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时事新闻 > 正文  
香港精英罪与罚:走不出的殖民意识
www.wforum.com | 2017-03-24 04:42:24  多维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或许能给透视香港问题提供有益思考方向。按照辩证法原理,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中共作为香港问题的“外因”,只有通过“内因”也即香港本身才能起作用。

“六七暴动”改变港人深层意识

所谓香港本身的问题,最为核心的,便是对自由资本主义和自由经济的盲目追求,以及至今未能走出的殖民地意识形态。香港积重难返的阶级问题,正是在这样的盲目与殖民意识之下一代代传递下来的。

可香港也并非一开始就被自由主义和殖民地意识形态所束缚,变化发生在“六七暴动”前后。受当时世界左翼政治运动和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感染,香港左派于1967年5月发起规模浩大的“反英抗暴”运动。这一运动起源于香港本地管治中的劳资矛盾与社会不平等,并受到了来自大陆官方和民间的积极声援。官方的声援包括外交部召见英国驻华使馆代办表达抗议、中共最高党报《人民日报》发表连篇累牍评论员文章鼓噪;而来自民间的声援更甚一筹,如北京造反派“火烧英国代办处”,等等。

随着情势走向失控,港英政府的强力镇压还在层层加码,但大陆受制于文化大革命的乱局,已然无暇他顾,缺乏决断意愿即刻解决香港问题,经政治权衡而最终采取了与英国妥协的立场。香港左派瞬间成为失去强大后盾的“无根的浮萍”,很快便在港英政府的镇压下偃旗息鼓。原本“反英抗暴”的正义斗争,也在港英政府“洗脑赢心”工程的操弄下逆转为“政治动乱”。毛泽东彼时“不动武”的指示,固然有基于现实的考量,但却在更大范围内奠定了港人对大陆的刻板成见。原来,关键时刻,国家是可以随意牺牲掉“毛泽东思想教育出来的祖国好儿女”的。

由此,便导致了香港左派对中央的某种离心效果。而且香港社会对于左派运动的破坏性日益反感,反向刺激了将香港作为“新家园”的本土意识,客观上配合了港英政府对左派的长期镇压以及对香港的管治改革。六七暴动本欲抗英,却意外产生了将香港居民推向港英政府一边的政治反效果,这对香港社会价值观与政治意识的形成造成了重要影响,“恐共”、“惧中”的心态开始弥漫香港。


香港存在仇视中共、一国两制情绪(图源:Reuters/VCG

曾在中联办研究部工作、现任北京大学港澳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的强世功在其著作《中国香港:政治与文化的视野》一书中对“六七暴动”之于港人心态结构的变化有过精确分析。“港英政府采取系统的‘洗脑赢心’工程彻底改变了香港人的深层意识和心理结构,形成港人对‘左派’、‘共产党’、‘大陆’、‘社会主义’的嫉妒恐惧心理。这样的恐惧心理与内地逃往香港的国民党达官显贵、大资本家和左派知识分子的‘仇共’心理相呼应,使得‘恐共’‘仇共’成为香港市民的基本民情,这无疑增加了香港市民对香港回归的排斥心理,也增加了香港回归中国的难度。”

如果说“六七暴动”是香港左派对大陆幻想破灭的开始,那么后续港英政府的“洗脑赢心”工程则直接加剧了这种破灭感,并将辐射范围扩大至多数港人。以至于,在香港回归20年的今天,面对阶级问题和贫富分化如此严重的现状,香港依然存在根深蒂固的“恋殖”情结以及对于自由主义的盲目追捧。在香港机场候机大厅LED广告屏上,一家证券公司标榜其能为客户带来最大投资价值,就是以“自由经济”的坚守着作为关键卖点,这样的情景在香港并不鲜见;就连林郑本人,也毫不掩饰自己对于自由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制度的青睐,将这一制度视做“最好的制度”;此前的七一游行中,赫然出现了港英时期代表香港的龙狮旗。凡此种种,即折射出香港的深层次结构问题,又无不强烈地刺激着北京。

而在香港本地,对于“恋殖”自有一套看似逻辑自洽的说辞。比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正是因为回归后现实情况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对北京不断侵蚀香港核心价值的不满,才导致了港人的怀旧心理。在这样的心理引导下,中共成了恐怖的化身,港人也习惯于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大陆发生的负面事件。此一想当然和变色处理,与其说是密切关注大陆的动向,毋宁说是为了夯实己方的刻板成见,以便继续偏安一隅。

港人的“想当然”,还具体而微地体现在对于“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的曲解上。所以,才有了“23条立法”风波,以及对于人大释法、国民教育和行政长官实质任命权的习惯性对抗。从这个层面来看,虽然香港在政治意义上已经回归,但人心始终未完成回归。

