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林彪“逃席事件”的真与假
www.wforum.com | 2017-05-04 05:18:22  共识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林彪“逃席事件”的真与假

 1971年五一节在天安门晚会上,林彪到后,毛故意忙着与西哈努克亲王交谈,对林彪连看一眼都没有。林彪坐了一会儿,拂袖而去。这是林彪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在共识网上读了刘家驹先生的《林彪与“九一三”之谜》,受益匪浅,感触良多。文中披露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但是,刘先生口述的一些故事情节,和公开发行、流传于世几十年的一些历史情节发生了冲突,让人疑云丛生,难辨真假。

  现将这些发生冲突的情节一并公布,让大家分析探究,去伪存真,看谁的描述更符合真实,看能否达成共识。

  一个是根据新华社摄影记者杜修贤的亲身经历写的作品,如胡哲峰、于华民著《毛泽东与林彪》;王振华、周少华著《中国故事·林彪之谜》等。作品是这样描写的:

  “五一节”这天晚上,天安门广场火树银花,歌舞翩跹。城楼上,摆放着许多圆桌,正中的圆桌是专门为毛泽东和林彪安排的。

  华灯初上,毛泽东健步走上天安门城楼,在台中央的圆桌东首坐下,西哈努克亲王和董必武依次坐下,毛泽东对面的位置始终空着。这是林彪的座位。过去他有一个习惯,凡是与毛泽东共同出席晚会,总是提前5分钟在电梯边等候着,竭力表现他作为“学生”对老师的恭敬。这次却一反常态,迟迟不到。

  毛泽东与西哈努克谈话,不时朝对面的位置撇上一眼。

  周恩来十分着急,不停地看表,还派秘书去打听林彪的下落。

  终于,林彪慢条斯理地走上了城楼。已经是5月天了,他还披着一件军呢大衣,身上散发出一阵阵浓浓的烟味,一副萎靡不振的沮丧模样。他冷僻地落座,一句话没说,与近在咫尺的毛泽东既没有握手,也不搭腔,甚至没有看一眼,只是一味地耷拉着脑袋。

  杜修贤十分为难,他的任务是拍摄毛泽东和林彪亲切交谈的照片,可现在两人搁着桌子,互不搭腔,根本没法拍。杜修贤随意地拍了一张全景照后,便放下相机,等候机会再拍更好的镜头。过了一会儿,等他再回到圆桌时,禁不住目瞪口呆:林彪的位置空了,人不见了!

  周恩来也感到不妙,目光频频望着那个空荡荡的座位,喉结上下滚动,想说什么,话到嘴边又咽下。他招手将警卫员叫来,低声吩咐了两句,警卫员飞快地跑向城楼大厅,不一会,警卫员回来了,跟周恩来耳语几句,周恩来神色异常严峻。杜修贤跑过去一问,原来林彪早就回家了。

  毛泽东对林彪的不辞而别,表现出毫不介意的大度。西哈努克询问林副主席哪里去了,董必武解释道:“身体不好,先回去了。”

  这件事引起记者们的种种议论:

  “这不是开国际玩笑吗?党的副主席怎么能这样随便,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我们还没开机子,他的座位就空了,这片子怎么拍?”

  “林彪今天是怎么了?他来的时候一脸不高兴的样子,最多只坐了几分钟就走了,连个招呼也不打,真让人想不到,太意外了!我们连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早知道这样,他一来我们就拍。”

  周恩来心里十分恼火,为了维护大局,有些话不好讲,便狠狠地“熊”宣传单位的负责人和记者们:“林副主席身体不好,这大家是知道的。上午他参加了活动,晚上讲身体不好不能来。我亲自请他参加晚上活动,这样的活动面对人民群众,面对全国的观众。最后他来了。你们是新闻宣传的负责人,你们记者手里拿着摄影机,拍呀,为什么不拍摄呢?”

  受批评的记者有的不服气,小声辩解道:“我们想等主席和副主席讲话的镜头。”

  “林副主席来了没有?”周恩来实在憋不住了,一手插腰,一只手边说边在空中画弧形,“林副主席来了没有?他毕竟还坐了一会。你们都看见了的,你们等什么,等他们讲话?什么时候新闻拍摄规定要等领导人讲话才能开机?你们就是老框框,坐在一起就应当开机拍摄。记者就是要手快眼快,会抢拍。新闻就是时间,新闻等得来吗?

