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时事新闻 > 正文  
触怒中国:美国务卿以罕见的尖刻语言批评中国
www.wforum.com | 2011-05-13 19:24:11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以罕见的尖刻语言批评中国人权,昨天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多数中国学者认为,希拉里已经构成外交失礼。她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称中国的做法是试图“阻止历史”,并称中国这样做是“fool's errand”。这个词组的直接意思是“傻瓜的差事”,尽管可以把它翻译得缓和些,但它的贬义是确定无疑的。

  11日几乎所有西方媒体转引希拉里那篇涉猎广泛的专访时,都突出报道了希拉里的这句批评。12日在北京的外交部记者会现场,有西方记者专门将希拉里的那几句话挑出来问中国外交部的态度。希拉里是美国国家政策最高级别的对外代表者,她对中国保持尊重是必须的,即使她表达美国对中国的批评和反对,也必须使用非常礼貌的语言。

  如果她不这样做,那么她的言行就可以被理解为美国官方对中国国家尊严的轻蔑和冒犯。希拉里在日前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也说过不少尊重中国的话,不过那些不能成为她可以说中国是 “fool's errand”的理由。希望希拉里能做出解释。

  希拉里尖刻指责中国

  希拉里攻击中国的言论来自美国《大西洋月刊》对她的独家采访,采访长达4400多字,主要谈论的是中东的动荡、美国的应对等,中国不是采访的主要内容,但该杂志却以希拉里抨击中国的言辞作为文章标题。

  创办于1857年的《大西洋月刊》自称是“一本有关文学、政治、科学与艺术的杂志”,发行量据说有 47万份。该杂志网站5月10日刊登了希拉里的采访全文,迅速引发路透社、法新社等西方主流媒体的转引和报道。

  希拉里谈论美国如何应对中东革命时主动谈到中国,她称,“我们并不因为中国人权纪录糟糕就拒绝与其打交道,我们不拒绝跟沙特打交道……”

  希拉里的这番话引发了《大西洋月刊》记者的追问:“事实上,(中国人)现在表现得非常害怕?”希拉里回答说:“他们担心。他们试图阻止历史,这是‘a fool's errand’。他们办不到,但他们要坚持尽可能长久。”

  对“fool's errand”这个词组的确切含义有着不同解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王逢鑫12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做出如下解释:这个词组在英语中经常出现,显然是个贬义词,说一个人,指的是“蠢事”、“傻事”、“徒劳的事”。希拉里用这样一个词说一个有尊严的主权国家,绝对是贬义,带有讽刺意味。居住在北京的英国历史学教授詹姆斯·帕默1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fool’s errand”意思是指一个人干注定失败的事情,这是一个措辞强硬的词,在学者描述一个国家行为时并不罕见,但一个外交官这么说就是一种强硬的语言。

  希拉里所说的“stop history(阻止历史)”也有坏的含义。清华大学的美国留学生艾瑞克·费什同一天则对《环球时报》记者说,“Fool's errand”虽然带有“fool”,但并非说要完成任务的人愚蠢,而是表达任务不可能完成,是无用功,所以表示不赞同,不支持,是一个中性词。不过,考虑到国务卿的身份,希拉里或许应该换一个不那么抢眼的词。

  希拉里的这种讲话与其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会上的调子明显不同。美国《大西洋电讯》评论说,在战略对话期间,希拉里称两国“合作比冲突对两国好处更多”,“一个繁荣的美国有利于中国,一个繁荣的中国有利于美国”,她也重申美国“对人权的关切”。而在当天早些时候出版的接受《大西洋月刊》的采访中,希拉里对中国的批评要严厉得多。路透社12日报道希拉里对华激烈言论时说,美国对中国人权问题采取“更为严厉的态度”。

  印尼《雅加达邮报》12日说,美中高级会谈结束,产生了一系列适中的经济协议,但美国最高外交官希拉里对北京政治未来的意外尖锐评论给其蒙上了阴影。美国彭博社11日认为,希拉里在采访中使用了最尖锐的语言,这可能触怒中国。

  报道称,中国人权问题总是在美中之间的面对面会谈中提及,美国政府一直谨慎避免公开抨击北京政府镇压异见人士。类似的,在国会山,议员们不愿把精力花在抓不住公众注意力以及不跟美国就业或预算有直接联系的这个问题上。路透社12日引述布鲁金斯学会专家李侃如的话说,奥巴马政府起初决定不公开批评中国,这次,“显然决定公开说出之前一直私下对中国人所说的话”,“不过,相信美国政府最高层也不太认为,公开批评会更加有效……”

  路透社12日报道说,中国外交部当天低调回应了希拉里的说法。同一天的法国《世界报》说,战略对话期间,中国副总理王岐山在美国公共电视台上称“美方不了解中国历史”,中国副外长张志军称“中美两国对人权的理解有所不同”是“很正常的”,且称中国人权状况“已得到巨大改善”。文章指出,尽管中方口气温和,但可以明显看出,他们没把美国官方的指责当一回事。

  中国学者认为希拉里“外交失礼”

  2007年2月1日,时任中国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在中国官方媒体上发表题为“布什应该好好反思”的署名文章,认为他发动伊拉克战争是“失道寡助”,加剧全球紧张。《纽约时报》当天评论说,即使中国反对美国的政策,一位现任官员点名“中伤”美国总统也是很罕见的,这常被认为是对外交礼仪的破坏。该事件当时还引起美国驻华公使代表白宫向中国外交部交涉。不过,希拉里这次以国务卿身份对中国的这种尖锐言论却没引起美国媒体对其是否“外交失礼”的议论。

