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邓小平六四神隐半月 秘密出京策划戒严
www.wforum.com | 2015-04-17 04:47:32  多维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查《邓小平年谱》,从1989年4月25日会见李鹏、杨尚昆定性“动乱”之后,一直到5月11日会见伊朗总统哈梅内伊,中间全部空白。在这半个月里,邓小平究竟在干什么?以致临时取消会见哈梅内伊引发外交风波,赵紫阳多次要求见邓小平未果。流亡加拿大的赵紫阳智囊吴国光在《动向》杂志2015年4月号撰文《邓小平失踪之谜:有关一九八九真相的一个推测》推测,邓小平这段时间根本不在北京,而是瞒着赵紫阳出京安排军队在北京实行戒严,同时解决六四和赵紫阳的问题。全文如下。

  外交丑闻:哈梅内伊罢会

  一九八九年五月九日,北京天安门广场正是万头攒动、人声鼎沸的时候。下午四时,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来到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按预定日程,他将在这里与来访的伊朗总统哈梅内伊举行正式会谈。可是,四点钟的时候,哈梅内伊并未出现,李鹏只好等待。然而,等了又等,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还不见哈梅内伊的踪影。怎么回事?外交部礼宾司负责人从钓鱼台国宾馆打来电话说,伊朗总统要对双方正式会谈罢谈,以表示不满。李鹏在《六四日记》中记载说:“这是在新中国外交史上还没有发生过的事。”①

  伊朗总统为什么不满呢?原来,“听说小平同志不准备见他,很不高兴”。李鹏《六四日记》说:“我和(钱)其琛同志亲自去钓鱼台拜会,与伊朗总统商谈。(但)他无法理解,因为邓在他之后要见戈(戈尔巴乔夫)。”李鹏对哈梅内伊解释说:“小平同志遵照医生安排正在检查身体,不能见你”。可是,哈梅内伊不依不饶,“提出只要求去看望一下小平同志,握一下手,而不举行任何会谈,就可以了”。

  对此,李鹏后来补记说:“当时,小平同志是因为准备中苏会谈,同时正在密切关注动乱事态的发展,而不想见外国客人的。”②可是,经哈梅内伊这么一闹,不想见也得见。拖了两天之后,五月十一日上午,邓小平会见了哈梅内伊。③

  内政危机:邓小平拒见赵紫阳

  这段时间里,和哈梅内伊一样想见邓小平而见不上的国家领导人,还有一位。不过,这一位不是外宾,而是中国当时的第一把手赵紫阳。

  赵紫阳上次见到邓小平,是在四月二十二日的胡耀邦追悼会上。四月二十三日下午,赵紫阳去朝鲜访问;四月三十日上午,赵紫阳回到北京。④

  回到北京之后,赵紫阳很想尽快见到邓小平。为什么?谁都知道,当时形势并不寻常。就在赵紫阳出访朝鲜的这短短一周之内,北京风云突变,《人民日报》四月二十六日发表措辞强硬的社论,把四月五日胡耀邦逝世以来的学生悼念活动定性为“动乱”。赵在朝鲜的时候,不可能就此和北京争论;回来之后,他马上采取了缓和矛盾、降低对立的做法。但是,谁都知道,中国的最终决策权在邓小平手里。所以,如同赵紫阳后来回忆中所说:“我当时急着想直接见邓谈一次我的看法,取得他的认可。”⑤

  可是,整整两个星期,尽管赵紫阳多次要求见邓,但都被拒绝了。邓的秘书王瑞林告诉赵,邓最近身体很不好,很担心到时候见不了戈尔巴乔夫,那问题就大了,所以现在什么事都不要报给他,以免分心。⑥

  一直到五月十三日,也就是邓小平会见了哈梅内伊两天之后,赵才得以见邓⑦──距离四月二十二日两人上次见面,已经整整二十天过去了──这可是中国陷入“动乱”(按照邓的说法)之中的二十天。既然这个国家正处在“动乱”之中,为甚么国家实际上的第一号领导人,二十天里不肯会见名义上的第一号领导人一起商量对策呢?这位实际上的掌权者,采取的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吗?

