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军事评论 > 正文  
中国要用军队教训以色列 逼迫欧美妥协
www.wforum.com | 2011-04-11 21:06:14  东方时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巴罗佐就克罗地亚入盟等问题与克政要举行会谈

  【时事点评】 请大家注意这一段文字,原文是:他(巴罗佐)在会后说,克罗地亚的入盟谈判已进入最后阶段,欧盟期待着克罗地亚尽早成为欧盟第28个成员。

  ●欧盟在“期待着”“最后一批国家”尽早地、集体地加入组织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站在欧盟这个“国际组织”或者“安全组织(注:欧盟与北约,是欧洲安全框架的两根支柱,未来可能还要算上‘俄欧新关系’)”的眼里,与其说“期待着”克罗地尽早成为欧盟第28个成员,还不如说是“期待着”“最后一批国家”尽早地、集体地、加入欧盟来得真实。

  我们知道,在巴罗佐此次南欧之行中,还有波黑、黑山和马其顿等。值得强调的是,如果“俄欧”之间在“俄欧新关系框架”的层面上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的话,那么,我们相信他的访问行程中还会包括塞尔维亚、科索沃等。

  显然,如果真有可能,欧盟还真想将“这些国家”全部“打包”、一把塞进欧盟才好!

  ●克罗地亚(总理)已经点出了一个“可能性”,并附上了“一个具体时间”

  我们也注意到,克罗地亚总理科索尔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他自己在会谈中告诉巴罗佐:克罗地亚政府正全力以赴与欧盟谈判,有可能本月内再完成几个领域的谈判,相信克罗地亚很快能成为欧盟成员。

  请大家注意,这位急于加入欧盟的克罗地亚(总理)已经点出了一个“可能性”,并附上了“一个具体时间”--5月1日之前,也就是“有可能在本月内再完成几个领域的谈判”,从而“.......很快能成为欧盟成员”。

  ●一旦“战略条件”许可,欧盟将实现自成立以来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扩张”

  结合巴罗佐此次“南欧之行”,我们其实不难明白,一旦“战略条件”许可,也许就不仅仅是一个克罗地亚了,恐怕“一大批南欧国家”都有可能“很快”成为欧盟成员,从而令欧盟实现自2004年5月1日以来“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扩张”。

  ●“二次批发”的将主要是南欧国家

  有必要补充的数据是:2004年5月1日,塞浦路斯、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捷克成为欧盟正式成员国,那是自欧盟正式成立之后,最大的一次“批发”,且主要是东欧国家。

  显然,如果欧盟能在今年5月1日之前、或者之后几个月内,实现“第二次大规模扩张”,毫无疑问,“二次批发”的将主要是南欧国家。

  前面说了,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至于这个所谓的“战略条件”是什么?我们不妨再来阅读几则新闻片段。

  欧洲央行决定加息 抑制通货膨胀

  【时事点评】我们先来看这一段文字,原文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西方三大央行的货币政策步调不一,各行其道。国际媒体对此罕见现象议论纷纷。

  ●全球另外两个“国际硬通货流动性”的提供者--英国与日本央行异口同声宣布......

  我们知道,就在欧洲央行正式宣布加息0.25个百分点的“前后”,全球另外两个“国际硬通货流动性”的提供者--英国央行与日本央行却异口同声地“将继续维持各自史上最低利率不变”。

  不仅如此,英国央行与日本央行还各自、却几乎同时宣布两个决定:

  其一,英国央行在维持基准利率于0.5%不变的同时,将维持量化宽松规模不变。

  其二,日本央行在继续将隔夜拆借利率维持在0-0.1%水平的同时,计划向那些在地震、海啸以及随后的核泄漏灾区设有分支机构的金融企业提供1万亿日元贷款,为期一年,年利率为0.1%,以保障灾区金融机构有足够的放贷能力。

  结合日本央行之前旨在“托市”、或明或暗、已经陆续向市场注入的近80万亿日元,我们不难看出,在“应付”大地震与核危机的名下,日本央行在短短的十几天里,已经“量化宽松”了近一万亿美元,从而向全球市场提供了大量的“日元流动性”。

