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国际军事 > 正文  
共军专家访谈:中国99、96坦克缺点不少
www.wforum.com | 2009-01-23 11:25:32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记:俄系坦克与西方坦克的作比,一直是朋友非常乐道的话题,下面就谈谈此方面内容。从机动性讲,西方坦克一直占有优势,比如零半径转向。

晨曦(简称晨):西方第三代坦克凭借优异的传动系统可以做到两条履带以相同的速度同时朝相反方向运动,实现原地转向即零半径转向。这一战术动作的价值在于,一是将车首迅速转向威胁最大方向,对攻击和防护都非常有利。二是不离开路面原地掉头,可有效利用狭窄地带和避免驶下公路发生意外事故,这对铁道运输和平时车辆调度也很有意义。三是整个车队可以全体同时掉头而不发生碰撞。

刘林(简称刘):的确,坦克原地转向为其迅速机动、攻击目标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原地转向性能的优劣已成为衡量坦克机动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坦克还无法做到这一点。有些读者在看国产军事题材连续剧,比如《沙场点兵》应能发现,我国坦克行进间转向时是依靠对一侧履带进行紧急制动,另一侧履带保持转速,通过力的不平衡来实现转向。不过MBT-2000出口型坦克已可做到原地转向。

记:关于坦克机动性,很多人似乎只在乎最大速度或最大行程。

晨:坦克的最大速度分为公路速度和越野速度。在战场上,最大公路速度基本派不上用场,除非是广阔的平原地带。而越野速度和最大行程又受到诸多条件的影响,其理论数值和实际数值有较大差异。

刘:在机动性中,加速性更重要。在战场上,坦克如处在静止状态,被敌瞄准后,激光告警装置接收敌坦克激光测距仪的信号并报警,驾驶员紧急启动坦克,从静止加速到32千米/小时,意味着开出半个车身的距离,从而干扰敌坦克瞄准。西方坦克得益于装备自动变速箱,从静止加速到32千米/小时,"勒克莱尔"只需5.5秒,其它第三代坦克也基本在7.2秒以内,这要快于俄系坦克火控系统反应时间。

反观俄系坦克,基本上采用液压助力手动或半自动变速箱,静止到32千米/小时,即便是挂档技术娴熟的驾驶员也普遍在12秒以上,这段时间足够装备精良火控系统的西方坦克对其射击2次。有些国家的最新型主战坦克虽然在最大公路速度和单位功率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静止到32千米/小时需10秒左右,和西方坦克有较大差距。

晨:不过在战场上,除非是伏击战,己方隐蔽中的坦克会处在静止状态待机,当已开始地面决战的时候,没人会把坦克静止在危险区域。基本上敌我双方一接触就要保持"动对动"的射击态势。而且在伏击时,如果让敌先一步进行激光照射测距,己方也就失去了伏击的意义。

M1A1的主炮装填(左)和尾舱炮弹架(右),其炮弹采用可燃药筒(欧洲也一样),不仅充当了发射药作用,而且使炮弹变轻,人工装填没问题

另外一点,当有意识开始撤退的时候,倒档速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一指标往往是人们易忽略的。西方坦克普遍能达到40千米/小时的倒车速度,这样可以通过倒车,在撤出战斗时把防护能力最强的前装甲冲着威胁最大的方向。海湾战争中,美军在和伊共和国卫队的一次敌众我寡的战斗中,M1一边倒车一边对蜂拥而至的T-72射击。由于M1倒车时速较高,T-72始终无法缩短双方距离,M1则始终保持着射程上的优势,击毁了大量T-72。

俄系坦克显然不重视倒档速度,现在的型号也基本只有10千米/小时。我记得在一本关于中越战争的书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在一次战役中,某坦克连需经常进入预设阵地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但往往开火15分钟就会招致越军的炮火覆盖。鉴于59式坦克倒车速度太慢,连长不得不冒着把坦克最薄弱的后部对着敌方阵地的危险,战斗前命令所有坦克倒车进入阵地,一旦遇火力报复,挂前档高速撤出战斗。

