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国际军事 > 正文  
郑风田:印度为何拖亚行下水并多次冲撞中国?
www.wforum.com | 2009-06-23 19:32:49  环球风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印度最近拉亚行下水,并通过暗中公关促亚行通过涉中印领土争议文件,印度媒体庆贺“外交胜利”。亚行贷款事件是印度对中国爱恨情仇复杂心态的综合反映。

  看一看近期的中印新闻,到处都充满着“火药味”,在媒体的世界里,中印完全是两个死对头,两个大冤家。而前不久我在巴西开会,与几位印度的官员与学者聊天,发现他们其实对中国很感兴趣,对我这个中国人也很友善,印度计划部的一位官员讲,目前中国餐在印度很流行。这就引起我们的深思:为什么两国普通百姓能够友好相处,但一上升到国与国之间,就有那么多的“火药味”?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印度在欧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挑唆离间下,既自大又自卑,自大是一直自称是“世界最大民主国家”并深感自豪,自卑的却是在经济上近三十年被中国甩得远远的,再加上上世纪60 年代的中印战争失败使印度一直有“雪耻”的心态;中印间的巨大差距也诱使印度近年来一直把中国既当作假想敌,又当作想要超越的对象与竞争对手,由此的“爱恨情仇”中才派生出这么多无数的杂音来。“龙”“象”之争是西方国家最想看到的结果,所以两国高层十分清楚:中印间的友好相处比什么都重要,不能再上别人的当!从民间这个层面讲,未来的中印还是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的。

  随便挑选几条最近的有关中印新闻,你会发现大部分都充满“火药味”:

  6月22日几大门户网站新闻:印度在亚行搞公关,经过抗拒、威胁、游说,印度在美、日、韩协助下达到了目的,把本是中立的国际机构也给牵涉进来;

  印度近来在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地区动作连连,印度总统帕蒂尔4月访问了该地区。进入6月以来,印度又不断向这一地区大幅增兵。

  《印度斯坦时报》二十六日报道,印军方近日以中国为假想敌举行秘密军事演习,叫嚣中印十年内必有一战,并积极进行军事演习。

  印度军队在中国藏南地区增兵6万 ,中印边境屯兵猛增;

  据香港亚洲时报4日报道,以印度总理辛格为首的新政府,将集中精力来实施国防现代化,五年投入500亿美元强军震慑中国,打造一支能够具备随时打击巴基斯坦,并对中国造成长期威慑的现代化打击部队。而印度过去三年时间里已斥资105亿美元进口军备,还将研发能够打击远在5000公里以外目标的洲际核导弹。

  印总理就中国藏南领土放狠话:将增兵绝不妥协

  印度外长再次宣称对藏南达旺地区拥有主权

  印度媒体说,近些天来,中国不断在边界问题上“向印度发飙”。

  … … … … … … … …

  如果你再留意国际新闻,看一看,就更惊奇了,到处都在给印度煽风点火,中国人可能留意少,但印度人的官方语言是英语,所以这些新闻对他们的刺激更大作用更也更大一些。

  今年初美国的《外交季刊》有一篇封面文章,宣称未来印度洋将是世界发展的核心,而这其中中国将是主角,中印未来冲突将不可避免;

  美媒:边境冲突若起 印度无力阻止解放军进攻

  日本的媒体,说中国与印度由于水的问题,未来十年必有一战

  日本媒体称:中国压制印度,冲突难以避免

  英国太阳报:中印必有一战 北京何以惊讶

  … … … … … … … …

  中印冲突是欧美日的挑唆结果,也是他们最想看到的。

  面对中国近年来的崛起,欧美日等西方国家坐卧不安,采取挑拨离间是他们最常用的手段,于是乎,就要找一个和中国类似的国家与中国抗衡。印度由于与中国太相似,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近代都陷入衰落变成落后了,都有着巨大的人口,故印度很快就被他们精心挑选出来,作为对抗中国的棋子。印度在欧美日的媒体中被塑造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在制度上要优于中国许多”,“迟早有一天,是印度,而不是中国首先崛起”,“印度有制度优势,是可持续的,笑到最后的一定会是印度”等等,欧美日把印度当成对付中国的一个桥头堡,贬低中国的进步,并把印度在他们控制的世界媒体中,打造为一个在许多方面都会超过中国的具备重大潜力的民主大国。三人言虎,时间长了,印度人还真是信了。

  所以一般如果我们中国人跟印度人聊天,印度人说得最多的,也是他们最自夸的东西就是他们那个劳什子的民主,我还一直挖苦他们,说那么一个低效率的选举,就是民主了?被你们吹捧上天,其实不过是为选选而选选,如果民主真是这样一个低效而无用的东西,那还是你们自己享用吧。印度人的官方语言是英语,普通百姓又很少能够有机会来中国,欧美主流媒体的东西他们的精英阶层是没有任何障碍都能够看得到的,所以印度人在长期的挑唆下,还真越来越愿意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对抗不民主的中国,一个民主成功的典型。印度的媒体也一直非常热衷于报道欧美的“中国威胁论”,以此来煽动国民的情绪,这些误导更加深了印度对中国的误解。

