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时事新闻 > 正文  
(图文)刘少奇诞辰116周年 俄籍长孙赴湖南缅怀
www.wforum.com | 2014-11-25 07:02:10  红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刘少奇俄籍长孙阿廖沙

  “祖父刘少奇有很多智慧思想,对中国、甚至对整个世界都很有益。”今日,是伟人刘少奇同志诞辰116周年,“中国梦·赶考行”系列活动在宁乡花明楼景区举行,包括刘少奇俄籍长孙阿廖沙在内的多位革命元勋后代齐聚伟人故里,缅怀先辈。

  俄籍长孙:祖父的思想对整个世界都有益

  “现在大部分的时间都住在中国,希望帮助俄罗斯人多了解中国,做交流的桥梁”。2003年,刘少奇长孙阿廖沙首次从俄罗斯回国探亲,如今,他已立志成为中俄的“友谊大使”,对于祖父的那份浓重情感,早已升华。

  阿廖沙,生于俄罗斯、长于俄罗斯,5岁那年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祖父刘少奇。但这并不影响他对祖父的认识。“我们现在看到中国发展迅速,经济也越来越好,”阿廖沙认为,中国的巨变与“好政府、好人民”,以及包括祖父在内的革命元勋,密不可分。(阿廖沙讲话为意译。)

  将军之子:“群众路线”与先辈思想一脉相承

  “我们党能够立足,最根本的就是依靠群众,”罗荣桓元帅之子罗东进也参与了此次纪念活动,他谈道,“譬如过去刘少奇领导工人运动,没有人民群众的拥护、没有人民群众的保护,他怎么能生存下去呢?”罗东进认为,现在的“群众路线”与老一辈的思想一脉相承。

  聊起此次活动的主题“中国梦·赶考行”,罗东进说道,“为什么要说‘赶考’呢,那时中央就要搬到北平去了,下一步就要建国,建国以后能不能建立好政权、把国家建设好,就成了一场考试。能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依旧是非常大的问题,所以我们今天来纪念刘少奇诞辰、来学习老一辈的革命精神是很重要的。”

  伟人故里:缤纷活动缅怀少奇风范

  “中国梦·赶考行”系列活动邀请了刘少奇女儿刘爱琴、刘少奇孙子阿廖沙、周恩来侄子周秉钧、任弼时女儿任远芳、罗荣桓之子罗东进等革命元勋后代走进刘少奇故里,缅怀先辈。

  会上,系列捐献活动举行,公众用献爱心的方式表达对伟人的敬意:河南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及各爱心企业分别向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捐赠石榴树苗木、刘少奇大型湘绣像、“刘少奇与王光美”大型瓷盘像、桂花树苗木等物资。

  下午,“中国梦·赶考行”走进刘少奇故里学术研讨会举行,革命元勋后代、中央文献研究室、西柏坡精神研究会、河南省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等与会代表先后发言,追忆革命先辈,畅谈红色文化。

  阿廖沙,(1955—),俄罗斯籍。中文名字叫刘维宁。刘少奇的长孙,航天专家、前苏联国家航天指挥中心退役高级工程师。其父刘允斌是刘少奇与夫人何宝珍的长子。

  1939年9月,周恩来去苏联疗伤,将刘允斌、刘爱琴带到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学习和生活。1945年,刘允斌在苏联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毕业于苏联钢铁学院的刘允斌在莫斯科与大学同学玛拉·费多托娃结婚。婚后,夫妻感情一直很好,于1952年、1955年生育女儿索妮娅和儿子阿廖沙,小名“苏苏”和“辽辽”。 妻子玛拉·费多托娃也一再要求刘允斌留在苏联,但最后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国。但玛拉不来,所以两人过着分居生活,1958年,玛拉带索妮娅和阿廖沙来中国居住了十余天,回国后与刘允斌离婚。当时,由于中苏关系紧张,玛拉母子与刘允斌失去了联系。1967年,刘允斌受到江青一伙的迫害,于1967年11月21日在包头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直到1987年,玛拉母子才得知这一不幸的消息时,却已事隔20年。

  阿廖沙在俄罗斯隐姓埋名数十年,只在5岁时见过爷爷一次。

  他怎么会在俄罗斯?为什么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存在?