  ●伯南克的“三点”与日本央行大地震之后的“做法”一个性质

  至于美联储的态度,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几天前已经抢在欧洲央行正式宣布加息之前、于美国当地时间4月4日公开说过:美国的通胀预期到目前为止仍然保持稳定且处于良好控制之中,商品价格总体上升缓慢,短期通胀预期上升是因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扬导致食品和汽油价格上升,而这主要是由“全球供需环境”造成的。 “预计由大宗商品价格上扬带来的通胀压力将是暂时性的,不会导致更广泛的通胀问题,且油价和食品价格最终都会企稳。

  总之,伯南克的意思就是三点:

  首先,他承认“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扬带来的通胀压力”;

  其次,他认为“包括石油在内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扬是因为‘全球供需环境’造成的”;

  最后,他强调“由大宗商品价格上扬带来的通胀压力将是暂时性的,不会导致更广泛的通胀问题,且油价和食品价格最终都会企稳”,并因此下结论说“通胀预期是可控的”。

  非常清楚,伯南克的“三点”是“即”为美国的“量化宽松”开脱罪名、“更”为“三次、甚至N次宽松”寻找借口。如果仅从市场角度去看,伯南克的“三点”与日本央行大地震之后的“做法”一个性质,都是一种“托市”之举。

  ●美国股市指数早已经处于一种“不能下跌、只能上涨”的“不归路”

  因为,在实质性解决“中国(人民币)问题”、特别是“欧盟(欧元)问题”之前,为美国诸多“金融衍生品”提供了“重要建材”、同时也“具体量化”了美国社会养老保险“实际支付能力”的美国股市指数,早就处于一种“不能下跌、只能上涨”的“不归路”。

  在这种“硬性要求”下,即便是“久涨必调”之类“技术性调整”,也得以“非常手段”完成才行。这一幕,我们曾经见过。稍后,我们将予以展开。

  ●这个所谓的“天量流动性预期”恰恰就是“通货膨胀预期”

  显然,就目前而言,或者在“南亚破局”成功之前,或者在彻底解决欧元对美元的现实威胁之前,让全球市场始终沉醉于“美联储必将量化宽松进行到底”的 “憧憬”中,是将已经“极度滞涨”的美国股市指数用“天量流动性”、或者“天量流动性预期”“漂浮”在高位的“主要手段”。

  值得强调的是,这个所谓的“天量流动性预期”恰恰就是“通货膨胀预期”。

  在弄清楚这些之后,我们也就不难设想:伯南克先生还敢承认今天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美国货币量化宽松政策”所造成的吗?

  同样,在弄清楚这些人之后,我们也就不难明白,欧洲央行何以在“利比亚之乱、欧盟准备全面介入”之后、才会放风“不排除4月加息”,更不难明白,欧洲央行何以在“利比亚之乱”的“何去何从”处于最关键的时刻、特别是在“欧盟三架马车”的“三路人马”纷纷展开“中国之行”后,正式宣布“加息0.25个百分点”。

  当然,如果仍然不能明白,那么,我们就再来阅读一则新闻片段。

  美军高官:可能考虑向利比亚派遣地面部队

  【时事点评】请大家注意这一段文字,原文是:

  第一段:美军非洲司令部司令卡特.哈姆7日表示,可能考虑向利比亚派遣地面部队,会同可能的国际地面部队,为利比亚反对派武装提供支持。

  第二段:哈姆承认,美军参与地面部队不是理想的选择,因为这可能削弱进攻卡扎菲军队的国际联盟,使阿拉伯世界更难以支持在利比亚的军事行动。

  第三段:哈姆透露,美军向北约提供火力强大的AC-130武装直升机,无需通过最近建立的特别程序,即通过美军欧洲司令部申请,由美国领导人批准。这种说法与五角大楼的说法不一致。同时,美军还通过这个特别程序为北约提供A-10霹雳战机。

  第四段:哈姆指出,美国转交指挥权给北约是必需的,因为参与空袭任务的美军许多是要前往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如果太多美军在利比亚参与战事时间太长,会对他们在其它地方执行任务产生负面影响。

  ●在“美军是否地面介入”的层面上,美国人已经开始“自相矛盾”