刘:行驶速度是一方面,战场上发动机的维修速度也非常重要。举个例子,1987年,80-2坦克参加外贸竞标时,外方对其行驶性能较满意,但在"发动机拆装维修"这项考核中,竞争对手法国的AMX-32采用整体吊装式发动机,平均拆装时间只要45分钟。而80-2式没用这项技术,拆装要8小时,维修保养性能直接导致了外贸失败。但这也是设计人员第一次接触这种技术,此后,整体吊装技术开始被重视。

记:说到发动机,有读者问到横置和纵置方案的比较。

刘:发动机横置比纵置要好。可缩短车体长度,从而控制全车重量。比如MBT-2000,采用和99式同样达1200马力的发动机,但采用横置,不仅车体长度只有6.487米,而且比发动机纵置的90式轻了5吨,只有46吨。96式和它们比,虽发动机只有730马力,但也采用横置,车体长只有6.668米,均远小于99式的7.6米。

记:在武器方面,西方对俄罗斯的炮射导弹不太认可,对此怎么看?

晨:目前炮射导弹的射程普遍在4-5千米左右,射程虽然远,貌似可以做到先敌开火并攻击武装直升机,但这对坦克观瞄系统要求很高。西方观察家曾指出:俄系坦克上装备的白俄罗斯生产的IK13观瞄系统采取被动模式发现目标的距离只有500米,采用主动模式时,发现目标的距离为1200米。这种激光制导观瞄系统在低光环境下,对坦克的识别距离只有800米,那么俄罗斯炮射导弹射程远及四五千米有什么用!可见西方对此类射程远的武器不感兴趣,认为实际作战环境中打太远没意义。据统计,伊拉克战争中,M1A2的平均开火距离不超过2500米。

刘:炮射导弹的反直升机实际上也无从提及,AGM-114A"海尔法"的射程达到7:5千米,完全可在俄炮射导弹射程外从容地对其进行打击。

晨:即便是俄国最先进技术也无法保证炮射导弹的全程制导。比如乌拉尔运输机械制造厂设计局的资料显示,目前装在T-72M1的后继型T-72M1M上的炮长瞄准镜在夜间顶多能对3500米远的目标射击,车长独立观察瞄准镜夜间作用距离更是不足1200米,超出此距离只能通过线路把炮长的观察画面传到车长的显示器上来达到"车长超越炮长"。而美国装备的第二代热像仪已使M1A2SEP在夜间具备6800米的探测距离和3250米的精确有效射程,几乎抵消了炮射导弹的远程优势。

记:具体讲一下刚才说的"车长超越炮长"能力。

晨:简易的火控系统就能实现"车长超越炮长调炮"。比如59改式坦克,只需车长有自己的观察设备即可,但最终开炮仍要车长命令炮长完成。而"车长超越炮长射击"就需要车长和炮长各自拥有独立的观察、瞄准设备,保证车长和炮长一样,既能观察目标也能射击目标。这就是具备"猎-歼"能力的指挥仪式火控系统了,也称"稳像"式火控系统。

记:自动装弹机是否成为趋势,M1就不用自动装弹机(除非装140炮)。

晨:西方坦克设计时考虑到了适合其绝大多数人的身高,俄系坦克则为了低矮而大量使用一米六左右的成员,于是形成西方坦克65吨、俄系40吨,俄系坦克采用自动装弹的局面。

美国其实研制了性能出色的自动装弹机,但他们认为目前坦克炮弹药没重到人力不能及,因此没有装备自动装弹机,从而控制M1售价。反观苏联,T-64第一次装备自动装弹机,其每每"咬住"车长和炮长的衣服送进炮膛不说,部队意见最大的是缺少了一名乘员,在保养坦克时增加了其他乘员的工作量。