  上世纪发生的中印战争给印度留下了创伤,“雪耻”的成份使印度一直难以走出中印战争的阴影

  要说中印间上世纪那场中国人几乎已忘记了的战争对印度人的影响,可以用“要多深有多深”(参见文后所附阅读材料之三)。因为中国是战胜方,所以更容易健忘。而失败的一方面则被本国的历史学家们写进教科书,让世世代代的后代们都记住,这可能是各国都犯的一个通病。就象我国对日本的侵略、俄国的割让土地等永远不会忘记一样,但历史上我们打过的胜仗很少能够记住多少。可能印度的历史学家也一样,把那场中印间的战争,写进了他们的教科书,再加上军队一直要有一个假想敌来加强备战,所以很不幸的是,中国就成了他们预设的目标。

  虽然1962年发生的那场中印战争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但印度人一直无法接受当年的失败,还将其视为一种耻辱。印度一名军官认为,“其实印度人对中国抱有的这种情绪,与中国永远无法忘怀日本帝国主义二战时期在东亚地区的所作作为有些相似”(见文后所附阅读材料之三)。印度经常有诸如《回顾1962年中国人的侵略》、《为什么印度输掉了1962年战争》等等总结1962年中印战争教训的文章。印度军队这么多年来一直叫嚣着“雪耻”,按照印度媒体的说法,在印度有整整一代人是伴随着国家的主要目标是“从中国收复失地”的想法成长起来的。这样的一个记仇心态,使未来的中印走向很是令人担忧。

  印度为何如此屡屡冲撞中国?嫉妒心理?

  近年来印度和中国之间的发展差距变得越来越大。在印度1947年宣布独立的时候,其工业实力位列世界 10强之内,远超当时的中国。但如今中国GDP却是印度的3倍,人均收入是印度的2倍,这些是印度人所无法接受的。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6月12日的一篇文章认为,印度总是抱着一种复杂心态来看待中国:恐惧、担心、羡慕和嫉妒。对于中国的发展步伐,印度的心态是很矛盾的:既羡慕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同时又把中国作为一个最主要的假想敌和竞争对手加以设范。在刚刚结束的印度选举中,印度的国大党和人民党同时都在打“中国牌”,以“赶超中国”的口号来吸引选民。鉴于这种复杂的心态,印度屡次以国家安全为由对来自中国的投资说“不”,也屡屡做出不友好的动作来。印度的高层一方面号召政府机构来学习中国的官方的工作效率,有时又为了安抚军方,对中国大放撅词。

  印度怨恨中国近年来闯入了印度划定的后院,进入了他的传统根据地。

  巴基斯坦是印度人的死敌,而我国与巴基斯坦的兄弟般情宜的国家,受“敌人的朋友亦是敌人”观念的影响,印度对中巴关系一直进行指责,认为要不是因为中国的援助和支持,巴基斯坦绝对没有能力与印度对着干,因为巴不具备研制和生产核武器和远程导弹的能力。

  长期以来,印度一直视南亚和印度洋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与其一衣带水的斯里兰卡、尼泊尔,自然被印度当作后院中的绝对禁地。

  据报道,近年来中国逐步成为斯里兰卡最大的防务产品提供商,而且也“谋求并得到了”印度洋的一个珍贵港口——汉班托塔港。《印度时报》今年4月还曾经提到,中国向斯里兰卡积极提供经济援助、开展经贸合作,这被视作中国要谋取印度洋战略的第一步,尤其是中国公开表示支持斯里兰卡政府打击猛虎组织,更是进一步激起了印度对中国的不满。而最近尼泊尔国内发生政府激变,废除了世袭皇权,得到选民支持的尼泊尔毛派总理,上任后又首选访问中国,这更是让印度人心中生起五味瓶,认为中国进入了他们世袭的地盘,是挑衅行为。

  中国现在最需要平稳发展,印度也需要,所以不要进了别人的圈套,中印还是携手起来,一起崛起比两败俱伤要好很多。

   对于中国崛起,印度国内一直存在两种声音:密切合作还是威胁对抗?值得庆幸的是,两国的高层还是很明白的,两国的对抗,不但两败俱伤,还会让鱼翁得利。其实两国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所以还是培育健康心态,建立信任,捐弃成见,消除误解,才能实现共同崛起。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这一次北京为何忍气吞声
华为新旗舰手机这下惨了…
中国财政部表态 货币策略重大转向
见习近平 曝布林肯准备了“王炸”
毛泽东见江青前夫唐纳 惊讶说了“三个字”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这一次北京为何忍气吞声
华为新旗舰手机这下惨了…
中国财政部表态 货币策略重大转向
见习近平 曝布林肯准备了“王炸”
毛泽东见江青前夫唐纳 惊讶说了“三个字”
非胸非腿 古代女子最诱人的身体部位是这里
闷声做大事,中国拿下一个全球“第一”
突然,高盛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多少美军派驻台湾 数字曝光
中国取得辉达AI芯片突破口 3家大厂被点名
热门专题
1土耳其政变2ISIS3叙利亚局势
4朝鲜局势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