  我们先来看第一段文字。显然,在这位美军高官放话“可能考虑向利比亚派遣地面部队”、从而“会同可能的国际地面部队,为利比亚反对派武装提供支持”的背后,似乎预示着“美军三军总司令”--美国总统奥巴马日前通过媒体专访、公开发表的相关讲话等同于“废话”。

  我们知道,稍早前(请大家注意这一时间),奥巴马在接受美国环球电视网采访时被问到,如果空中打击不能迫使卡扎菲离开权力,地面进攻是否仍不在考虑之列。奥巴马的回答是,“完全”不在考虑之列,即排除向利比亚派遣地面部队可能。

  非常清楚,在“美军是否地面介入”的层面上,美国人已经开始“自相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军如何介入”的层面上,美军内部似乎也在“彼此矛盾”着。

  ●美国人“目前仍在犹豫”的“理由”与“自相矛盾”的“目的”

  我们再来看第三段。

  显然,在“如何介入”的程序上,美军的这位非洲司令部司令与美国国防部长盖茨的说法“完全对立”。

  至于第二段文字,说的则是令美国人“目前仍在犹豫”的“理由”,第四段文字给出的则是令美国人“自相矛盾”的“目的”。

  ●“不经意间”同时、且明确地、涉及了两个战略方向

  非常清楚,这个令美国决策层“仍在犹豫”且“前后矛盾”的“目的”,恰恰在“不经意间”同时、且明确地、涉及了两个战略方向,一个是伊拉克,其实就是“叙利亚之乱”,另一个则是阿富汗,其实也就是中国的重中之重--“南亚方向”

  ●“再谈”欧盟“别想脚踏两只船”

  而在之前的点评中,针对相关问题,我们曾经给出一个结论,即:

  我们对美国于“利比亚问题伦敦国际会议”之后,特别是萨科齐访华之后、叙利亚这个“止损点”出现“国外组织的武装袭击事件”、并呈现“之乱”的苗头之后,才正式宣布“暂时全面退出利比亚军事打击行动”的真实动机也易不难理解,即:

  第一,一方面给被“欧盟利比亚政策”视为“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的卡扎菲以“减压”,二方面给欧盟的利比亚算盘以“加压”,总之,是“虽失去了主动、但未失去机会”的美国,在为“利比亚游戏”的“正式运行”争取时间与空间。

  第二,在“第一”的铺垫下,开始拿仍受美国掣肘的“利比亚由乱至稳”与欧盟能发挥极大作用的“叙利亚由稳至乱”做交换;

  第三,在“第二”的背后,是美国用法国(欧盟)提出的、以“欧美中东双边决策框架的扩大版”作为“矛”,去攻“中欧俄”共同经营、且均获利不菲的“中东战略交易平台”这张“盾”,并要“欧盟”在“自相矛盾”中做出选择。

  第四,由于叙利亚是“成型于以色列袭击土耳其救援船队处理进程”中的“国际社会”之“大多数”中东利益的“止损点”,而“以色列袭击土耳其救援船队处理进程”也是“中东大国间主要战略交易平台”正式成型与开始运行的“初始点”,因此,一旦欧盟在“自相矛盾”中选择“利比亚由乱至稳”,那也易意味着“美国一交易就必损”的“中东大国间主要战略交易平台”被拆解。

  显然,如果我们在这个层面去观察问题、特别是去观察胡锦涛主席当面不给萨科齐“面子”,直接数落“军事打击违背联合国决议初衷”,要求“政治解决利比亚问题”,也就不难明白:

  第一,北京判断,面对“利比亚”这个想像中的巨大能源基地、重新经营非洲的跳板、全面推进地中海计划的契机、全面整合欧盟军事力量的支点,萨科齐(欧盟)的确在上述“自相矛盾”中“首鼠两端”。

  第二,不排除欧盟“刻意”在拿其“首鼠两端”作筹码,试探中国的口风;

  第三,在第一与第二的基础上,北京给萨科齐(欧盟)的正式态度是:不论是“第一”是真、还是“第二”是假,别想脚踏两只船;

  ●“再谈”欧盟决策者必须明白的是

  事实上,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欧盟决策者必须明白的是:

  其一,如果欧盟准备依靠“中东战略交易平台”,继续在利比亚与美国玩“利比亚游戏”、可以指望得到俄罗斯、特别是中国的策应,因为,一个稳定的利比亚、即对欧盟有利,但只要美国在地中海方向受到足够大的压力,这同样也对中国全球战略有利。尽管一个“欧盟控制的利比亚”对中国的非洲战略不利;