今后,在平衡了价格、可靠性和必要性之后,尤其是为提高威力而向130毫米甚至140毫米的大口径化、分装化的发展趋势看,弹药自动装填已成必然。

刘:目前西方服役的自动装弹机在任意角度装填、独立高可靠性完成装填-退弹、故障人工冗余这几方面都有缺陷。日本陆上自卫队1998年在富士山脚下举行的综合火力演示,参加的4辆90式有3辆的自动装弹机发生故障,严重影响了战斗力。日媒体为此惊呼,如果在战时,本来数量就有限的90式将因为装弹机可靠性低下而遭灭项之灾。据统计,90式自动装弹机的故障率为5%,而MBT-2000上的出口型号装弹机已经低于1%的故障率,自用型号应该更低。

晨:目前大多数自动装弹机需要定角装填,就是说坦克开炮后必须炮管俯仰回归一个固定角度,才可以装填下一发炮弹。

说到装弹机,还有一个问题。资料表明,96式坦克的人均占有空间略大于59式坦克,但在实际使用中,由于59式没有96式的自动装弹机产生的阻隔,其车内空间是相通的,车长、炮长、装填手可以互相借用他人空间,使每个人实际可使用的回旋空间大。这就提醒人们,在军事中,理论和事实在很多时候不能单依靠数据来推定。

记:我国及俄罗斯坦克采用炮塔吊篮式自动装弹机,无法实现弹药隔舱化。

晨:这个问题要综合来看。西方的隔舱化设计也有很多问题。美国坦克与机动车辆司令部一位项目负责人的报告称,伊战中M1的炮塔弹药舱被125毫米炮弹从后面命中引起炮弹着火,弹药防爆炸隔离门使爆炸区得到了控制,坦克乘员只是吸入了少量烟雾。但就我了解的情况看,这辆M1只是幸运而已,实际在战争中发生了多起取完弹药而隔离门想关关不上的情况,只是这些M1没有被击中尾舱而已。

刘:西方坦克还有一点区别,同样的隔仓化弹仓,美国M1尾舱储存的弹药是弹底在前、弹头向后,此方案是最安全的,但牺牲了自动装弹机。而法国和德国为满足自动装弹机的装填速度,是弹底在后、弹头向前,被命中后恐怕就不是吸点烟雾那么简单了。他们看重的是泄压板和舱内的预防二次效应设备的作用,但效果怎么样,没经过实战考验不好说。

记:有读者问到尾舱存放弹药和弹药隔舱化设计的区别。

晨:两者基本是两个概念,"风暴1"坦克(也叫85I)就采用了尾舱存放6发弹药的设计,当时这样设计主要是为了在水平方向,无论炮塔怎样旋转都能保证任意角度装填,只是垂直方向仍需定角装填。不过它的弹舱和战斗室间并没有隔板,尾舱上部也没有泄压板,不能叫隔舱化。

采用隔舱化设计,炮塔尾部自动装弹机必然导致坦克炮塔体积和重量增大,就不得不增大和强化炮塔底圈,进而又使车体变重。这样只能降低炮塔的装甲防护。

记:继续谈谈吊篮式自动装弹机。

刘: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这种装弹机的安全性远远逊于西方的系统。但实际上,吊篮式自动装弹机位于设防严密的坦克舱中心偏下的位置,周围有坦克厚厚的外装甲作保护。加上位置偏低,被命中的概率很小。反观西方坦克,尾舱那么高,被命中的概率非常大。但吊篮式装弹机要想提高射速,则装弹机就要在上一发炮弹发射前进行提弹工作,导致装弹机的提弹机上始终有一发炮弹。当己方被击穿时,射流或残片极易击中这发炮弹,这是一大缺点。

晨:吊篮式存在泄压困难的问题,但是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坦克炮塔被掀翻并不能代表俄系坦克的情况。因为伊拉克的T-72是专用于出口的简化版,前装甲仅相当于320毫米铸钢,根本无法为车内弹药和人员提供有效保护。而且伊拉克没一辆坦克装有防二次效应的装备,被命中后必死无疑。车臣战争中,T-72和T-80U是因为车内可燃材质偏多,灭火抑爆系统不良而导致了较多损毁。我国多年来一直注重高效灭火和抑爆系统,80年代初就已达到西方水平,经过20余年发展改进,目前装备的新型灭火抑爆探测装置能对金属射流迅速做出反应,相信它会保护好坦克乘员和弹药。

