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军事评论 > 正文  
中美冲突优劣势对比:中国若大胆使用争议海域美没辙
www.wforum.com | 2017-01-11 21:03:23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中美冲突优劣势对比:中国若大胆使用争议海域美没辙

  冷战期间,中美之间曾建立过比较密切的合作关系,但近二十余年里,中美之间的竞争,或曰对抗,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两国间有很多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价值观、制度类型等很多方面,这些差异是如此的明显,以至于被不少人认为是中美竞争的原因,实际上,导致中美竞争的根源并不在于此。

  在地缘政治理论的视野中,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区域是心脏地带、边缘地带和海洋国家(滨外岛,如英国、日本;滨外洲,如美国所在的美洲、大洋洲),其中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带共同构成了世界岛,也即欧亚大陆,欧亚大陆是世界历史的主舞台,纵观世界历史,心脏地带、边缘地带和海洋国家在世界岛的争夺构成了近代以来历史的主线。

  从地理的角度看霸权更迭

  地理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极其深远,它决定了每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而历史又塑造了民族和国家的特征,虽说民族特征并不是决定未来的全部因素,但忽视它则不可能做出明智的判断。

  近百年时间里,有三次关系霸权更迭的激烈对抗:一战、二战、冷战。

  从地理角度考察,一战和二战的实质是边缘地带强国的崛起遭受心脏地带和海洋国家的联合打击的过程。两次大战的历史告诉我们:边缘地带是最具活力的培养皿,该地带的很多海陆复合型国家具备成长为强国的潜力,同时这些国家成长过程中辐射的压力也是双向的,由于缺乏天然险阻构成自然的陆疆,心脏地带会持久感受到边缘地带强国的压力,海洋方向上,压力很容易传导到已有的海洋控制者身上。

  二战结束之后,世界迎来近半个世纪的冷战,表面上看,两大集团因为意识形态冲突而对抗,实际上我们很容易发现对抗的本质仍然不离基于地理的地缘冲突。

  在这场对抗中,一方是心脏地带(苏联)及其控制的一系列外围国家,另一方则是海洋国家(美国)及与其结盟的边缘地带,冲突的主题则是再经典不过的陆海对抗,被卷入的边缘地带国家仍然会基于地缘战略考虑而非意识形态考虑制定策略,比如意识形态与苏联非常接近的中国在冷战中期选择与美国接近,以优化本国处境,实现最大利益。

  既然连冷战这种以意识形态斗争为显著特点的时期,在深层起作用的仍然是地缘政治考虑,那么意识形态斗争色彩迅速淡化的后冷战时代,地缘政治显然会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在考察大国间的互动时应注意到这一点。

  地缘安全的需要,甚至可以让世仇的手握在一起。图为二战期间英国发布的一款海报,其文字为“给俄国人武器——在苏联战斗机的护航下,英国庞大的船团航向摩尔曼斯克,给红军带来至关重要的补给”,即便是抱浓重反共情绪的丘吉尔,也仍然向斯大林伸出了援助巨手,因为他们面对共同的强大敌人希特勒德国。

  从地缘冲突角度解读中美对抗

  中国虽然是个海陆复合型国家,但塑造中国历史的决定性力量仍然来自陆地,而美国是个天生的海洋国家。

  对海洋的看法,可能是两种思维中最显著的区别:陆权思维习惯于把海洋看作特殊的国土,看待海洋时,往往着眼于海中领土­——岛礁上,并习惯于将海洋割裂,如以岛链划分海洋,并依离岸距离赋予其内涵,这固然与能力局限有关,但深层里仍然折射出陆权思维的惯性。近年来,中国朝野呼吁重视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声音越来越响,这固然是巨大的进步,但若以海权思维观之,则中国的海洋不是只有300万,而应是全球海洋,因为海权思维习惯于把海洋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当下这个时代,对海洋的使用比控制海洋更加重要。