  而一个稳定的利比亚、即对欧盟有利,同样也对俄罗斯的全球战略有利。尽管一个“欧盟控制的利比亚”对俄罗斯的科索沃政策不利,对俄罗斯能源政策不利,但只要美国在中东方向、地中海方向(科索沃方向)受到足够大的压力,总体上看,就有利于俄罗斯的中亚、东欧战略。

  其二,如果欧盟想“脚踏两只船”,即想收“矛”之“利”、也想享“盾”之“福”,那对不起,如果欧盟感觉自己独自就能玩转“利比亚游戏”,且不怕最后将“老本(科索沃问题可能被美国作为转折点)”都赔光,那你欧盟就自己去与美国人玩儿去!俄罗斯、起码是中国,将继续“坐在联合国里”“围观”!直到欧盟因“脚踏两只船”落水“呼救”!

  有必要补充的是,科索沃问题之所以会成为“利比亚游戏”的“转折点”,是因为:不论欧盟在“利比亚游戏”中的表现如何(能否依靠自己的军事力量搞掂)、意图如何(不能欧盟是否能完成军事整合),由于其军事力量“事实上”并未完成整合,因此,如果欧盟不能切实得到“中俄”的战略掩护,则“利比亚游戏”这轮“游戏”下来,不论输赢,“美国资本利益、特别是美国国家利益”都极可能伺机“跨海(地中海)作战”、或作为“继续攻击”手段、或作为“防守反击”手段,拿科索沃问题“直击欧元的命门”,猛击欧盟软腹,直到迫使“将只认利益”的“欧盟资本”全面妥协,最后令“失去资本依托”的欧盟落个“满地鸡毛”!

  ●“再谈”如欧盟决策层不是太傻,做“第一种选择”的可能性不大,但不能完全排除

  因此,我们认为,如果欧盟决策层不是太傻,那么,它在“自相矛盾”中做“第一种选择”的可能性不大,但不能完全排除。

  事实上,这一点,从欧盟通过“德国在联合国表决时弃权”、且“德国不参加北约军事打击利比亚行动”、特别是德国副总理兼外长也于“利比亚伦敦国际会议”之后访华、及英国退休高级将领代表团访华等“一系列细节”可以看出,欧盟决策层(三大核心国家)还是有聪明人的,这不,在三个国家(法德英“、多条路线(政治与军事)齐集北京的背后,是欧盟为自己留了足够的战略回旋余地。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第二种选择。

  第二种选择:是欧美资本暂时拉开距离,以“附和”各自所依附的“运行平台(分别为欧盟国家利益与美国国家利益)”;

  这在利比亚问题上,将集中表现在欧盟在利比亚努力建立一个亲欧的、稳定的利比亚新政府,并重新经营非洲、全面推进地中海计划、努力实现欧盟全面整合;而“欧洲资本”则在向欧盟、更向“中俄巴印等南方经济体”承诺进行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从而全力帮助欧盟实现上述政治目标的同时,获得丰厚的回报,即:全面控制利比地亚的石油与重建商务合同。

  值得强调的是,在“埃及之乱”已经走上“后续发展”、且很难预期“如何发展”的“大背景下”,对欧盟而言,所谓“承诺进行国际金融体制改革”,即意味着继续推进旨在动摇“美元本位制”之基石(石油美元结算制)的“中东破局”。

  一旦如此,伊核问题之“中欧俄”将继续得以维护,“中东大国战略交易平台”将继续运转下去,“美国利益”在中东(特别是叙利亚)、北非(特别是苏丹)、甚至“欧亚海上运输线”上都很难弄出大的花样来、因为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容易在远离中国重中之重的方向,却是美国核心利益密集的地带、招致“国际社会”、特别是中国的全面反击。

  这样,为“美国国家利益”最后一博也好,或者在这一口号下,“美国资本”决心在“西方资本的层面”准备牺牲美国国家利益也罢,南亚方向极可能在美国决策层急于“拆解”与“搬迁”的冲动下,再次成为全球焦点。