刘:伊拉克坦克炮塔被掀翻是正常的,从它的T-55到T-72,这些型号本来就存在炮塔和车体连接过于简单的设计缺陷。再看西方坦克,号称最注重防护的"梅卡瓦"就被地雷掀翻过炮塔。2003年10月28日,美国第四机步师最先进的的M1A2SEP踏上了地雷,一样被掀翻炮塔,且乘员无一幸免。

晨:其实西方坦克尾舱装的弹药是一部分,其余的弹药仍放在车体内。比如M1A1尾舱装34枚弹,车体内还有6发弹。一旦这个位置的炮弹被引爆,泄压仍是个问题,此时也只能寄希望于防二次效应装备了。但值得一提的是,舱内储存的弹药,尽管处在坦克主装甲防护之下,但美国等仍对其采用专门的装甲保护。

M1A1的6发弹放在了舱内一个专门的装甲容器内。而不设尾舱储弹的"梅卡瓦",其车体内每一发炮弹都有独立的装甲容器,确保安全。

刘:目前坦克炮穿甲弹初速普遍在1700米/秒以上,炮口动能普遍在10兆焦耳以上。如果是以前的坦克,像T-34之类,如此能量传递到装甲上,坦克和乘员是要一起吸收这能量的。弹丸穿透装甲板时引发的超压对人体是致命的。我国曾拿猴子做过试验,老式的100毫米钝弹头几乎可以把坦克内乘员震死,至少震晕而失去战斗力。这些结论都是针对当时的装甲水平。现在都用复合装甲,不容易出现超压的问题,但长杆弹穿透装甲时飞溅的碎片对人员是严重威胁。2003年3月24日,英国的"挑战者"2被己方同型坦克用穿甲弹误击,虽然弹药没有殉爆,但也失去了战斗力并造成2死2伤。

晨:海湾战争中发生过M1A1HA被T-72命中的情况,虽没造成伤亡,但伊拉克的弹药是老式出口型号也是原因之一,,而且我怀疑命中时已经是该弹极限射程了。

T-72出口型都火力偏弱,尤其是弹药。印度曾用T-72的出口弹药作穿透试验,发现其威力非常有限。好的弹药,卖方肯定是自己留着了。由此看来,假如伊拉克T-72的炮弹再强些,不仅击中M1的尾舱,而且击穿尾舱和装填手之间那道并不算厚的弹药防爆隔离门,那么隔舱化的意义将不大。俄罗斯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与其设置隔舱化,不如加强外部装甲,改进防护结构。第二次车臣战争中,一辆T-80U履带被炸断,停在原地近6个小时,其间受到反坦克导弹、单兵火箭和各种火炮近百次打击,坦克虽然完蛋了,但是3名乘员靠装甲的保护都活了下来。

刘:坦克的防护效果包括隔舱化的效果,都是统计概念,比如"梅卡瓦"是在5000辆的战场统计中得出的防护概率,它的人员及弹药防护效果比搞隔舱化还要好,所以单看某次坦克的受攻击效果不能作为评定依据。不能简单否认隔舱化及其它装甲技术的作用。

记:目前,弹药和装甲防护的性能差距有拉大趋势,如何看?