  中国把一岛链内海域看作是不容外界介入的“核心利益”区,则可能难以避免与美国的对抗。美国视海洋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某个局部海域建立独占区或者反介入区域,必然招致其浓烈的敌意,何况中国可能建立反介入区的地区正是世界上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因此无论中国是否声明“不称霸”,结果都不会差太多,更何况在美国看来,中国实际上并不具备与美国全球争霸的能力。

  总的来说,如果从地缘政治角度考察,中美间的对抗可以说是无法避免的,当然这种对抗未必是直接冲突。

图为冷战后期的1980年,中国军事代表团赴美国海军重镇圣迭戈参观考察的照片。图为冷战后期的1980年,中国军事代表团赴美国海军重镇圣迭戈参观考察的照片。  
  中国的西太布局和盟友

  布局

  近年来,围绕南海和东海的斗争不断升温,与之相伴的则是中国海空军实力的不断加强,未来美国的西太兵力不大可能轻易进入中国在一岛链设置的反介入区。

  虽然可以确保对一岛链内海域的控制,但中国的海上能源运输线和贸易线都远远超出一岛链范围,延伸到了难以控制的遥远海域,如果美国海军在这里发力,仍有可能给中国造成难以承受的损失,如果中国谋求对海运和能源线的全程保护,则很可能落入与美国进行全球对抗的境地(类似冷战中苏联的选择),此时综合国力方面的劣势会被凸显,中国也很可能就此失去和平安定的发展环境。

  这两片海域,尤其南海,是极其重要的战略通道,虽然中美之间不大可能爆发直接冲突,但可以想象,两国间围绕某一海域发生间接对抗的可能性正在增加。

  总体上,中国的优势在于潜力巨大,并且距离冲突海域较近,但战线过长,对手过多。虽然与一个对手爆发短促战争时,中国可以凭借压倒性军力取得胜利,但却极可能触一发而动全身,最终导致局部胜利、全局失利的被动局面,不光会使其他与中国存在争端的国家加速倒向美国,令解决其余争端的难度急剧增大,还会给美国制造大举介入争端,扩大在中国近海影响的机会。如果着眼于长时间对峙(如对钓鱼岛的常态化巡航),并注意保持总体态势的和平,则最能发挥中国的潜力优势,通俗地说,中国最耗得起,但这种消耗不应是消极的,总体而言,增强对海洋的使用能力比之谋求绝对控制更利于实现收益最大化。

  盟友

  在面对美国时,中国几乎没有可用的盟友,俄罗斯虽然与中国一样讨厌美国,但在中美冲突中却不大可能提供实质性的帮助,虽然中俄一直尝试结成战略伙伴关系,但从地缘政治角度看,由于缺乏天然的陆疆,俄罗斯会持久感受到中国的压力,2009年,俄总参谋长马卡洛夫在正式报告中将中国称为最危险的地缘政治对手之一。

  在克里米亚事件中,中国并未明显地亮明自己的立场,当中美发生冲突时,俄罗斯也可能采取类似的做法——不会提供实质性支持。中俄发展友好关系当然是必要的,但其着眼点应置于避免多线作战,腹背受敌,而非寻求盟友般的支持。

  美国的西太布局和盟友

  布局

  对美国而言,虽然拥有全球海洋的绝对控制权,但却远离冲突海域,能集中到中国近海的力量仅为其全球战力的一部分,且其海空军虽然仍能保持对中国的质量优势,但规模却处于缩减中,随着中国军力的增强,其在西太海空基地布署的兵力将可能无法抵御中国的突袭。

  一旦这些基地遭到破坏甚至摧毁,美国在西太动用军力的成本就会大大升高,为了应对这种不利局面,美国正在寻求远离中国近海的新基地,比如关岛、澳大利亚,并且有可能部分恢复在菲律宾的军事存在。

  盟友

  美国虽然在西太缺乏支撑军事行动的基地,但却不缺乏潜在的盟友,这一点从东盟国家“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表现中可以察觉。考察历史可以发现,很多情况下,海权国家天然地比陆权国家更具友善的外貌,美国与日本及南海周边国家间不存在严重问题,即便存在问题,也远较后者与中国间的领土领海争端为轻。