  政治阴谋:邓小平究竟在干什么

  那么,究竟为什么,在这样的“关键时刻”,邓小平要这样关门谢客,玩起了“失踪”?查《邓小平年谱》,从四月二十五日上午会见李鹏、杨尚昆定性“动乱”之后,一直到五月十一日会见哈梅内伊,中间全部空白。⑧这段时间里,邓小平究竟在干什么?

  综合李鹏《六四日记》里的说法和赵紫阳《改革历程》中的回忆,我们可以听到三种解释:第一,身体不好;第二,准备中苏会谈,要见戈尔巴乔夫;第三,“正在密切关注动乱事态的发展”。

  对哈梅内伊,用了第一个理由,但是人家认为没有说服力;对赵紫阳,开始用的是第一个理由,后来结合上第二个理由。李鹏日记其实指明了,第一个理由,即所谓邓小平身体不好、不能见客,明显是个托词。这就是说,邓小平以此理由拒绝见赵紫阳,是对赵紫阳说了谎话。既然邓“正在密切关注动乱事态的发展”,而赵要见邓就是来讨论如何应对当时的形势(即邓所谓的“动乱”),那么邓为什么偏偏不见呢?

  至于说邓要准备中苏会谈,我们知道,邓小平是五月十六日会见戈尔巴乔夫的⑨,就是五月十一日见一下哈梅内伊,中间还相隔一周的时间,应该足够准备下一场会见了。至于赵紫阳,则是四月三十日就回到北京了,这中间邓更有足够的时间可以见赵,不会耽误邓见戈尔巴乔夫。

  如果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但凡会见某个重要来宾,就必须闭门谢客花上两个星期准备,连最重要的本国同事来商讨最紧急的事务也不要见面,我看这个国家的外交和内政都不用搞了,这个领导人也不用当了,因为这说明他根本没有当国家领导人日理万机的能力和资格。

  当然,邓小平不是没有这种能力。邓的领导风格,按周恩来的总结,是所谓“举重若轻”⑩,什么大事在他看来都是轻而易举的。现在,为了一个戈尔巴乔夫来访,难道就真的需要闭关十多天?显然,这个解释是很难说得过去的。而且,十一日不还是见了哈梅内伊吗?十三日又见了赵,这不更耽误“准备”中苏会谈了吗?

  我的推测是:邓小平这段时间根本不在北京。所以,他无法见赵紫阳,也无法见哈梅内伊。很可能他原本计划再晚一些返京,但被哈梅内伊那么一闹,只好尽快回京。

  军事政变:邓小平“失踪”的谜底

  那么,邓小平干什么去了呢?为什么要瞒着赵紫阳呢?我的进一步推测是:他出京安排军队去了。

  安排军队干什么呢?就是要在北京实行军事戒严,以同时解决学生和赵紫阳的问题。为什么要出京才能安排军队?看一看“文革”中毛对付林彪时候的要搞所谓“南巡”,就大体可以明白了(其实还有更多的类似事例,此处不赘)。

  我们目前当然无法确知邓小平离京的时间,但很可能就在四月底,也就是在定性“动乱”并激发了民众更大的抗议浪潮之后。这就是说,早在这个时候,邓小平已经决定要采取军事手段来解决这次政治危机,并完成最高政治权力的改组。

  准备周详之后,只是有一件大事在日程上,邓不能不等一等。这件大事,就是戈尔巴乔夫来访。但是,邓一点儿也不想多等。五月十六日上午,邓见了戈尔巴乔夫;第二天上午,邓办即通知中央政治局常委,下午到邓家开会。会上,邓小平提出戒严。[11]

  这个时候,戈尔巴乔夫尚未结束对中国的访问。五月十八日,戈尔巴乔夫离开中国;当天下午,根据邓小平的指示,杨尚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部署兵力;五月十九日、二十日,十个集团军的有关部队就从北京军区、沈阳军区、济南军区“进驻北京地区的有关目的地”。[12]