晨:复合式间隙装甲还是有希望的。它被穿甲弹击中时,不同厚度的间隙装甲产生回波,相互抵消,利用物理性能削弱弹头动能。再有就是既能防穿甲弹又能防破甲弹的"双反"式爆炸反应装甲。另外,现在坦克重量已近极限,必须寻找新途径,如各国都在研制的主动防护系统,能在240°范围内作出反应并发射拦截弹,使弹头改变弹道。

刘:前些日子有些国家的新型坦克被披露装备了类似俄式"窗帘"的光电干扰系统。这种系统能为己方坦克提供激光测距预警,并干扰对方的激光测距仪,最主要的是能使"陶"、"海尔法"、"小牛"、"铜斑蛇"之类的激光制导武器的命中率降低80%-90%。BMP-3也装备了类似系统,在一次十分接近实战的对外展示中,这套装备使所有来袭导弹偏离目标,性能非常优异、可靠。

晨:防攻顶也是一大课题。96式和99式炮塔均具有"顶部伞形加强式结构"。

记:"梅卡瓦"车顶也有类似考虑。

晨:"梅卡瓦"可能还有其它考虑,比如要在戈兰高地上向下打击,因此对俯角考虑较多,它的顶部及前车体斜度可能考虑了炮尾向上幅度。

记:前面提到了"动对动"射击,是否装备了"双稳"就具备了这一能力?

晨:双稳指的是方向和高低稳定,是指锁定目标后,无论坦克转弯与否、地形起伏与否,火炮仍能指向目标。我国从69式开始装备"双稳",但精度达不到"动对动"的要求,基本上只能满足小速度下的"动对静",而且单一的"双稳"系统本来就不能满足"动对动"射击。

刘:目前西方的火控系统也只能保证坦克在10千米/小时的速度下射击动态目标,30千米/小时的速度下射击静止目标。以上数据还是理想情况下,更多时候坦克是通过短停来达到精确射击的。如果交战双方都处在"动对动"的情况下,双方车速都不会很快,否则都无法保证射击精度。

这样看,如果己方火控系统一直不如西方,但只要"静对动"的命中率和西方"动对动"的命中率不相上下,就可以通过战术运用,以短停射击来和M1等西方主流坦克对抗。

其实,苏联不是没有把火控搞上去的实力,而是它生产规模太大,不同的厂都要生产,所以没必要在坦克的火控上做这么大努力,因此不如精雕出来的西方坦克。

在"动对动"时,自动装弹机就有些优势。在野战"动对动"的情况下,没有装备自动装弹机的装填手,要在颠簸的坦克内用膝盖顶住尾舱隔离门的开关,同时转身取炮弹,然后松开开关,推弹上膛,这是困难的。美制120毫米坦克炮的M892脱壳穿甲弹重18.8千克,M831更是重达24千克。如果因坦克颠簸,装填手不慎失去平衡,而怀里又有一颗炮弹,后果很严重。所以说M1只能以很慢的速度或干脆静止状态才能完成装弹,也就是说M1不具备持续不停歇的"动对动"射击能力。伊拉克的作战环境属于平缓的沙漠地带,不会太颠簸,而且伊拉克陆军已经不能对M1构成威胁,所以这一缺点体现不出来。北约坦克本来是为多平原的欧洲战场准备的。

记:如何看"梅卡瓦"装60迫击炮?

刘:这跟作战环境有很大关系,毕竟以色列的中东敌对国家拿不出能和"梅卡瓦"匹敌的坦克。但是防步兵是坦克必须面对的课题,毕竟让成员探出身子操控机枪非常危险。西方在研究和使用遥控机枪,而有些国家坦克的烟雾弹发射器中,烟雾弹和步兵杀伤榴弹是混装的。

记:有些坦克可搭载步兵,如"梅卡瓦"和乌克兰BTMP-84,是否为趋势?

刘:个人认为,坦克是最应该强调专用的武器,搭载步兵势必影响性能。比如"梅卡瓦"要是不得已搭载步兵或放置担架的话,就要舍弃大部分的弹药,坦克也就失去了原本用于冲锋突击的意义。如果步兵战车在不超重限度内提高了防护和火力,完全可以胜任未来战争。