  所有与中国靠近的滨外岛天然地会成为美国借力的抓手,这些滨外岛里,日本的价值最为巨大,失去日本,美国将丧失影响西太边缘地带所需最低限度的能力,因此,即便有二战中为敌的经历,美国也不可能把日本从自己身边推开。

  美国在中国近海的抓手目前都集中在东北亚和东亚,且与该地区相关国家存在军事同盟关系,但部署兵力数量在持续减少,然而中国周边海域存在的岛礁争端,都是美国扩大优势的潜在抓手,美国很可能乐见中国与相关国家(尤其是南海周边国家)爆发激烈冲突,这一点尤其值得引起中国的注意。

  如何遏制美国

  自改革开放起,中国逐渐接触到了用全球市场和资源产地,并通过越洋贸易实现了快速发展。有趣的是,这个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的海空军,尤其海军实力仍然相当落后,中国海空军装备真正有起色仅仅是近10年的事,两相对比,可以发现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中国虽然自海洋得益极其巨大,但其对海洋的控制能力一直非常弱,直到今天,其控制力仍然局限在近海范围。这个现象说明,对海洋的使用而非控制才是今天最具重要性的课题,同时还应注意到,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期里,美国虽然始终是唯一的全球海洋控制者,但这一状况几乎未对中国的发展带来太多负面影响。

  这个时期,中美最严重的地缘对抗莫过于1995-1996年间的台海危机,虽然双方剑拔弩张,但对抗并未升级。数年后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发现美国虽然阻止了中国对台海达成武力控制的意图,但却没有阻碍两岸迅速密切的经贸联系,因此也就没有阻碍到大陆对台影响力的增强,更没有影响到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台海危机十余年后,两岸攻守态势早已易手,近期台湾发生的服贸风波,在十年前是不可能想象的,这种变化显然是中国在中美地缘对抗中取得的成果。

  由此,也可以认识到,只要不给美国提供抓手,美国即便不情愿中国的影响力扩大,也难以真正遏制,而且今天的世界,在塑造新秩序方面,吸引力比强制力更有持久效用。

  通过上述历史事件的回顾,更应注意到在中美间地缘竞争中,中国的优势不在于硬实力(军事能力)的对比,而在于持久的和平较量。美国反而可能因为具备硬实力优势,进而乐见中国与之全面对抗,我们应该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

  在中美地缘竞争中,美国虽然占有巨大的硬实力优势,但如果缺乏介入的由头和抓手,美国就无法充分发挥其优势,这一点从近20年台海态势转变中可以清晰看出。面对此种局势,中国最理想的策略是保持对相关国家的硬实力优势(实际上,中国的军事能力仍存在欠缺),同时在使用争议海域上发力,而非控制争议海域上发力,同时充分调动海警、民间能量(仅以军方单位为后盾和支撑)达成使用争议海域的结果,在战略上保持行动自由,不被民意民情左右,以用促变。

  面对争议海域,应该注意到:使用可以大胆出手,控制则只能水到渠成。总体而言,只要不给美国以新的抓手,面对单一的争端国家时,中国都可具备极大的优势,可以从容地选择最优解决策略。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中国裸奔潮?长发妹双手遮脸漫步商场
中国水炮凶悍 菲律宾船只能“举白旗投降”
兵临城下!中南海已惶惶不可终日
日本的关键转变意味着什么?
注意!下月起Costco这一重要变化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中国裸奔潮?长发妹双手遮脸漫步商场
中国水炮凶悍 菲律宾船只能“举白旗投降”
兵临城下!中南海已惶惶不可终日
日本的关键转变意味着什么?
注意!下月起Costco这一重要变化
中学女生统一发型“鲶鱼须” 老师们被气疯
中南海附近挤满救护车 死伤不明
真正的聪明人 从来不炫耀这3样东西
中国尖端无人机现身东海上空 日本战机出
巴尔的摩大桥被撞塌 有了新说法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