  2003年,经过多方努力,他才第一次踏上回乡之路。他怎么会在俄罗斯?为什么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存在?笔者作为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于2003年4月在参加接待阿廖沙回家乡访问时见到他之后,又于2007年3月在广州的王光美生平事迹画展上见到了阿廖沙。

  相隔近4年,这个具有中国血统的俄罗斯人,留着俄式小胡子,穿着西装,仍然是那样精神。我不由得再一次走近他,了解他的寻根之路。

  扑朔迷离,揭开身世之谜

  何宝珍,阿廖沙的奶奶,刘少奇早期革命伴侣,1902年4月出生于湖南道县一个贫民家庭。1922年离开衡阳省立第三女师后,来到长沙清水塘,与毛泽东和杨开慧住在一起。她白天到自修大学学习,晚上回来。毛泽东经常布置她读些进步书刊。1922年秋,杨开慧将何宝珍介绍给刘少奇认识。1923年4月,何宝珍与刘少奇结婚。婚后,何宝珍随刘少奇辗转于上海、广州、武汉、天津、沈阳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4年,何宝珍牺牲于南京雨花台。两人生育二子一女:长子刘允斌、次子刘允若、长女刘爱琴。

  刘允斌就是阿廖沙的父亲。1925年,刘允斌出生于安源,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后被送回宁乡县炭子冲刘少奇老家。1938年7月,由刘少奇二哥刘云庭将其送到延安刘少奇身边。1939年9月,周恩来去苏联疗伤,将刘允斌、刘爱琴带到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学习和生活。1945年,刘允斌在苏联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8月,刘少奇秘密出访苏联,见到了刘允斌。这是刘允斌自1939年与父亲分别后第一次见到父亲。1950年,毕业于苏联钢铁学院的刘允斌在莫斯科与大学同学玛拉·费多托娃结婚。婚后,夫妻感情一直很好,于1952年、1955年生育女儿索妮娅和儿子阿廖沙,小名“苏苏”和“辽辽”。好学的刘允斌没有为婚姻所羁绊,继续求学深造。1952年,刘少奇应邀出席苏共十九大,在苏共领导人的陪同下,与刘允斌一家人见了面。

  1955年,刘允斌获莫斯科大学核物理专业副博士学位。刘少奇要求他回祖国工作。当时中国驻苏大使张闻天曾问起刘允斌:“毕业后去哪里?”他回答说:“导师介绍去XX研究所工作。”张闻天便说:“你留在中国驻苏代表团工作吧!”妻子玛拉·费多托娃也一再要求刘允斌留在苏联,但最后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国。回国后,刘允斌在内蒙古包头参加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刘允斌对妻儿的感情深厚,曾对刘少奇的机要秘书刘振德说:“我爱我的妻子,但更爱我的祖国。我下决心非回来不可,但玛拉不来,所以两人过着分居生活,我愧对玛拉母子。”在回国与留苏的选择中,刘允斌毅然选择了报效祖国。1958年,玛拉带索妮娅和阿廖沙来中国居住了十余天,回国后与刘允斌离婚。当时,由于中苏关系紧张,玛拉母子与刘允斌失去了联系。1967年,刘允斌受到江青一伙的迫害,于1967年11月21日在包头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直到1987年,玛拉母子才得知这一不幸的消息时,却已事隔20年。

  血脉情缘,终生难忘刘氏亲情

  对于父亲的死,阿廖沙是这样说的:“我们全家都很悲痛,也觉得不可思议……我对父亲没有很深的记忆,那时我还太小。对父亲的了解是在我成年之后。直到现在我也不相信父亲会自杀……但我们一直思念着父亲,姐姐对父亲的记忆要比我多,她还写过一首感情非常真挚的诗——《怀念父亲》。”

  “我只见过爷爷一面。”阿廖沙告诉笔者。1960年,刘少奇赴苏联出席八十一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期间,特地去看了孙子孙女。