记:最后谈谈96和99。

晨:99和96可谓是坦克版的高-低搭配。拿观瞄仪来说,据公开资料显示,96装的是相对便宜的"稳线"式观瞄仪。一般来说,这种观瞄仪的微光和热像光路不能经过双自由度陀螺直接稳定的120°棱镜,这就使它在夜视状态下攻击时不能"稳像"而只能"稳线",对炮手的战术素养和技术要求较高。虽不及99式的"稳像"式,但部队反映很好用,"动对静"射击效果很好。此外,两者用的夜视仪不同,成本有很大差别。

刘:96式基本型号总重只有41吨,作为大量装备的型号,必须适应各种作战环境和地理条件,因此被限制了重量。其技术取向是较薄的主装甲,视具体情况配置较好的附加装甲。而西方的模式一般为:炮塔正面用一体式被动防护装甲,在有抢修工程车时才能快速更换,而首上和侧面为块状反应装甲。99式由于未来成了规模也没有96式多,应该多部署于北方地区,对减轻重量要求较低,装甲可以厚些。

晨:我国的一些技术细节还有待改进,比如观瞄装置口径较小,观瞄装置抗打击能力低,战时易损坏,远不如M1A2的观瞄装置有防护装甲,这一点应改进。此外,像M1A2的车长瞄准镜采用独立双稳,在主炮旋转时可不随主炮角度变换,在炮长使用主炮并转向目标时,车长依然可以独立观察目标,在实际作战环境中这一特点的作用非同小可,值得借鉴。

刘:如"稳像"式火控系统仅仅稳定了瞄准线和火炮,导致炮长或车长对目标探测和识别后,跟踪的精度较低,尤其对进行各种机动的目标而言,跟踪误差大,且跟踪只能靠炮手手动控制,那就需花费大量的跟踪/精确瞄准时间。如果再加上自动化程度低,在首发没有命中的情况下,次发命中率就会更低。西方的火控系统普遍根据热像仪的输出信号自动跟踪,只有这一系统出现故障时才降级用手动跟踪。所以应大力开发自己的光电干扰/对抗设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动防护系统。其实前面说到的国外主动防护技术严格来说只能算是被动,它只能等对方弹头飞到离坦克很近处才发射拦截弹。相比之下,我倒觉得光电对抗系统属于主动防护,在探测到敌方照射信号时就立刻采取措施。

晨:再举一个地方,火炮由于炮管的变形弯曲,对精度影响较大,当炮口向下达1密位,也就是0.056°时,1000米的直射距离,偏差能达1米之巨。西方普遍装备炮口校炮镜,通过对光束的反射偏转来实时监控炮管的弯曲,借助高性能火控计算机取得极高的首发命中率。我国对于这些可大幅度提高坦克作战能力的技术应给于足够的重视。

 

(0)
相关新闻
中国新武器曝光:主动防御系统、全景摄像头新驱装备直-20:成海军航空反潜主力直升机
96B坦克补充定型实验完成 赛场神车会装备部差距有多大:中国拥有世界强炮兵 印度试射
张召忠:对于中国陆军 这项改变比多少辆99直20再曝新照:机身诸多高科技细节清晰展现
中国又有新制导武器:射程300公里比东风导59式主战坦改装成火力支援车 用无人版炮塔
直19改进版增加导弹逼近告警系统 成未来主解放军炮击金门传奇一幕:炮弹打进美制8英
更多相关新闻请点击"中国陆军"专题新闻报道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这次美国或许失算了
中共情色档案中的薄熙来情妇有名有姓
乌军战线快要崩溃了 俄军惊人坦克曝光
胡春华有了“新职务”
习近平和朔尔茨在钓鱼台散步 让人刮目相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这次美国或许失算了
中共情色档案中的薄熙来情妇有名有姓
乌军战线快要崩溃了 俄军惊人坦克曝光
胡春华有了“新职务”
习近平和朔尔茨在钓鱼台散步 让人刮目相
北京扣动扳机 人民币贬值开始了
伊朗被中东这3国给卖了!
这一幕,终于在深圳上演了
固态电池 开始出现“人传人”现象
撤出中国,苹果跑的也太快了
热门专题
1土耳其政变2ISIS3叙利亚局势
4朝鲜局势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