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时事新闻 > 正文  
中国媒体在非洲为何拼不过BBC、CNN
www.wforum.com | 2017-04-28 06:22:58  经略研究院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受众是传播的关键。传播学中的有限效果理论强调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开启了学者对“受众需要与满足理论”的探索。要实现传播效果,自然要考虑到受众的参与权,它主要表现为受众对信息的不同传播形式(比如声音、文字、图像),以及传播内容的偏好。

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偏好遵循韦尔伯·施拉姆提出的公式: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因此,要吸引受众,我们提供的信息最起码应符合“满足需要”和“接收便捷”的标准。

满足本土化的需要

首先满足本土化的资讯需要。只有了解并满足受众的需求,我们所传递的信息才有可能被选择。受众的需要千差万别,但并非无规律可循。熟悉可以提升亲和感,人们倾向于选择熟悉的事物。什么是受众熟悉的?自然是与他们有关的。与他们相干的,更容易变成他们的兴奋点。

有学者归纳了海外受众的几大整体特点,大多数受众只关心与自己有关的国内事件,即使关注国际问题,关注的也是直接与自己的利益、与自己的国家安全有关的事件。一如CNN国际台的总裁克里斯·克拉默所言,“旅居海外的美国人只是CNN国际台的1.5%,98.5%的外国观众要求我们的节目跟他们的生活相关。”

迄今为止,我们对外传播取得了不少成就。新华社海外分社遍布全球,可以同时用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阿拉伯文和葡萄牙文发稿;中央电视台的中文国际频道、英语频道、西班牙语法语频道的信号也遍布五大洲。但问题在于,有些地方我们只是“落地”了,却没能“入户”。很大原因在于我们急于把自己认为优秀的内容传递出去,但没有找到有效的方式增强亲和力。

有研究指出,我国电视台的国际频道在非洲市场受限的一大原因,就在于节目缺少“非洲”,缺少“非洲视角”。而像France24、BBC、CNN等在非洲较有人缘的电台,都能较好地提供非洲当地资讯,以及有关非洲文化的节目。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一项调查还发现,不少受众愿意选择外国频道的原因,是希望能在其中看到有关两国双边关系的讯息。

这些调查表明,对外传播需要多从本地化的视角出发,设置新闻议程和信息内容,先告诉对方“他们想知道的”,等人家选择了我们,才能有效地去说“我们想让他们知道的”。

其次,满足本土化的民生需求。在“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之下,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在全球投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截至2013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已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已累计实现5257亿美元。

正是在这个布局之下,中国故事不能再仅仅满足于在后台说,还要走到前台去做,也就是直接的行动。做得好,自然就能吸引受众的目光,成为信息焦点。这尤其体现在我们的跨国企业在当地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方面。跨国企业作为中国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地人提供满足民生的公共产品,成为在第一线展示中国故事的“实践家和代言人”。

中国路桥在印尼修建泗马大桥的时候,免费为当地医院维修道路、为村庄改建供水管道、修建小学、开办露天影院等,为中国赢得极高声誉。《印度尼西亚商报》、《印尼国际日报》、《爪哇邮报》、《雅加达日报》等都竞相报道泗马大桥的“中国元素”。

泗马大桥

中石化在伊朗通过开办技术培训班,设计“我们的场所(OURPLACE)”青年发展社会责任品牌项目,在教育、医疗、社区关系和环境等方面提供无偿援助,资助阿达克斯基金会等,为中国积累“人气”。而中石化与伊朗的合作,通常也都能获得伊朗国家电视台、伊朗国家英文电视台、法尔斯通讯社、麦赫尔通讯社和《德黑兰时报》等多家伊朗媒体的“声援”。

满足本地化的需求,正是为了提高施拉姆选择或然率公式中的分子:报偿的保证,当受众获得的报偿越大,分子越大,选择相应信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提供便捷的渠道