  于是,阿廖沙第一次见到了爷爷。那年,他才5岁。他说:“当时的情景我清楚记得。那是秋天,家门前突然来了辆很豪华的黑色轿车,走下来的老人慈祥亲切,他不仅亲吻我,还送给我玩具和糖果。后来我知道那是爷爷。那是爷爷留给我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印象。”阿廖沙一直珍藏着爷爷亲吻自己的照片。阿廖沙说,虽然跟爷爷只见过一面,但后来回到国内,感受到大家对爷爷的评价非常高,他对爷爷的敬爱之情油然倍增。如今,他手上戴着的手表,也是刘少奇同志纪念馆送给他的,上面印有刘少奇的头像。阿廖沙说:“这是刘少奇同志纪念馆送给我的,我要永远戴着它。”

  阿廖沙之所以能回到中国,与奶奶王光美的关心密不可分。在北京,王光美虽儿孙满堂,却时常牵挂在莫斯科的孙女、孙子,并一直想找个机会让孙女、孙子到北京团聚。1987年,刘少奇的长女刘爱琴费了很大功夫,从来中国探亲访友的莫斯科同学那里打听到了阿廖沙一家的下落,失散多年的亲人终于联系上了。1988年10月,应王光美的邀请,玛拉到中国居住了一段时间。1998年初,在接受中央电视台文献纪录片《刘少奇》摄制组采访时,王光美听说摄制组要去俄罗斯,还委托当时的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副主任黄峥给索尼亚和阿廖沙带去500美元,希望他们能回家看看。后来,阿廖沙在写给王光美的信中,开头称呼王光美为“我最亲爱的奶奶”。他还把自己儿子考上刘允若叔叔曾经就读过的莫斯科航空大学的消息告诉王光美,并在信中深情地说:“我的根在中国,我永远是刘氏家族中的一员。”2007年3月18日,阿廖沙到广州参加了王光美事迹图片展。提起王光美奶奶,他说:“但凡每一次见面,奶奶都能够让我强烈地感受到她的和蔼亲切,感觉到她对于刘家的凝聚力所在。”对于王光美奶奶的晚年扶贫工作,阿廖沙非常敬佩:“我想我所能做的,就是把‘幸福工程’的慈善精神延续到俄罗斯,因为目前在中国、美国都有了‘幸福工程’行动,但在俄罗斯还没有。”

  几经周折,走上认祖归宗的中国之行

  阿廖沙在俄罗斯生活的数十年里,从上中学直到进入工作单位,他都没有在亲属栏中填写过刘少奇、刘允斌的名字。说起其中缘由,阿廖沙解释说:在那个年代,中苏关系正处于恶化时期,克格勃监视他们一家。玛拉为了他们的安全,带他们躲回老家。在上学期间,阿廖沙改跟母亲姓,这样他才躲了开克格勃的监视。“除了考虑安全外,我们也不想炫耀,不想让人知道我们有‘这么伟大的亲属’。”阿廖沙说。

  因此,他们家从未对外宣传过这种关系,更从未享受过特殊照顾。阿廖沙从父亲刘允斌那里继承了聪明的头脑和爱钻研的个性。他在莫斯科航空学院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航天指挥中心工作,以军人身份从事着苏联国防的尖端科技研究。由于工作出色,他多次获得国家奖章。退役前,他是指挥中心的高级工程师。

  长期以来,阿廖沙一直都想和刘家取得联系,无奈两国关系紧张,一直到1987年他才有了刘家的消息。自此,他就有了回国的想法。后来,与他一起生活的外公、外婆于1989去世,母亲于1998年去世,姐姐于1988年去美国定居,这就更加坚定了他回国的想法。阿廖沙在谈起这个话题时说道:“我现在的亲人大多数在中国。”1998年刘少奇诞辰100周年时,中方向阿廖沙发出了请他参加纪念活动的邀请函。可这封邀请函却被俄有关部门扣留了。原因是阿廖沙在国家机密单位做了20多年职业军人,按照规定必须要等到退役3年后才可以出国,而当时阿廖沙还未退役。阿廖沙知道后非常焦急,甚至以“侵犯公民通信自由”为由向俄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当一切努力都失败以后,他选择了提前退役,希望中国之行能够早日实现。

