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川普将公布肯尼迪遇刺档案 揭史上大阴谋
www.wforum.com | 2017-10-22 02:57:10  北美留学生日报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悬案

  可能马上就要真相大白了

  肯尼迪总统遇刺案

  究竟是个意外还是天大的阴谋

  每年的11月22日这天,都会有大批美国民众自发来到达拉斯的迪里广场

  来悼念那位英年早逝的深得美国人民爱戴的总统——肯尼迪

  这样的年度悼念活动,整整持续了半个世纪。

  1963年,肯尼迪总统在光天化日之下,在数万民众和电视机前数百万美国人民的注视下,遇刺身亡。 而随后案情扑朔迷离,成为美国近代史上最大的一个悬案。

  到底是谁?要致肯尼迪总统于死地呢?

  这个谜团,可能要由特朗普来解开了。

  在迪里广场聚集的纪念肯尼迪总统的人群,人们举着横幅上写着:要求公开总统遇刺案的真相

  美国时间周六一大早,美国总统特朗普又在推特上发布了重磅炸弹。他称“根据收到的进一步信息,作为总统,我允许公开长期受阻止和保密的肯尼迪档案”。

  不过任性的总统刚一说完这个决定,就遭到了安全部门官员的一致反对,很多文件目前保存在国家档案馆,如果公布了全部的机密文件有可能会损害国家安全。

  若特朗普没有任何干预,国家档案馆将在10月26日公布肯尼迪遇刺机密档案。这些档案包括超过3000份关于此案的文件,不过一些专家称并不认为这些机密文件中有任何引人震惊的信息。

  不过这则爆炸性的新闻立刻就霸屏了众多美国主流媒体的头条。

  国会山报

  CNN

  FOX News

  1963年11月22日星期五下午12:30(美国中部时间),肯尼迪总统在德克萨斯的迪利广场被刺杀。他于当天上午抵达达拉斯,在康纳利州长的陪同下乘车前往达拉斯的中心街区接受市民欢迎。

  (肯尼迪和老婆杰奎琳,德克萨斯州长及妻子坐在这辆车上)

  就在总统车队经过迪利广场右侧的辅路时,广场上响起了沉闷的一枪,子弹击中了肯尼迪的脖子,紧接着第二枪击中了肯尼迪的后脑勺,打飞了他的头盖骨,肯尼迪的大脑完全暴露出来,血液和脑浆混在一起布满了整个汽车的后备箱,与此同时康纳利州长也遭到枪击,身负重伤。

  (政府报告显示子弹如何破坏肯尼迪的头骨)

  肯尼迪被紧急送往医院,但由于伤势过重,在来到医院前已经过世,康纳利州长幸运地存活了下来。

  (肯尼迪头上的伤口)

  凶手Lee Harvey Oswald 随后被警方逮捕,他被指控在同一天下午一点多射杀了一名巡警,随后被加控暗杀总统。在他被警方转送的时候,被夜总会老板Jack Leon Ruby枪杀死亡,在死前Oswald曾说“我只是一只替罪羊”。

  1963年11月29日,负责调查肯尼迪遇刺的沃伦委员会成立,在10个月的调查后,他们发表长达20万字的《沃伦报告》,这份报告中称,相信Oswald是暗杀肯尼迪的凶手,属于单独作案,动机是“对一切权威根深蒂固的憎恨和对马克思共产主义的信仰”。

  《沃伦报告》中指出刺杀现场只射出三颗子弹,一颗子弹射偏,一颗子弹从肯尼迪的背部射入,并从喉咙射出,继而射中康纳利州长,致命的第三颗子弹直接击中肯尼迪总统头部。但是第二颗子弹的轨迹让人质疑,一颗子弹如何先是穿透肯尼迪总统的脖颈,然后再射穿康纳利州长的胸部和手腕,最后射入州长的大腿里,共造成7处伤口,这也是《沃伦报告》中广为人知的“一颗子弹”理论。

  (《沃伦报告》)

  1976年众议员遇刺案特别委员会开始调查总统暗杀、马丁路德金暗杀和阿拉巴马州长乔治华莱士枪击案,在这份报告中,众议员遇刺案特别委员会称肯尼迪案“很可能是一场阴谋”。

  肯尼迪遇刺案至今是美国一大悬案,诞生了很多阴谋论,根据公共政策民调基金会所做的调查显示,51%的美国民众认为刺杀肯尼迪是由一个秘密组织策划执行的,只有25%的人相信Lee Harvey Oswald是单独行动的。