  在北京戒严,在和平时期调动大批军队,这是小事情吗?如果见个戈尔巴乔夫就真的要准备十四天的话,那么,北京戒严这样一件大事,难道邓小平仅仅用了半天就决定了?决定之后,几十万军队从八方调来,倒是不用四十八小时就完成了?如果我们想象这些军队本来已经待命,是不是更为合理一些?那么,他们是什么时候开始待命的呢?推测是在四月底五月初,邓小平失踪的这段时间里,应该也不是全无来由吧?

  当时,邓小平是中央军委主席,赵紫阳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兼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按照中共“党指挥枪”的原则,中央军委要调动军队,应该得到中共中央批准;按照中共“集体领导”的原则,军委主席调动军队,最起码应该知会军委第一副主席。难道,为了避开赵紫阳,邓小平不惜撒谎、装病、置国家脸面于不顾而闹出外交丑闻,也要秘密调动军队?难道,在一九八九年四月底到五月中,邓小平事实上是策划并进行了一场军事政变?反正,结局很清楚:通过戒严,邓小平打倒了赵紫阳,也打倒了赵紫阳“在民主与法制的轨道上解决问题”的主张,并最终悍然对和平抗议的民众实行了血腥的武力镇压。

  注释:

  ①李鹏《六四日记》“五月九日”日记原文为:“下午四时,原定与伊朗总统哈梅内伊会谈,因为小平同志不见,对方罢谈。我和其琛同志亲自去钓鱼台拜会,与伊朗总统商谈。他无法理解,因为邓在他之后要见戈。”其他引文,也出自此书,但根据李鹏前言介绍,是他在准备出书的时候“参考我〔指李鹏本人──引者注〕的亲笔工作记录以及当时有关文献、新闻报道而写成的。”

  ②同上。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页1274。

  ④赵紫阳,《改革历程》,香港:新世纪出版社,2009,页24、26、35。

  ⑤同上,页37。

  ⑥同上。

  ⑦《邓小平年谱,1975─1997》,页1275;《改革历程》,页41。

  ⑧《邓小平年谱,1975-1997》,页1272-74。

  ⑨《邓小平年谱,1975-1997》,页1275。

  ⑩薄一波,《领袖元帅与战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页198。另外,长期在邓小平领导下工作并当过其秘书处长的陈鹤桥回忆,邓的工作作风是“沉着稳健,临变不惊;反应敏锐,敢做敢为;计划周密,有条不紊;凡事抓紧,抓而必成。”陈鹤桥《永不消逝的怀念》,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回忆邓小平》,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上册,页399。

  [11]《邓小平年谱,1975-1997》,页1276-77;《改革历程》,页47-48;《李鹏六四日记》,“5月17日”。赵紫阳是5月16日下午5:40开始会见戈尔巴乔夫的(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编,《1989,北京制止动乱平息反革命暴乱纪事》,北京出版社,1989,页82),不然也许邓不会等到第二天?

  [12]吴仁华,《六四事件中的戒严部队》,Alhambra,CA:真相出版社,2009,页17-18。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中国裸奔潮?长发妹双手遮脸漫步商场
中国水炮凶悍 菲律宾船只能“举白旗投降”
兵临城下!中南海已惶惶不可终日
注意!下月起Costco这一重要变化
日本的关键转变意味着什么?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中国裸奔潮?长发妹双手遮脸漫步商场
中国水炮凶悍 菲律宾船只能“举白旗投降”
兵临城下!中南海已惶惶不可终日
注意!下月起Costco这一重要变化
日本的关键转变意味着什么?
中学女生统一发型“鲶鱼须” 老师们被气疯
真正的聪明人 从来不炫耀这3样东西
巴尔的摩大桥被撞塌 有了新说法
被中共消失6年半 她终于获释
数据曝光 中国仍在疯狂抢购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