  2003年4月,他终于和妻子第一次踏上了回乡之路。更有意思的是,当他第一次到中国驻俄大使馆办理签证,说自己是刘少奇的孙子时,工作人员竟然也是惊讶万分。因为当时,绝大多数人仍然不知道他的存在。工作人员把他的护照拿进去,过了很久才出来。工作人员告诉他,他们核实过了,确实如此。获准出国后,阿廖沙与妻子迫不及待地飞到了北京,和奶奶王光美住了几天,深深感到了大家庭的温暖,接着便直抵湖南老家认祖归宗。4月15日,在姑姑刘爱琴 、姑父沃宝田的陪同下,阿廖沙及夫人东尼亚回到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镇炭子冲村的老家。在花明楼,阿廖沙详细地参观了刘少奇故居和陈列馆,并对担任翻译的姑姑刘爱琴问个不停。当得知父亲刘允斌也曾在炭子冲住过10多年时,阿廖沙眼中满含激动的泪花。花明楼炭子冲,这个远在中国南方,以前他从没有见过的老家,与他想象中的情景迥然不同,而爷爷和父亲当年走过的革命道路,也使他对先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阿廖沙说:“这次回湖南,觉得有无数的东西进了脑海,有现在的,也有几千年前的(指湖湘文化)。”按照当地的习俗,阿廖沙还向曾祖父、曾祖母上坟、献花,他还将家中保留的一些珍贵资料、照片送给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珍藏。后来还去了南京雨花台向何宝珍奶奶敬献花圈。同年11月24日,是刘少奇同志诞辰105周年纪念日,阿廖沙和夫人陪同王光美再一次来到花明楼炭子冲,参加了纪念活动。

  跨越国度,愿做中俄友谊大使

  自2003年第一次回国探亲后,阿廖沙常往返于中俄两国。他还告诉笔者,他曾在给王光美奶奶的信中写道:“我有两个故乡:中国和俄罗斯。我要尽力做一些有利于两国的事情。”阿廖沙说,他从航天部门退役后,与中国的联系也越来越多了,因为他的太太懂医学,所以他希望能把中医“移植”到俄罗斯,“我们想在俄罗斯建一个大型中医药基地,用中医解决西医解决不了的一些病痛,这也是一种善行!”在广州王光美事迹图片展上,他介绍说现在普通的俄罗斯人,对中国一点都不了解。

  他说:“作为中俄混血儿,我会比普通中国人更了解俄罗斯,比普通俄罗斯人更了解中国,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这点‘优势’,当中俄民间友谊大使,帮助更多的俄罗斯朋友了解中国文化、政治、经济等,使中俄老百姓之间建立更深厚的友谊。”

  现在,阿廖沙已获得中国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他表示愿意长期居住在广州,“由于工作、家人等关系,我希望一半时间住在美丽的广州,一半时间住在俄罗斯。” 3月10日,他还出席了2007年第二届(广州)青少年创意机器人大赛。作为一名科学家,在阿廖沙鼓励广州青少年勇攀科学高峰时说:“学好基础知识,不要怕,多动手。”如今,阿廖沙的一双儿女已也长大成才,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嫁给了乌克兰的一个演员,儿子成了父亲的校友,也考入了莫斯科航空学院。同时,他还透露,已经从莫斯科大学毕业的女儿将到中国一所大学再学习一个专业。现在,阿廖沙依旧保持着中国人的习惯:喜欢吃面条,不太爱喝牛奶,对辣椒也比较感兴趣。

  阿廖沙,(1955—),俄罗斯籍。中文名字叫刘维宁。刘少奇的长孙,航天专家、前苏联国家航天指挥中心退役高级工程师。其父刘允斌是刘少奇与夫人何宝珍的长子。

  1939年9月,周恩来去苏联疗伤,将刘允斌、刘爱琴带到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学习和生活。1945年,刘允斌在苏联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毕业于苏联钢铁学院的刘允斌在莫斯科与大学同学玛拉·费多托娃结婚。婚后,夫妻感情一直很好,于1952年、1955年生育女儿索妮娅和儿子阿廖沙,小名“苏苏”和“辽辽”。 妻子玛拉·费多托娃也一再要求刘允斌留在苏联,但最后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国。但玛拉不来,所以两人过着分居生活,1958年,玛拉带索妮娅和阿廖沙来中国居住了十余天,回国后与刘允斌离婚。当时,由于中苏关系紧张,玛拉母子与刘允斌失去了联系。1967年,刘允斌受到江青一伙的迫害,于1967年11月21日在包头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直到1987年,玛拉母子才得知这一不幸的消息时,却已事隔20年。

  阿廖沙在俄罗斯隐姓埋名数十年,只在5岁时见过爷爷一次。

  他怎么会在俄罗斯?为什么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存在?