“接收便捷”指向的是选择或然率公式中的分母:费力的程度。显而易见,受众感到越费力,分母越大,他们选择相应信息的可能性越小。所以要为受众提供便捷的信息接收渠道。便捷首先指的是信号落地、容易接收;其次,要善于借助当地的平台,多进行传播渠道本土化的尝试和创新。

就视听信号落地来说,这属于硬件的拓展,正如前文所言,我们已取得不错的成绩,目前已经形成边境城市覆盖周边国家(如新疆电台电视台节目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多个中亚国家落地;广西电视台与泰国、越南、菲律宾、印尼等国电视台联合举办广西电视展播周等),中央媒体全球搭台的立体态势。

尽管少数几个西方国家占有国际媒体资源的压倒性优势,我们对外传播的“落地入户”工作依然艰巨,但已出现新的契机。因为经费问题,英法在非洲的传媒能力正在“缩水”,而非洲媒体自身已经明显感受到,中国通过传媒手段加强中非联系的强烈意愿。

但另一方面,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大部分受众还是倾向于通过本国媒体了解他国信息。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求落地覆盖率,还需善于“借台唱戏”。考虑到在受众中存在源于频道忠诚的收视继承效应,即一定比例的受众在一档节目结束后,会继续收看之后的节目,而无论之后的节目内容是什么,可以考虑通过购买国外电台电视台的频道、频率和时段,插入我们的节目,这类实践效果颇佳。

我国CCTV-NEWS的新闻及专题节目在新加坡、巴基斯坦、泰国等当地频道播出,都有不错的收视成绩;利比里亚的孔子学院借助当地受众广泛的利比里亚大学LUX广播电台,加入“人民汉语”的广播讲座,推送汉语和中国国情介绍,大大提高了当地民众对汉语及中国的认知和兴趣。

此外,还可以借助与国外合办晚会或媒体项目、向国外销售影视广播节目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华文化。我们投拍的纪录片《故宫》被译成6种语言,在100多个国家签约出售;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已经远销海外60多个国家;动画影片《三国》也已销往近30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跨国企业、驻外机构人员,也需要敢于、勤于、善于走到当地媒体的聚光灯前,以自信、开放的姿态讲述透明而又积极谋求合作的中国故事。

减少文化折扣

除了满足本地化的需要,提供便捷的信息渠道之外,尤其是对于对外传播而言,文化是个很重要的变量。外国的媒介产品能否影响新的受众,取决于媒介文化以及相关文化纽带和语言是否相近,只有相近的语言或纽带才能建立共享的理解背景。如果缺少这种背景,跨文化传播很多时候就会产生“文化折扣(culture discount)”。

文化折扣最初由希尔曼·艾格伯特提出,意在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与文化。之后加拿大学者科林·霍斯金将之用于传媒经济学,以计算在文化产品的跨境交易中需要考虑的文化差异。霍斯金将文化折扣界定为:文化项目的吸引力总是产生于既定环境,在跨境传播中,这种吸引力会随着所传递的信息与受众文化差距的增大而减少,包括文化项目所表现的形式、价值观、信仰、制度和行为模式等,受众既不愿意知道更懒得理解这些信息。那么在跨文化传播中,如何有效扩大共享的理解背景?这首先需要考虑信息的类别。

依据信息对受众的不同心理效果,媒介内容可以分为:指导型或教育型的信息,强调知识的传授;维持型的信息,以新闻为主;复原型或刺激型的信息。

先看第三类信息,它主要包括那些具有轻松、兴奋和刺激的内容,一般具有文化折扣度低、非政治性等特点,主要指向的是文化的器物层面。比如娱乐节目、体育竞赛,一切渲染情感的文字、歌曲、舞蹈和戏剧等。跨境文化贸易多以此类文化信息为主,因为它能扩大受众群。有社会学家认为,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人们宣泄被压抑的情绪,所以大多数人都喜欢有刺激性的信息内容,这些信息也更容易跨越文化边界。