  如果在这个层面下去观察问题,那么,迫使欧盟在“或真”的“自相矛盾”、“或假”的“借机装出一副为难状以要价”之中做出“明智选择”,即是中国全面破解“美国之在全球层面全面恶化中国外在安全环境”的要点,也是可继续“与美国一切问题都在中东谈”的关键,还是防止“欧美资本利益、特别是欧美国家利益”合力进行“南亚破局”的“未雨绸缪”的一步。

  尽管如此,值得警惕的是,随着印度国内局势在“西方资本”指哪儿“维基解密”就打哪儿的冲击下日益开始紧张,随着印度经济日益出现不稳的迹象,在孟买恐怖袭击中总体保持了冷静的辛格政府似乎也感觉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险,从而“在全球大搞资本串联”的比尔.盖茨与股神巴菲特“坐而高声阔谈对印度投资有信心”并“起身、离开”印度之后,立刻邀请巴基斯坦总理“去印度观赏两国板球赛”。

  显然,印巴两国领导人有意缓和双方的紧张关系之举,即是在做提前准备,也是在发明确信号:那份“司马昭之心”的确路人皆知!

  值得强调的是,这次替“美国资本”在“印度站”展示“司马昭之心”的,不是别人,恰恰是那位微软商业传奇人物与投资者敬仰的股神。

  在这里,我们还想强调的是,他们两位的传奇经历,即有其人为努力、令人钦佩的一面,也有其特殊使命、令人警惕的一面。

  ●在上周五的“焦点点评”的结尾部分,我们曾经附加了这样一段题外话

  值得强调的是,在上周五的“焦点点评”的结尾部分,我们曾经附加了这样一段题外话,即:

  最后,由于篇幅与截稿时间的关系,相关话题我们并没有给出完整的讨论纪要,将尽可能在下一期的“焦点点评”中继续展开。

  ●这些个重大变化,无疑是这个“未尽话题”之“最具说服力的展开”

  显然,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欧盟7日晚间正式宣布“加息0.25个百分点”、以及美非洲司令部司令8日公开推翻宣布“美国三军总司令、及美国国防部长” 的“立场”,从而“可能考虑向利比亚派遣地面部队,会同可能的国际地面部队,为利比亚反对派武装提供支持”,这些个重大变化,无疑是上期“焦点点评”留下的这个“未尽话题”之“最具说服力的展开”。

  ●请大家对比之前的相关内容自己进行一番梳理

  在我们看来,由于“局势”始终没有脱离我们之前的观点,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今的“利比亚之乱”,把握“埃及之乱”的“后续发展”,请大家不妨重复阅读 “埃及之乱”以来的数期讨论纪要。同时,对“全球局势”围绕“之前观点”所发生的“枝节”层面的新闻,今天,我们就不做过多的展开了。请大家对比相关内容自己进行一番梳理。

  ●局势“似乎”已经在向“第二种选择”倾斜

  在此,如果在“上述回顾”的基础上再就观察“第二段文字”,去观察美国人自己给出的、之前之所以“仍在犹豫”的“理由”;或者去观察“第四段文字”、去观察美国人自己给出的令其“自相矛盾”的“目的”,再结合局势的最新发展,我们也就不难看出局势“似乎”已经在向“第二种选择”倾斜,即:欧美资本暂时拉开距离,以“附和”各自所依附的“运行平台(分别为欧盟国家利益与美国国家利益)”。

  ●欧盟几经犹豫之后,终于于7日正式宣布加息0.25个百分点的“主要动机”

  显然,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就是欧盟几经犹豫之后,终于于7日正式宣布加息0.25个百分点的“主要动机”,至于所谓的“抑制通货膨胀”的“经济考虑”,那不过是次要的。

  在这个问题上,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在宣布“加息”的同时、就已经“暗示”了,他说“此次加息“并不意味着”加息周期的开始”。

  然而,问题上,欧洲央行在1%的极低利率基础上调高25个基点,对通货膨胀的实际抑制作用“原本”就非常有限,如果“加息”的意图主要是抑制通货膨胀,那么,又怎么可能早早地强调“这并非加息周期的开始”呢?从抑制通货膨胀的角度讲,这种“提前强调”不等同于“自废武功”吗?