  等了一会,看到痛失良机的记者和宣传部门负责人内疚的样子,周恩来放缓了语气:“人民希望党中央团结、国家安定,毛主席和林副主席在城楼上与首都人民一同欢度节日的夜晚,这是多么重要的宣传主题,这是安定人民的大事情啊!组织指挥新闻宣传的领导要充分重视。如果人民问,城楼上观看烟火,怎么没有林副主席啊?你们回答说林副主席只呆了几分钟,行吗?”……

  由杜修贤叙述的自己亲眼目睹的“林彪逃席”事件,再由各类作家记者据此演绎成的各种文学纪实作品,可谓汗牛充栋,车载斗量。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90年代、21世纪,不仅主流媒体刊登,民间报刊也刊登;党报团报、大报小报、书籍资料都纷纷刊登;我读到的有关这一事件大同小异的作品,不下上百篇,却无一人质疑,无一人提出不同意见,无一人提出新的说法。新华社记者的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自撰写的材料,谁能不相信,谁敢有怀疑?

  现在,突然冒出了这么多质疑者,提出了这么多不同的说法,确实让人惊异,大惑不解。

  提出新说的史学权威刘家驹先生,是这样描述“林彪逃席”事件的:

  1971年“五一节”焰火晚会,天安门城楼上,林彪走到毛泽东面前敬了礼。毛泽东抬了头,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叶群上去紧紧抓住毛主席的手,不知说了句什么,主席用手指点了点叶群,叶群笑了,很激动。林彪站在一边没说话,走开了,到了离主席好几个位置(的地方)坐了下来。他侧着身纹丝不动地望着广场,大概不到个把小时,林彪突然起身离座,向我和李文普站立的地方走过来。我以为他要如厕,他到了我跟前,一挥手说,走,回去!我愣住了:烟火满天飞舞,主席还没有离位,不辞而别,好吗?小毕还用理性的口气惋惜地说:“他俩又拉开了距离。”4个月后,“九一三”事件爆发……(见“刘家驹作客共识网谈林彪与林彪事件”)

  刘先生说的林彪的“不辞而别”的情节,同杜修贤的描述基本一样,虽然角度不同,但事实基本相同。但是,两位大家的描述还是有很大不同。

  杜修贤说是林彪“姗姗来迟”,让人久等不到,到了以后,毛、林二人互不搭腔;而刘先生却没有说林彪迟到,林彪还向毛敬礼。叶群还向毛表示亲热,二人谈笑风生。毛、林此时关系似乎很亲热,和杜修贤的说法大相径庭。

  杜修贤说林彪只坐了几分钟,让记者连镜头也拍不到;刘先生却说林彪坐了“个把小时”,这么长的时间,记者拍照肯定没问题。

  两种说法都是大家亲身经历,都具有权威性,哪一种说法真实可信?

  正在大费踌躇之时,忽见冯锡刚先生大作,“订正有关林彪的两则史料”,不仅完全推翻了杜修贤流传几十年的观点,也和刘家驹先生刚刚发出的观点大不一样。

  冯锡刚先生认为,说林彪“姗姗来迟”“不辞而别”,均为杜修贤先生的“面壁虚构”,是“想当然”的编造。他通过观看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当时拍摄的纪录片,发现毛泽东和林彪一同登上天安门城楼(可又说“毛泽东登楼时,其他领导人未随从”,自相矛盾),虽然未和毛泽东交谈,但林彪“神情愉悦,满面笑容”。估计坐的时间确实不长,林彪和董必武均提前离席,多半是出于健康原因,林彪不可能“不辞而别”……

  这三人的观点孰是孰非,孰真孰假?

  愚以为,冯先生的观点多不可信,刘先生的观点半真半假,已经作古的杜修贤先生的观点比较可信。

  冯先生的观点,完全产生于1971年5月后生产的电影纪录片。而这位先生却忘了一个起码常识:那时的所有新闻宣传工具,都由江青、张春桥、姚文元所掌控,电影厂制作的纪录片和所有的报刊新闻一样,都要经过江青等的严格审查、把关;尤其是林彪“犯事”后和毛泽东在一起的电影,对之恨之入骨的江青张春桥在审查时,不知要费多少心机!