  2003年,经过多方努力,他才第一次踏上回乡之路。他怎么会在俄罗斯?为什么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存在?笔者作为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于2003年4月在参加接待阿廖沙回家乡访问时见到他之后,又于2007年3月在广州的王光美生平事迹画展上见到了阿廖沙。

  相隔近4年,这个具有中国血统的俄罗斯人,留着俄式小胡子,穿着西装,仍然是那样精神。我不由得再一次走近他,了解他的寻根之路。

  扑朔迷离,揭开身世之谜

  何宝珍,阿廖沙的奶奶,刘少奇早期革命伴侣,1902年4月出生于湖南道县一个贫民家庭。1922年离开衡阳省立第三女师后,来到长沙清水塘,与毛泽东和杨开慧住在一起。她白天到自修大学学习,晚上回来。毛泽东经常布置她读些进步书刊。1922年秋,杨开慧将何宝珍介绍给刘少奇认识。1923年4月,何宝珍与刘少奇结婚。婚后,何宝珍随刘少奇辗转于上海、广州、武汉、天津、沈阳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4年,何宝珍牺牲于南京雨花台。两人生育二子一女:长子刘允斌、次子刘允若、长女刘爱琴。

  刘允斌就是阿廖沙的父亲。1925年,刘允斌出生于安源,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后被送回宁乡县炭子冲刘少奇老家。1938年7月,由刘少奇二哥刘云庭将其送到延安刘少奇身边。1939年9月,周恩来去苏联疗伤,将刘允斌、刘爱琴带到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学习和生活。1945年,刘允斌在苏联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8月,刘少奇秘密出访苏联,见到了刘允斌。这是刘允斌自1939年与父亲分别后第一次见到父亲。1950年,毕业于苏联钢铁学院的刘允斌在莫斯科与大学同学玛拉·费多托娃结婚。婚后,夫妻感情一直很好,于1952年、1955年生育女儿索妮娅和儿子阿廖沙,小名“苏苏”和“辽辽”。好学的刘允斌没有为婚姻所羁绊,继续求学深造。1952年,刘少奇应邀出席苏共十九大,在苏共领导人的陪同下,与刘允斌一家人见了面。

  1955年,刘允斌获莫斯科大学核物理专业副博士学位。刘少奇要求他回祖国工作。当时中国驻苏大使张闻天曾问起刘允斌:“毕业后去哪里?”他回答说:“导师介绍去XX研究所工作。”张闻天便说:“你留在中国驻苏代表团工作吧!”妻子玛拉·费多托娃也一再要求刘允斌留在苏联,但最后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国。回国后,刘允斌在内蒙古包头参加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刘允斌对妻儿的感情深厚,曾对刘少奇的机要秘书刘振德说:“我爱我的妻子,但更爱我的祖国。我下决心非回来不可,但玛拉不来,所以两人过着分居生活,我愧对玛拉母子。”在回国与留苏的选择中,刘允斌毅然选择了报效祖国。1958年,玛拉带索妮娅和阿廖沙来中国居住了十余天,回国后与刘允斌离婚。当时,由于中苏关系紧张,玛拉母子与刘允斌失去了联系。1967年,刘允斌受到江青一伙的迫害,于1967年11月21日在包头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直到1987年,玛拉母子才得知这一不幸的消息时,却已事隔20年。

  血脉情缘,终生难忘刘氏亲情

  对于父亲的死,阿廖沙是这样说的:“我们全家都很悲痛,也觉得不可思议……我对父亲没有很深的记忆,那时我还太小。对父亲的了解是在我成年之后。直到现在我也不相信父亲会自杀……但我们一直思念着父亲,姐姐对父亲的记忆要比我多,她还写过一首感情非常真挚的诗——《怀念父亲》。”

  “我只见过爷爷一面。”阿廖沙告诉笔者。1960年,刘少奇赴苏联出席八十一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期间,特地去看了孙子孙女。

