪念什么?》)

网传悼念李克强的挽联:

中规中矩亦步亦趋书生报国难成势终非英雄也非枭雄
患得患失忍气吞声中堂理政不二言终是身廉却负苍生
横批:克己强他

巴以冲突

维舟:双方的激进派都明白,一个敌人的存在,对己方是有利的。哈马斯不至于天真到以为凭自己就能摧毁以色列,而对以色列来说,不时敲打一下哈马斯,也有助于这个陷入“多元停滞”的国家恢复团结,为社会上的一切共同焦虑和恐惧提供了焦点,也赋予了人们一个共同目标:先击败敌人再说。想想就知道,这种紧急事态当然可以方便干很多事。(选自《巴以冲突的死结》)

阜成门六号院我们:支持以色列人捍卫自己的民主制度,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对于以色列那种违背文明原则对待巴勒斯坦人的那些行为,就不能站在它的一边。我们不要忽视了很多“文明”是有严格物理和人群界限的,如果故意忽略它对别人不文明一面,一味地喊“站在文明一边”就成了助纣为虐,就成了愚蠢。

恐怖主义是必须要消灭的东西,任何人美化恐怖主义行为和组织都是丧尽天良,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反思恐怖主义因何而诞生。(选自《我毫不同情哈马斯,但也不接受无底线美化以色列》)

秦轩:我的立场是,反对族群对立,关注创伤,反对霸凌和仇恨。应该处理创伤,避免更大的创伤,修复创伤。一切通过仇恨袭击获得愉悦快感的都是坏蛋。

战争是不得已的,战争会带来创伤,创伤会刺激人反过来报复……我们要斥责的对象,不是巴勒斯坦或者以色列,而是那些为了泄愤而肆意屠杀的行为。以色列有屠杀,但以色列是有人站出来反思批评的。以色列在军事打击上也会把减少对平民的屠杀作为一项追求标准。包括提前打电话,精准打击等等。你说虚伪也好,矫情也好,反正实际效果,是减少平民伤亡。(选自《巴以冲突纵横谈》)

img

老牌恶棍:哈马斯的恐怖袭击无疑是这一切最直接的导火索,他们既不关心巴勒斯坦,也不关心巴勒斯坦人,哪怕其理念再高尚也依旧是恐怖组织,除了输出邪恶与仇恨,对人类文明起不到任何一点正向作用。

但恐怖组织的滋生却又深深依赖于仇恨的民族氛围,在巴以跨越两个世纪的残酷斗争中,这种仇恨已经上升到了一种近乎无解的程度。

实事求是的说,巴勒斯坦人有他们仇恨的理由,也应该得到人们的同情,但就像有人说的,“如果无法分清支持哈马斯恐怖组织与支持巴勒斯坦人权之间的差别,恐怕只能在仇恨中一直纠缠下去,很难得到真正的自由。”(选自《巴以冲突:仇恨的怒火,平民的灾难》)

押沙龙yashl:人类有过很多分歧,未来还会有更多分歧,这些分歧往往会造成灾难,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但是如果遇到分歧,我们就觉得这是“大是大非”,在“大是大非”面前,所有同情都是妇人之仁,都是迂腐,都是圣母婊,那么我们就会变成野兽。很多人把小说家为了情节需要杜撰的一句话奉为圭臬,什么“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这是邪恶的愚蠢。我们是无拳无勇的草民,如果这个世界失去了人性,那么我们多半根本没有机会活下来,更不会有闲情逸致去读这段格言了。

我再重复一遍,对生命的尊重和同情,是所有是非的基础。离开这个谈是非,就没有是非。没有办法的时候,当然只能以暴制暴,但决不能对“暴”本身产生欣喜的快意——尤其是当这个“暴”施于无自保能力的弱者时。(选自《不管你有什么立场,也得先有起码的人性》)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向秦刚打黑枪的人 绝不会是谢峰 而是…
“你弄痛我了”貌美妻子开窗求救 结局却大
优于美军神器 港媒拿出一张中共漂亮成绩单
剑指美国航母 中国空射弹道导弹曝光
梦到亡妻求救 他挖坟开棺目睹“震撼一幕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向秦刚打黑枪的人 绝不会是谢峰 而是…
“你弄痛我了”貌美妻子开窗求救 结局却大
优于美军神器 港媒拿出一张中共漂亮成绩单
剑指美国航母 中国空射弹道导弹曝光
梦到亡妻求救 他挖坟开棺目睹“震撼一幕
中国男大学生全裸上课 勇闯校园 全校疯狂
马克龙下令派4000士兵和50辆坦克前往敖德萨
李梅在被斩首时可能还活着
国防大学教授:中国已成最不安全的国家
俄罗斯对乌克兰战俘的“可怕待遇”
热门专题
1李克强猝逝2以哈战争3乌克兰战争
4中美对抗5新冠疫情6香港局势
7委内瑞拉8华为9美国大选
10黑心疫苗11“低端人群”12美国税改
13红黄蓝幼儿园14中共19大15郭文贵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