  12日,《环球时报》采访了20名中国知名国际问题专家,其中16人认为希拉里的这种表态属于外交失礼,12人还认为希拉里应就此做出解释。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胜军认为,希拉里的优越感太强,但历史自有规律,太偏执的说法和做法才是傻子。她不是第一次失礼了,但这次的措辞显然生硬不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袁鹏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表示,希拉里的言论是最近在美国战略界流行的“中国紧张论”的典型代表。这种论调认为,去年中国太自信、太强硬了,而今年中国面对中东变局时又表现得太不自信、太紧张了。另一方面,希拉里这种言论也体现了美国对华政策中鲜有抓手的窘境。在经济、军事、战略等问题上,美国对华都没有有利的博弈手段时,人权问题成了新的一张牌。过去美国还想西化中国,现在显然没有这样的雄心与心情,但他们希望强化“中国紧张论”,在相互博弈中从中国获取一些利益。了解了这些背景,我们大可任由其说去,不必理她,发展好自己是最关键的。

  清华大学教授楚树龙认为,希拉里这么说非常“正常”,美国一向都觉得自己是对的、伟大的。对此,我们不必太在意。这基本是一个观念问题,我们国力比它强时,观念的力量也就会更强。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副所长倪峰说,中东与中国尽管都存在一些社会问题,但性质完全不同。中国是现代化成功带来的问题,中东是现代化失败带来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

  清华大学教授孙哲认为,希拉里对中国并不陌生,对中美关系复杂性也有了解,她严辞辱华与美国外交妄自尊大有关。冷战后至今,美国和世界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但仍未学会平等待人,巧实力外交常变得有名无实。中国不妨针锋相对,以希式风格反驳。对美国我们应该坚持批而不反、斗而不破的原则。

  不过,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傅梦孜认为,外交不等同于友好与礼貌,也有或善意或恶意的言辞与争斗,我们大事上可以表明立场,但未必每次都要忙于回应对方的一些不同看法。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沈丁立认为,这是从1997年克林顿总统指责中国处于“历史错误方向”以来美国官方对华批评中最严厉的一次表态,同时,这也表明希拉里外交平衡的策略正在提高,她对中国的言论,当面很缓和,背地里又说一套。对此,我们也要有所反应,但看透了他们的策略就够了,中美之间还得要有更多的合作。

  美国的傲慢与偏见

  “一旦我当上总统,我将对世界发出一个信息,美国回来了———我们不是那个傲慢的大国,不像过去6年来那样行事。”这是2007年2月竞选总统的希拉里在其竞选第一站所做的演讲。当时,美国国内正大加抨击时任总统布什的单边主义政策。此次对中国的尖锐抨击表明,希拉里似乎忘记了4年前自己的承诺。

  2008年9月30日,德国《明镜》周刊刊登一篇文章,标题是:傲慢的终结———美国失去其统治性的经济地位。文章称,银行危机正在颠覆美国对金融市场和世界政治的统治地位。这个工业化国家正滑入衰退,涡轮资本主义时代正走向终结,美国的军事力量在退潮。2009年4月,新上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法国斯特拉斯堡面对2000多欧洲观众发表演讲,对美国过去的“傲慢”表示道歉。

  但美国的傲慢显然没有消失,今年5月1日美国“海豹”突击队擅自越界到巴基斯坦击毙拉登刺激了美国人的自豪感,但在巴基斯坦,人们心里装着“十万个为什么”:美国直升机为何能自由穿行巴基斯坦?对巴基斯坦各界表示的不满,美国白宫新闻秘书卡尼9日清楚表明,不会为“海豹”突击队越界巴基斯坦击毙拉登而向巴基斯坦道歉。

  接受《大西洋月刊》采访时,希拉里大谈“阿拉伯之春”,抨击中国“阻止历史”。但事实上,西方乃至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在质疑中东的运动是不是一场“革命”。

  法国《生活》杂志5月2日的文章称,美国大多数官员在中东政治风暴开始后不久就倾向于认为,这并非某些人所欢呼的“自由民主革命”,而是新旧势力、思想、矛盾交织掺杂后的复杂现象,但迫于形势,尽管维持现状最符合美国战略利益,美国官方还是采取了一定程度的推动和介入政策。俄罗斯《新闻报》12日评论中东动荡时说,“中东革命是葡萄酒和毒药”,11日的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宣称“阿拉伯之春已经死亡”。

  12日,英国《金融时报》说,如果你和西方官员们聊一聊阿拉伯世界的大范围抗议活动,你会听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有时甚至来自同一个人。第一种观点认为:“阿拉伯之春”是“在我有生之年阿拉伯世界发生的最美好的事”;第二种观点则认为,这是数十年来阿拉伯世界最危险的时刻。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这一次北京为何忍气吞声
非胸非腿 古代女子最诱人的身体部位是这里
见习近平 曝布林肯准备了“王炸”
中国财政部表态 货币策略重大转向
多少美军派驻台湾 数字曝光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这一次北京为何忍气吞声
非胸非腿 古代女子最诱人的身体部位是这里
见习近平 曝布林肯准备了“王炸”
中国财政部表态 货币策略重大转向
多少美军派驻台湾 数字曝光
出洋相,解放军自曝短板
中国取得辉达AI芯片突破口 3家大厂被点名
日本真的快要“动手”了
亚洲这场战争不可避免了
这一迹象让北京越来越不安
热门专题
1李克强猝逝2以哈战争3乌克兰战争
4中美对抗5新冠疫情6香港局势
7委内瑞拉8华为9美国大选
10黑心疫苗11“低端人群”12美国税改
13红黄蓝幼儿园14中共19大15郭文贵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