  于是,阿廖沙第一次见到了爷爷。那年,他才5岁。他说:“当时的情景我清楚记得。那是秋天,家门前突然来了辆很豪华的黑色轿车,走下来的老人慈祥亲切,他不仅亲吻我,还送给我玩具和糖果。后来我知道那是爷爷。那是爷爷留给我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印象。”阿廖沙一直珍藏着爷爷亲吻自己的照片。阿廖沙说,虽然跟爷爷只见过一面,但后来回到国内,感受到大家对爷爷的评价非常高,他对爷爷的敬爱之情油然倍增。如今,他手上戴着的手表,也是刘少奇同志纪念馆送给他的,上面印有刘少奇的头像。阿廖沙说:“这是刘少奇同志纪念馆送给我的,我要永远戴着它。”

  阿廖沙之所以能回到中国,与奶奶王光美的关心密不可分。在北京,王光美虽儿孙满堂,却时常牵挂在莫斯科的孙女、孙子,并一直想找个机会让孙女、孙子到北京团聚。1987年,刘少奇的长女刘爱琴费了很大功夫,从来中国探亲访友的莫斯科同学那里打听到了阿廖沙一家的下落,失散多年的亲人终于联系上了。1988年10月,应王光美的邀请,玛拉到中国居住了一段时间。1998年初,在接受中央电视台文献纪录片《刘少奇》摄制组采访时,王光美听说摄制组要去俄罗斯,还委托当时的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副主任黄峥给索尼亚和阿廖沙带去500美元,希望他们能回家看看。后来,阿廖沙在写给王光美的信中,开头称呼王光美为“我最亲爱的奶奶”。他还把自己儿子考上刘允若叔叔曾经就读过的莫斯科航空大学的消息告诉王光美,并在信中深情地说:“我的根在中国,我永远是刘氏家族中的一员。”2007年3月18日,阿廖沙到广州参加了王光美事迹图片展。提起王光美奶奶,他说:“但凡每一次见面,奶奶都能够让我强烈地感受到她的和蔼亲切,感觉到她对于刘家的凝聚力所在。”对于王光美奶奶的晚年扶贫工作,阿廖沙非常敬佩:“我想我所能做的,就是把‘幸福工程’的慈善精神延续到俄罗斯,因为目前在中国、美国都有了‘幸福工程’行动,但在俄罗斯还没有。”

  几经周折,走上认祖归宗的中国之行

  阿廖沙在俄罗斯生活的数十年里,从上中学直到进入工作单位,他都没有在亲属栏中填写过刘少奇、刘允斌的名字。说起其中缘由,阿廖沙解释说:在那个年代,中苏关系正处于恶化时期,克格勃监视他们一家。玛拉为了他们的安全,带他们躲回老家。在上学期间,阿廖沙改跟母亲姓,这样他才躲了开克格勃的监视。“除了考虑安全外,我们也不想炫耀,不想让人知道我们有‘这么伟大的亲属’。”阿廖沙说。

  因此,他们家从未对外宣传过这种关系,更从未享受过特殊照顾。阿廖沙从父亲刘允斌那里继承了聪明的头脑和爱钻研的个性。他在莫斯科航空学院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航天指挥中心工作,以军人身份从事着苏联国防的尖端科技研究。由于工作出色,他多次获得国家奖章。退役前,他是指挥中心的高级工程师。

  长期以来,阿廖沙一直都想和刘家取得联系,无奈两国关系紧张,一直到1987年他才有了刘家的消息。自此,他就有了回国的想法。后来,与他一起生活的外公、外婆于1989去世,母亲于1998年去世,姐姐于1988年去美国定居,这就更加坚定了他回国的想法。阿廖沙在谈起这个话题时说道:“我现在的亲人大多数在中国。”1998年刘少奇诞辰100周年时,中方向阿廖沙发出了请他参加纪念活动的邀请函。可这封邀请函却被俄有关部门扣留了。原因是阿廖沙在国家机密单位做了20多年职业军人,按照规定必须要等到退役3年后才可以出国,而当时阿廖沙还未退役。阿廖沙知道后非常焦急,甚至以“侵犯公民通信自由”为由向俄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当一切努力都失败以后,他选择了提前退役,希望中国之行能够早日实现。