  国家档案馆秘密发布的信息包括数千份美国大众从未见过的文件,根据一项1992年法律规定,被授权于10月26日发布,旨在平息“暗杀阴谋”的说法。

  特朗普其实有权阻止文件的发布,并且情报机构一直对他施加压力,要求他这样做,因为他们担心某些文件中的资料可能会损害国家安全利益。

  特朗普没有明确指出发布内容,只是在Twitter上表示将要发布的文件将会澄清更多的事实。对此,白宫官员也没有立即回应电子邮件对此事表态。

  目前,没有人知道在未公开的文件中可能包含什么信息,但是关于肯尼迪刺杀事件的研究人员说,他们不希望将有任何改变暗杀事件原本真相的官方声明。

  弗吉尼亚大学教授拉里·萨巴托和《纽约时报》之前的记者菲利普·申恩说,这些文件很可能会助长新一波的阴谋论。

  10月26日的最后期限即将临近,特朗普一直受到来自“透明化”倡导者们的压力,不得以国家安全为由决定公开文件。

  爱荷华的共和党参议员查尔斯·格拉斯利本月在参议院提出决议,敦促特朗普全面公布所有剩余文件,表示特朗普应拒绝任何继续推迟公开发布这些文件的理由。

  阴谋论者长期以来一直呼吁,他们希望证明政府掩盖了有关暗杀的真相。本周,特朗普的一位朋友罗杰·斯通告诉广播主持人和阴谋论理论家亚历克斯·琼斯,他将敦促特朗普公开所有文件。

  “我曾有机会通过电话直接向特朗普提出这个请求,以及为什么我相信他必须公布目前所有关于肯尼迪遇刺的文件。” 斯通在电台节目中说道。

  特朗普本人也是阴谋论的拥护者,在2016年竞选总统时,他就称美国参议员Ted Cruz Opts的父亲和肯尼迪遇刺案有关,Opts是特朗普在共和党党内初选的竞争对手,至今,特朗普还没有为这番言论道歉。

  虽然肯尼迪遇刺身亡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但是关于这个案子真相的各种揣测和讨论并没有停止。

  阴谋论,是流传和衍生得最广的。

  在美国,很多人认为肯尼迪之死是一场巨大的阴谋。而这个案子的各种不合理的地方和未公布的细节助长了这种阴谋论的蔓延。

  那么,既然大家都觉得现场的凶手奥斯瓦尔德只是“替人办事”的,真正的幕后黑手又是谁呢?

  林登约翰逊在肯尼迪遇刺后宣誓就职美国总统

  在众多的阴谋论猜测的版本中,肯尼迪的副总统,林登约翰逊的嫌疑最大。

  当时的副总统约翰逊也对肯尼迪恨之入骨。在很多政见上有不合。

  虽然他是肯尼迪的副总统,但政见上却有很多不合

  很多年后,后来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他的一个秘书说过,“虽然我和约翰逊都想当总统,但区别是我没杀人。”

  这句话也经常被人当做林登约翰逊是真正凶手的“证据”。

  除了政治上的分歧,还有利益上的纠葛。肯尼迪代表北方财团,约翰逊代表南部。当时肯尼迪颁布的税收改革政策触及了石油垄断集团的利益。那些老板都对肯尼迪十分不满。众所周知肯尼迪是在达拉斯遇刺,他之所以去达拉斯,正是约翰逊和德克萨斯州州长强烈建议的结果。

  副总统干掉和自己政见不合的总统,自己上位当总统。这个阴谋论版本流传极广,甚至影响了很多影视创作。

  这两年大火的《纸牌屋》里就有这样的桥段,连角色形象的塑造都和约翰逊有几分相似。

  

  埃德加·胡佛,美国联邦调查局第一任局长,任职长达48年。作为一个叱咤风云近半个世纪的传奇人物,他的名气远远超过电影明星,权势让总统也望尘莫及。他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美国民众的偶像。

  J·埃德加·胡佛是一个创造了美国历史和FBI神话的传奇人物,他在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局长宝座上一坐就是近半个世纪。

  作为这个机构的秘密守护者和最高掌权人,胡佛曾是FBI的化身,是一个令人恐惧的神秘人物。

  他是美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人物,也是最富争议的人物。即便是在他死后的30多年里,关于他的争议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传言中肯尼迪想削弱FBI里胡佛的权力,甚至动过念想想罢免胡佛。

  而在肯尼迪遇刺之后,案子的调查工作也是由FBI展开。

  后来的事儿大家都知道了,FBI竟然工作疏忽到让人在众目睽睽下枪杀了重要嫌疑人,让这个案子成了死案,世纪悬案。

  这不能不让人怀疑是否是FBI所为。

  不过以上这些都是阴谋论者的一些猜测

  但是这些论调却很有民众基础

  每次有新的总统上台,都有大批民众请愿要求总统公开肯尼迪遇刺案的真相。

  特朗普在总统竞选期间,也拿这个案子说事儿,曾经承诺过如果当选,则会公开那些记录着这个案子真相的机密文件。

  也就是今天这个刷遍全美媒体头条的新闻所说的事儿。

  对于美国普通民众来说,这个新闻的爆炸性不亚于咱们“发掘秦始皇陵”。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美专家读过孙子兵法 主张先打击中国C4ISR
为攻台准备!?中共东部战区几张训练照很反
美国教授:乌克兰已经输了
空姐为什么把手掌放在大腿下面
中国大模型Kimi爆火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美专家读过孙子兵法 主张先打击中国C4ISR
为攻台准备!?中共东部战区几张训练照很反
美国教授:乌克兰已经输了
空姐为什么把手掌放在大腿下面
中国大模型Kimi爆火
震惊 血腥袭击莫斯科 是普京的特种部队
妻子飞2200公里捉奸在床 怒刺丈夫和小三
“不是伊斯兰国,是乌克兰人”
所有中国人都想要的豪车 开始被嫌弃
女警与6名同僚发生性关系 市府赔50万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