  ●“本质”上讲,欧盟此次加息与中国之前的“率先加息”非常类似,这也是一次“政治加息”

  因此,从“本质”上讲,欧盟此次加息与中国之前的、“在经济层面非常值得商榷”的“率先加息(在中欧美的层面上)”非常类似,这也是一次“政治加息”,其意图“在政治层面”正式发出一非常明确的警告信息,其“警告词”的主要内容如下,即:如果我的“条件”得不到满足,就将正式退出“美国资本利益”、特别是“美国国家利益”极想继续、甚至扩大的“量化宽松”。

  讨论进行到这里,也就基本上回答了前面留下的问题,即:如果欧盟能在今年5月1日之前、或者之后几个月内,实现“第二次大规模扩张”,毫无疑问,“二次批发”的将主要是南欧国家。而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至于这个所谓的“战略条件”,可以这样去理解,即:

  在“策动者(美国决策层在美国资本利益的层面上策动的)”策动的“埃及之乱”最终因“中欧俄”的战略协调、而从“埃及之乱”经“巴林之乱”、再到“利比亚之乱”始终在“脱稿”运行之后,在欧盟的“利比亚之乱处理进程”又因“中俄”转而“围观”、且美国“出工不出力”、甚至公开出手欲保下“卡扎菲势力” 以制衡“欧盟支持的利比亚反对派”,而慢慢弄成一场“利比亚游戏”的情况下,在欧盟凭借自己之力、根本无法驾驭“欧美中东事务双边决策框架”的“扩大版” 的无奈下,在北京“公开警告”法国欧盟“不要指望脚踏两只船”的现实下,特别是,在欧盟决策层并不太傻、因此也明白“第一种选择”的巨大危险性的压力下, “欧盟利益”转而以“政治加息”警告“美国利益”、特别是“美国资本利益”,如果“美国利益”在“利比亚之乱”的问题上继续拒绝提供欧盟急需的“利比亚配合”,那么,欧盟将“致力于寻求”俄罗斯、特别是中国的“配合”,先“暂时”放下“利比亚之乱”,转而加快“科索沃问题”之“和平进程”的处理进程,从而在处理“科索沃问题”的进程中、“依次”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与“中俄”联手将维系着美国国家利益也好、美国资本利益也罢“最最核心利益”的“中东安全框架”推向“中东破局”的“更深层次”,也就是我们之前提及的--一举废掉“美国的中东安全框架”。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办法之一就是:与“国际社会”一道,迫使“埃及新政府”打开“国际社会”进出加沙的“第二条通道”,也就是通过埃及口岸进出加沙的陆上通道;

  而办法之二,就是与“国际社会”一道,“强行”打通进出加沙地带的第三条通道,也就是“海上通道”,具体手段包括有“联手武装护航”、或者支持“中东地方王”对“进出加沙的国际救援船队”组织“武装护航”。如果以色列(其实是美国)敢再次“强硬”的话。

  显然,在此基础上,由于欧盟“中东破局”的“角色”很重,因此,自然指望在“利比亚之乱”问题上得到俄罗斯、特别是中国的配合。

  第二件事是:在做好“第一件事”的基础上,“中东破局角色”很重的欧盟,其“中东维稳的角色”也就迅速吃重,欧盟也就可借此对“美国中东利益”施加最大限度的战略压力,且这种压力要“没有最大、只有更大”,直到美国被迫回到“利比亚之乱”,在欧盟的主导下、与欧盟一道,运转“欧美中东决策框架的扩大版”。

  第三件事是,在做好“第二件事”的基础上,再对俄罗斯、特别是中国施加最大限度的压力,从而转身防止俄罗斯、特别是中国“杯葛”欧盟主导下的“利比亚之乱处理进程”。

  显然,这个所谓的“战略条件”不是别的,站在欧盟的角度,那就是:美国应拿出足够的诚意来,在欧盟决心做“第一件事”之前,就主动跳到“第二件事”的层面。

  而所谓的“第一件事”,对比欧盟的“第一、二种选择”,我们其实不难看出,它其实就是“第二种选择”,即:

  第二种选择:是欧美资本暂时拉开距离,以“附和”各自所依附的“运行平台(分别为欧盟国家利益与美国国家利益)”;

  这在利比亚问题上,将集中表现在欧盟在利比亚努力建立一个亲欧的、稳定的利比亚新政府,并重新经营非洲、全面推进地中海计划、努力实现欧盟全面整合;而“欧洲资本”则在向欧盟、更向“中俄巴印等南方经济体”承诺进行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从而全力帮助欧盟实现上述政治目标的同时,获得丰厚的回报,即:全面控制利比亚的石油与重建商务合同。

  .............................................................