比如,虽然欧盟总想打造一统欧洲的强大传播影响力,并且几乎具备所有有利于国际化的物质条件和环境因素,但迄今为止,欧洲媒体还完全没有所谓泛欧洲的受众群,可能只有MTV欧洲台算是例外。风靡全球的好莱坞也是以娱乐、刺激和爱情内容为主,这些东西更易引起受众的共鸣。

就我国而言,比如“武术”类文化产品,因采用的是人类共通性较高的肢体语言,所以容易突破文化的障碍,只是我们需要多开拓、多创新利用这类文化资源的形式,不能仅限于影视作品,像出版、教育、医疗、研习、竞赛、旅游、衍生品等,需要多面向、多层次将此类文化推向国际受众。

因为涉及学习新的和复习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前两类信息主要指向文化的制度和哲学观念层面。霍斯金指出,这类信息带有很强的文化特殊性,在跨文化环境中,受众要投入很大精力去认知和理解这类信息,它不仅牵涉语言的翻译,还涉及概念、语义甚至理念的转换,因此会产生较高的文化折扣,所以这类信息在跨境文化贸易中缺乏竞争力。

但这类文化信息又是最具有标识性和生产力的,是民族文化的内核,给文明间的互动带来积极的创生力,此类文化的跨境流动非常必要。因此,为了减少文化折扣,可以考虑多培育和多借助有多元文化背景的跨文化交流之“桥”,比如懂汉语又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人士。

孔子学院已为80多个国家培训本土化汉语教师10多万人次。这些本土教师对本民族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在教授汉语时能够更好的融合本民族文化,让汉语更为妥帖地植入本土语言学习土壤之中,避免外籍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文化盲点,从而更好地表现语言的相通性。

荷兰莱顿大学的教授施舟人等汉学家正在将《五经》翻译成九个语种;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康大维教授正在主持翻译《中华文明史》等;清华大学的加拿大籍教授贝淡宁,已经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多部著作,推介阎学通、朱苏力等著名中国学者。他们作为跨文化之桥可以避免强加式的客位法,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去中心化”,即不是寻找两种文化中精确的语言对照,而是借助传播者的文化知识,找到两个文化的等价表述,有效减少跨文化传播的文化折扣。

综上所述,在向受众传递信息的时候,要考虑到受众的需要、便捷的渠道,还要尽量契合受众已有的理解语境。正如很多学者所谈及的,我们要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介绍中国,也就是要采用对方容易识记和理解的话,符合对方思维惯性的话;或者说,需要创制共同的认知背景和便宜的认知逻辑,否则,我们传递的信息就会成为冗余信息,甚至产生误解和冲突。

中国要走出去,不仅在于铺设硬件,更在于创新软件;不在于提高嗓门,而在于柔化声音,使之悦耳动听,我们传递的信息才可能入耳、入脑、入心。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经略研究院”,ID:consilium2049)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这一次北京为何忍气吞声
非胸非腿 古代女子最诱人的身体部位是这里
见习近平 曝布林肯准备了“王炸”
多少美军派驻台湾 数字曝光
中国财政部表态 货币策略重大转向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这一次北京为何忍气吞声
非胸非腿 古代女子最诱人的身体部位是这里
见习近平 曝布林肯准备了“王炸”
多少美军派驻台湾 数字曝光
中国财政部表态 货币策略重大转向
出洋相,解放军自曝短板
中国取得辉达AI芯片突破口 3家大厂被点名
日本真的快要“动手”了
亚洲这场战争不可避免了
这一迹象让北京越来越不安
热门专题
1李克强猝逝2以哈战争3乌克兰战争
4中美对抗5新冠疫情6香港局势
7委内瑞拉8华为9美国大选
10黑心疫苗11“低端人群”12美国税改
13红黄蓝幼儿园14中共19大15郭文贵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