  此时的江青等人,和林彪集团已经成了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仇敌。林立果的“联合舰队”在背后磨刀霍霍,江青等人也操纵舆论工具对林陈狠揭猛批。有时为了麻痹对方,故意制造一些假象掩人耳目。如同在“九一三”事件前还发表林彪“努力学习毛著”的照片一样,5月的电影也完全可能故意嫁接一些“林彪紧跟,毛林融洽”镜头,以稳定人心,伺机下手。至于这镜头是今年“五一节”的,还是去年“五一节”的,还是从别处剪来的,只有江青等人知道。冯先生拿着江青张春桥等人炮制的纪录片,来为林彪开脱,来树立林彪的正面形象,来推翻新华社记者杜修贤的观点,岂不是南辕北辙?江青在地下有知,岂不要笑掉大牙!

  刘家驹先生的“不辞而别”一说,和杜修贤的观点不谋而合,可谓确论。但是,说林彪向毛“敬礼”,毛泽东和叶群笑谈,说林彪坐了“个把小时”,是否属实,因为没有佐证,连冯先生说的纪录片也无此景,只能“存疑”。

  但我认为,杜修贤先生的观点至今是无可置疑,无法推翻的。作为新华社最具权威的摄影记者,经常给中央领导拍摄镜头,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大事件太多了。记者的天职就是准确、客观、真实,记录下这些大事件,让世人观察、感悟、品鉴,以获教益,以受启迪。他知道他出手的作品有多少人看,有多少人评,记者的良心,记者的责任,使他肯定不敢随意编造,胡乱虚构。

  况且,杜修贤没有必要故意编造一些情节,来贬低林彪。林彪后来成了“罪大恶极”的罪犯,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杜记者没有必要再虚构一些“小儿科”,来抹黑林彪。

  更何况,杜记者的文章发表以后,无数人都在阅读、品鉴、传播,无数的媒体记者和作家都在摘引、改编、演绎,其影响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却几乎无人质疑。尤其是80年代,许多参与者、当事人、知情者都还健在,杜先生的文章他们肯定都看过,当时天安门城楼上那么多记者、警卫、秘书、服务员等人也一定看过,一些健在的中央领导也一定看过。这么多人都没有发出质疑,提出反对,反倒是过了几十年后,许多当事人都不在了(杜修贤先生于2014年6月15日去世)某些人却发出质疑,说杜修贤“一派谎言”,要推翻杜先生的观点,岂非咄咄怪事!

  我们重新审视杜修贤的文章,发现这种文章不好编造,也不敢编造。文中那么多故事情节,那么多活动场景,那么多大人物,具体细致,生动逼真,历历在目,谁敢这样编造?

  其中有杜修贤自己的复杂曲折的心理活动,有众多现场记者的惊诧的语言描写,更有周恩来激动的讲话。这些情节谁能编造?

  为了让众人释疑,在此给有门路的好事者提两条线索:

  一是查看当时《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的照片,是否如杜修贤所说的“主桌全景”,林彪是否面无笑容,和毛主席并无亲切交谈景象。如果是,便可证明杜修贤此言不谬;

  二是翻看当时及后来各种媒体,是否有另外现场记者和当事人对杜修贤观点的质疑,或者有不同的说法。如果没有,便可说明杜修贤此言不虚。

  在没有铁的证据和权威材料来推翻杜修贤先生的观点以前,关于1971年“五一节”焰火晚会“林彪逃席事件”的描述和定性,我还是信奉杜修贤先生的观点;对刘家驹先生的观点是半信半疑;而对冯锡刚先生的观点,我是完全不信。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突发!美国对华为将有大动作
全球规模最大养老基金突然宣布…
台湾国防部长罕见公开承认
趁逮捕令生效前逃离美国 美女工程师飙车出
空姐拍视频嘲笑不会英语的中国家庭 结果惨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突发!美国对华为将有大动作
全球规模最大养老基金突然宣布…
台湾国防部长罕见公开承认
趁逮捕令生效前逃离美国 美女工程师飙车出
空姐拍视频嘲笑不会英语的中国家庭 结果惨
俄攻不动了! 乌军精锐抵战场 俄海上补给现
5000吨星舰上天 中国航天被美国航天颠覆式
美将军警告 以中国为首的“邪恶轴心”浮出
习近平终落下这个狗屁不通的千古笑柄
李克强故居外最新挂上了这篇文章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