香港精英被殖民意识锁住

虽然香港由700多万港人构成,但主导整个香港运作的,还是数量庞大的公务员、政客及精英群体。但原本应该成为推动香港社会健康运作、不断向前发展的政治精英,却成了被殖民地意识形态束缚、捆绑最为深重的群体。

港英政府时期,英国在香港系统地开展了殖民地教育,最终培育了香港的西化的本土文化,从而在文化思想与意识形态上将香港与内地隔离开来。香港回归之后,中央并没有推动香港的“去殖民化”,香港殖民地时期形成的价值观念继续进行“文化再生产”。以至于香港精英普遍认同西方世界,认定香港是西方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对香港是中国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大都市,则普遍缺乏认同。

正是因为未完成“去殖民化”,同时也缺乏认同,所以香港政治精英群体自身的思想意识始终处于矛盾之中。一方面,出于对民众解决社会公平公正强烈诉求的反馈,香港理应追求公平而非效率;但另一方面,因为香港一直信仰自由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所以为了最大的政治正确,又必须退而求其次,何况香港本身的架构也不是那么照顾社会公平。

为了虚无的政治正确,而弃多数港人的福祉于不顾,这样便产生了香港最大的现实,也即在经济和身份归属上始终游离于国家,认为自己从属西方价值联盟,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此外,在西方中心论的指引下,认为西方文化优于中国文化,西方民族优于中华民族,西方体制优于中国体制。世界文明发展只有一条路,就是走向西方式的政治经济模式,不可以有其他民族文化的模式,只有西方的路才是理想归宿。


香港需要“去殖民化”(图源:Reuters/VCG

这种思想认知,很具体地体现在日常经验中。回归早期,很多香港人揣着英国海外属地公民护照,出去遇到事情找英国领事馆,被拒之后才想到了中国领事馆;英国脱欧公投期间,一些香港人还写了请愿书,意图参加脱欧公投投票,结果又被告知非有投票权的公民;占中期间,除了反对派一些人拿了具体的利益之外,还有很多人还期待着美国等外部势力的干预,这也加速了北京强势介入的脚步。

被殖民和资本幻梦锁住的香港政治精英,既无法解决香港社会普遍面临的阶层固化、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也无法真正完成“睁眼看中国”,更遑论“睁眼看世界”。所以当全世界都在搭中国经济的顺风车向上发展时,比如韩国与中国建立自贸区,新加坡积极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欧洲、拉美、非洲等纷纷倾心于“一带一路”战略,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香港,不仅没有努力搭上这趟顺风车,而且在中央想要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将其拉上车时,香港有时候却主动选择了“跳车”。“一地两检”上的僵持就是香港本地政治捆绑和反对与国家之经济融合的体现。

这样的选择背后,暴露出了香港政治精英的局限与狭隘。香港在昔日的经济腾飞不是资本主义的丰功伟绩,它除了因为港人的聪明勤奋,更仰赖于中国大陆的政治封闭和后来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在中国大陆经历的这两个社会发展阶段,香港都找准了自己的角色。现在,中国的影响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同时因为世界经济的区域性整合不断加速,放眼整个东亚政治经济秩序的重构,如果不善于跟在该区域握有主导权的中国大陆处理好关系,其经济发展都没有前途。

具体到香港,整体经济转型怎么实现?整个社会的前途在哪里?将中国大陆这一唯一的选项排除在选项之外,不积极借助中国大陆这个母体,不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对接,光靠香港自身在内部辗转腾挪,问题只能继续无解。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中国水炮凶悍 菲律宾船只能“举白旗投降”
兵临城下!中南海已惶惶不可终日
中南海附近挤满救护车 死伤不明
中国尖端无人机现身东海上空 日本战机出
真正的聪明人 从来不炫耀这3样东西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中国水炮凶悍 菲律宾船只能“举白旗投降”
兵临城下!中南海已惶惶不可终日
中南海附近挤满救护车 死伤不明
中国尖端无人机现身东海上空 日本战机出
真正的聪明人 从来不炫耀这3样东西
巴尔的摩大桥被撞塌 有了新说法
数据曝光 中国仍在疯狂抢购
中共军委窝里斗 一位副主席被封杀
俄罗斯给恐袭定调了!幕后黑手就是…
突发:两架飞机又在机场撞了 机翼损毁
热门专题
1李克强猝逝2以哈战争3乌克兰战争
4中美对抗5新冠疫情6香港局势
7委内瑞拉8华为9美国大选
10黑心疫苗11“低端人群”12美国税改
13红黄蓝幼儿园14中共19大15郭文贵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