  2003年4月,他终于和妻子第一次踏上了回乡之路。更有意思的是,当他第一次到中国驻俄大使馆办理签证,说自己是刘少奇的孙子时,工作人员竟然也是惊讶万分。因为当时,绝大多数人仍然不知道他的存在。工作人员把他的护照拿进去,过了很久才出来。工作人员告诉他,他们核实过了,确实如此。获准出国后,阿廖沙与妻子迫不及待地飞到了北京,和奶奶王光美住了几天,深深感到了大家庭的温暖,接着便直抵湖南老家认祖归宗。4月15日,在姑姑刘爱琴 、姑父沃宝田的陪同下,阿廖沙及夫人东尼亚回到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镇炭子冲村的老家。在花明楼,阿廖沙详细地参观了刘少奇故居和陈列馆,并对担任翻译的姑姑刘爱琴问个不停。当得知父亲刘允斌也曾在炭子冲住过10多年时,阿廖沙眼中满含激动的泪花。花明楼炭子冲,这个远在中国南方,以前他从没有见过的老家,与他想象中的情景迥然不同,而爷爷和父亲当年走过的革命道路,也使他对先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阿廖沙说:“这次回湖南,觉得有无数的东西进了脑海,有现在的,也有几千年前的(指湖湘文化)。”按照当地的习俗,阿廖沙还向曾祖父、曾祖母上坟、献花,他还将家中保留的一些珍贵资料、照片送给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珍藏。后来还去了南京雨花台向何宝珍奶奶敬献花圈。同年11月24日,是刘少奇同志诞辰105周年纪念日,阿廖沙和夫人陪同王光美再一次来到花明楼炭子冲,参加了纪念活动。

  跨越国度,愿做中俄友谊大使

  自2003年第一次回国探亲后,阿廖沙常往返于中俄两国。他还告诉笔者,他曾在给王光美奶奶的信中写道:“我有两个故乡:中国和俄罗斯。我要尽力做一些有利于两国的事情。”阿廖沙说,他从航天部门退役后,与中国的联系也越来越多了,因为他的太太懂医学,所以他希望能把中医“移植”到俄罗斯,“我们想在俄罗斯建一个大型中医药基地,用中医解决西医解决不了的一些病痛,这也是一种善行!”在广州王光美事迹图片展上,他介绍说现在普通的俄罗斯人,对中国一点都不了解。

  他说:“作为中俄混血儿,我会比普通中国人更了解俄罗斯,比普通俄罗斯人更了解中国,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这点‘优势’,当中俄民间友谊大使,帮助更多的俄罗斯朋友了解中国文化、政治、经济等,使中俄老百姓之间建立更深厚的友谊。”

  现在,阿廖沙已获得中国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他表示愿意长期居住在广州,“由于工作、家人等关系,我希望一半时间住在美丽的广州,一半时间住在俄罗斯。” 3月10日,他还出席了2007年第二届(广州)青少年创意机器人大赛。作为一名科学家,在阿廖沙鼓励广州青少年勇攀科学高峰时说:“学好基础知识,不要怕,多动手。”如今,阿廖沙的一双儿女已也长大成才,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嫁给了乌克兰的一个演员,儿子成了父亲的校友,也考入了莫斯科航空学院。同时,他还透露,已经从莫斯科大学毕业的女儿将到中国一所大学再学习一个专业。现在,阿廖沙依旧保持着中国人的习惯:喜欢吃面条,不太爱喝牛奶,对辣椒也比较感兴趣。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非胸非腿 古代女子最诱人的身体部位是这里
多少美军派驻台湾 数字曝光
出洋相,解放军自曝短板
见习近平 曝布林肯准备了“王炸”
这一迹象让北京越来越不安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非胸非腿 古代女子最诱人的身体部位是这里
多少美军派驻台湾 数字曝光
出洋相,解放军自曝短板
见习近平 曝布林肯准备了“王炸”
这一迹象让北京越来越不安
中方给布林肯安排的酒店招牌 希望美国能读
习近平加速中国盛极转衰?起码美国不能这么
中国取得辉达AI芯片突破口 3家大厂被点名
日本真的快要“动手”了
华为重磅发布!
热门专题
1李克强猝逝2以哈战争3乌克兰战争
4中美对抗5新冠疫情6香港局势
7委内瑞拉8华为9美国大选
10黑心疫苗11“低端人群”12美国税改
13红黄蓝幼儿园14中共19大15郭文贵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