  至于什么是“第一种选择”,我们不妨重复如下:

  而在之前的讨论中,我们曾经论证过一个问题,那就是:“美国决策层基于美国资本利益”而策动的“埃及之乱”,似乎给了“必将受损的美国国家利益”一个承诺,那就是:策动“埃及之乱”的战略意图一旦得逞,在中东方向受损的“美国国家利益”可以指望在“南亚破局”得到极大的弥补。

  因此,对美国决策者(美国资本利益)而言,由于“埃及之乱”的“后续发展”经由“巴林之乱”、直到“利比亚之乱”,均在“脱稿运行”,且局面丝毫没有得到改观。

  而从美国军方北京时间4月1日正式宣布将全面退出“军事打击”的情况来看,“美国决策层内部(美国国家利益与美国资本利益之间)”在“如何判断埃及之乱后续发展”的问题上、已经产生尖锐对立,不仅如此,“欧美国家利益”之间的“不可调和矛盾”再次压倒“欧美资本间很难调和的矛盾”。

  这样,同在“西方资本”框架内的“欧美资本之间”只有两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是进一步妥协,从而在“西方资本”的框架内缓和“欧美国家”之间的矛盾。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在这种可能性,“埃及之乱”的“后续发展”将会因“美国资本”的妥协、而在利比亚这个“观察点”停留一段时间,并暂时容忍“欧盟国家利益与资本利益”在利比亚建立一个稳定的、亲欧盟的新政府,营建一个稳定的能源基地。

  而“欧盟资本”必须妥协的是,说服“欧盟国家利益”暂时退出这个“美国不交易又不行,而一交易就吐血”的“中东战略交换平台”,从而“以实际行动”与“中俄”的全球战略拉开距离。

  如果从这个层面去观察问题,那么,在利比亚这个“观察点”发展到“美国公开反对军事行动推翻卡扎菲政权、公开呼吁政治解决利比亚问题”的时候,作为 “成型于以色列袭击土耳其救援船队处理进程”中的“国际社会”之“大多数”中东利益的“止损点”,叙利亚突然出现“之乱”的苗头,也就非常自然了。

  ●这份“可以考虑”有极强的“被迫”成分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基本上明了了欧盟人7日宣布“跟随加息”、或者“政治加息”的意图之所在,因此,我们也就基本明了美国军方8日突然“可能考虑地面介入利比亚”的原因之所在。

  显然,这份“可以考虑”有极强的“被迫”成分。

  不过,东方评论员想强调的是,在“美国利益”被迫“考虑地面介入利比亚”的同时,美国决策层显然也开出了自己的价码。

  ●被迫之间,也要“不经意间”同时、且明确地、涉及两个战略方向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再回到那“四段文字”,重新审视美国自己给出的其“仍在犹豫”的“理由”、及其“前后矛盾”的“目的”,也就不难看出:

  非常清楚,这个令美国决策层“仍在犹豫”且“前后矛盾”的“目的”,恰恰在“不经意间”同时、且明确地、涉及了两个战略方向,一个是伊拉克,其实就是“叙利亚之乱”,另一个则是阿富汗,其实也就是中国的重中之重--“南亚方向”。

  显然,“美国利益”在欧盟“政治加息”的警告下、在“被迫”表示“愿意妥协”的时候,已经通过“开出价码”,为今后局势、也就是“埃及之乱”的“后续发展”谋划了两个异动方向,一个是伊拉克,其实就是“叙利亚之乱;另一个是阿富汗,其实就是“巴基斯坦之乱”、特别是“印度之乱”。

  ●在这个层面下,我们也就非常好理解这样几个“几乎同时”爆发的新闻

  如果在这个层面下,我们也就非常好理解这样几个“几乎同时”爆发的新闻:

  其一,是美国国防部长访问伊拉克、声称可能重新考虑美军年底撤出伊拉克的时间表,但伊拉克政府随后公开表示拒绝;

  其二,是伊朗政府声称“伊朗已经准备好向外提供核技术、核原料”;

  其三,也是最为有意思的是,是叙利亚政府突然宣布“将承认在叙利亚的数十成万库尔德人的叙利亚国籍”。

  有必要强调的是,其一、其二、其三,这实际上已经暗示了这样几点:

  第一,意味着“涉及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叙利亚”的库尔德人问题,很可能成为“焦点”,如果欧盟接受了美国的“妥协条件”的话。

  第二,在第一的基础上,“叙利亚之乱”将不可避免;

  ●在第二的基础上,“中东破局”的“最暴力破局”局势将不可避免

  第三,在第二的基础上,“中东破局”的“最暴力破局”局势将不可避免,或者,中国、俄罗斯将“全面介入”,全面支持中东“非美势力”,在此情况下,中东可能爆发另一次、或者另一种形式的中东战争:比如,封锁加沙与反封锁加沙,或者武力封锁加沙与武力反封锁加沙。

  或者,伊朗正式悍然跨入核门槛将不可避免,这样,“中俄”可以在不必“全面介入”、只是“部分介入”的情况下,就可实现旨在彻底废掉“美国中东安全框架”的“最暴力破局”。

  第四,在第三的基础上,“欧美国家利益”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将全面激化,而“欧美资本之间很难调和的矛盾”则“可能迅速缓和”,最后视必将“全面激活”的“科索沃问题”的具体走向(是走向战争处理模式--这意味着美国国家利益占优,还是走向和平处理模式-这意味着欧盟国家利益占优),从而在“欧美”之间做出“初步选择”。

  其四,是英国媒体报道说“印度自来水中发现了抗药的十几种超级细菌”,但印度政府随后表示“没有的事”。

  显然,不论真假,出现“这种新闻”,当然非常符合“印度之乱”的“需要”,如果欧盟通过“政治加息”拿到了“美国妥协”,并试图向美国提供“南亚配合”的话,这就是中国需要高度警惕动向。

  其五,苏丹外交部长艾哈迈德•阿里•卡尔提,4月6日指认以色列飞机5日晚在苏丹炸毁一辆汽车。而以方尚未就这一事件发表声明。以方官员先前说,控制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把苏丹当成通道,向加沙偷运武器。

  通过其四与其五,我们想强调的是:在“突尼斯之乱”已经由“埃及之乱”扩展至“利比亚之乱”,并可能再次波及苏丹的新形势下,欧盟可以向“美国南亚政策”提供的“南亚配合”,已经可以在“将欧亚海上运输线之乱”定向为专门针对中国之“中国海上运输线之乱”的层面进行,或者在全面破坏“中国经济”自非洲大陆获取能源、矿产的能力,推高国际能源、及其它大宗商品价格、向中国经济更大幅度输入通货膨胀的层面进行。

  对此,我们再次强调:中国应该在“南亚用兵”的层面做好最后的准备,且也应该支持“非美势力”“随时”给以色列一个深刻的教训,还应该随时做好“埃及之乱”从“利比亚之乱”、特别是“叙利亚之乱”重新回到“埃及之乱”的准备,这些“既”是最大限度防止巴基斯坦之乱、特别是“印度之乱”的需要,“也”是最终破解“欧美妥协”的需要。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中国被俄罗斯“坑了”
女警偷吃空军少校 少校很 “卖力”玩到没
中国神秘太空飞机释放神秘物体 美军方正在
全球首款 清华大学研成“天眸芯”芯片
她很忙!47岁中国大妈被美国顾客公认为“美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中国被俄罗斯“坑了”
女警偷吃空军少校 少校很 “卖力”玩到没
中国神秘太空飞机释放神秘物体 美军方正在
全球首款 清华大学研成“天眸芯”芯片
她很忙!47岁中国大妈被美国顾客公认为“美
褪下啡色内裤 “女富婆”闯高校露三点裸奔
中国戒严部队文件流出 六四死亡人数超过3
快讯!中国公告:对下列高技术实施出口管制
中国其实很开放?仙女在火车站“直接露点”
罕见,朝鲜公开表达对中国不满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