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军事评论 > 正文  
(图文)中日印三角恋剧情升级 习近平该怎么办
www.wforum.com | 2014-09-02 07:07:22  多维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印度总理莫迪8月30日至9月3日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为期5天的访问无疑是对日本的示好之举。日本方面对莫迪的到访更是异常欢喜,同莫迪有着良好私人关系的日本首相安倍30日前往京都迎接莫迪,并在31日一起在古刹散步,被指是对外宾“非常罕见的优厚待遇”。连日来,关于日印强化合作以抗华的声音不绝于耳,日印两国的重量级磋商也在进行当中。不过,在复杂的国际关系当中,日印两国的交好并不见得那么纯粹。需要注意的是,莫迪在同安倍会晤之前,早已于今年7月份在金砖峰会期间同习近平进行了会晤。在访日之后不久,莫迪就要迎接中国国家主席的来访。另外,所谓“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中日之间的僵持局面也持续已久,两国也都表现出了高层会谈的意向。由此看来,中日印三者之前类似于三角恋关系的剧情已然升级,如何转圜外界拭目以待。

  先来看日印关系方面,莫迪此次访日的行程原定是4天,但印度官方8月25日宣布,将提前并延长访日计划。日本媒体对此认为,印总理延长访日行程旨在表示印度政府对日本的重视。据悉,一国首脑对单一国家进行长达5天的访问在外交安排中并不多见,更何况除了此前出席在巴西举行的金砖五国领导人会议之外,莫迪此次访日是其就任总理后首次正式访问主要国家,他对日本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莫迪此前透露,印度和日本可能通过此访“提升”两国安全和防卫领域的关系,更有舆论认为印日加强关系或将改变亚洲的地缘政治格局。


安倍莫迪拥抱秀亲密

  而日本首相安倍也为莫迪来访下足了功夫。8月30日晚,安倍准备了非正式晚宴迎接莫迪。在莫迪到达的第一时间,安倍罕见地以拥抱作为对莫迪的欢迎。在共进晚餐后,两人一同在京都迎宾馆的日式庭院中散步、喂鱼,展现其亲密的私人关系。8月31日,安倍亲自担当导游,陪莫迪参观了京都市的历史名胜。9月1日,莫迪将前往东京,会见日本政界和商界人士,并和安倍举行正式的首脑会晤。9月3日,莫迪才会离开日本。

  另外,在出发前,莫迪和安倍的推特外交吸引了不少人关注。8月28日,莫迪用日语在社交网络“推特”上发文称,自己很期待这次日本行,并回顾自己担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期间访日时的“温馨记忆”。“要跟安倍首相见面让我特别兴奋”、“日本人的创新意识和其所达到的成果令人钦佩”。对于莫迪发表的内容,安倍回应道,“印度在我心中有特殊的位置,我急切等待你本周末抵达京都”。据悉,莫迪与安倍有着不同寻常的密切关系。莫迪在担任印度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期间曾两次访问日本,并都会见了安倍。而莫迪则是安倍在“推特”上关注的三个人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他的妻子和一名日本政治人士。

  回顾近年来的双边交往,日印近年来在高层互访的基础上发生了质的重大变化。2006年12月,日印全球伙伴关系的建立将日印关系提升到了新的阶段,此后双方通过在政治、防务与安全、经济与科技、地区与多边舞台交流等全面展开合作。地区环境方面,在中日钓鱼岛争端升级、中印边境争端一度升温的背景下,日印两国的走近更有了“抱团取暖”的意味。对于此次莫迪访日,有印媒列出清单:恒河污染治理、高速铁路技术引进、民用核能合作、国防设备进口等等不一而足。更多媒体对东亚政治局势更感兴趣。


莫迪访日前已同习近平进行了会晤

  《印度教徒报》8月31日以《一次非双边的访问》为题刊文称,莫迪为期5天的访日之旅,不仅是建立在他与安倍良好私人关系上的两国深入合作,更关系到中国、美国等大国的利益。莫迪此行的具体收获可能主要表现在经济上,但其战略意义不可小视。《经济时报》30日将日本称为印度“在亚洲最好的朋友”,并建议莫迪此行和日本商议结成“军事同盟”,“这不是为了侵略任何国家,而是为了避免发生第二次中印边界战争,印度和日本有必要联手对中国发出信号”。《印度斯坦时报》31日称,“机遇和威胁:印度在日本面临棘手的外交挑战”,莫迪正在进入亚洲最敏感的政治断层线。“亚洲安全困境的核心在于:中国过于强大,不能被遏制,又过于自私,不能顺从。没有人能指挥中国的行动,任何人都从和中国的贸易和投资中赚了钱。”文章认为,中国不会允许周边的任何两个主要力量走得太近。

  诚如印媒指出的,对于外交日趋积极主动的中国而言,不会坐视诸如日印这样的周边国家走得太近。中国也早就做好了相关外交准备,在莫迪5月份刚刚就任印度总理的时候,中国国家总理李克强两度致电莫迪表示祝贺,双方就接下来两国高层互动进行了初步商谈。随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特使、中国外交部长王毅6月8日访问印度并同莫迪进行了会谈,王毅传递习近平口信称,热烈祝贺莫迪担任印度共和国总理。作为多极化进程中的两支重要力量,中印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两国是长久的战略合作伙伴,而非竞争对手。莫迪表示,习近平主席的重要口信为双边关系指明了方向。王毅此行初步确定了习近平将于今年下半年访问印度的信息。

  6月底7月初,印度副总统和陆军参谋长接连访华。接下来的7月14日,习近平在巴西福塔莱萨出席金砖峰会期间会见了莫迪,再度巩固了刚刚搭建的交流平台。习近平表示,印中都是世界重要一极,拥有许多战略契合点。中印用一个声音说话,全世界都会倾听。中印携手合作,全世界都会关注。无论从双边、地区还是全球层面看,中印都是长久战略合作伙伴,而非竞争对手。莫迪则对中国此前的对印积极外交进行了回顾并指出,“我领导的印度新政府愿深化印中友好合作关系,这对印度非常重要。我愿意同习近平主席保持密切良好的工作联系,欢迎习近平主席在不久的将来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我愿意在方便的时候访华。”

  8月初,中方对外宣布,习近平将于今年9月份访问印度。而根据印度外交部的消息,习近平将于9月第三周访问印度,行程排在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之后。对于习近平在印度的行程,印度报业托拉斯(PTI)稍早前援引中国驻孟买总领事刘友法的话称,中印双方极有可能签订铁路合作备忘录。在印度现有铁路建设和整修合作方面,中国已经派遣前期团队抵达印度,并开展了首轮咨询。

  在整个亚太背景下,国际媒体对中印关系的看法显然更为乐观。美联社30日以《什么争端?印度和中国忽视领土争议》为题发文称,“当北京在南海和东海推进领土主权声索时,中印边界也时不时发生两军对峙,但其结果往往是外交会谈和重申友谊”。文章认为,这一切的背后原因是,中国和印度都面临严峻的国内问题,都不想发生战争,且该争议地区的“战略重要性已大为降低”。不过,美联社同时指出,中印之间正在展开军备竞赛,印度在加强边界沿线的军事部署,“或许二三十年后,情况将发生改变”。

  很明显,印度同时对中国和日本进行着积极外交,这从印度的战略出发点而言是无可厚非的,而中国对印度的姿态也是不言而喻,日本极力拉拢印度对抗中国的心理更是毋庸置疑。中日印三国之间的三角恋关系有目共睹,而在目前中日关系有所回暖的背景下,这样的三边关系变得更加微妙。今年年初开始,日本方面屡次有消息称,中日有望于11月份实现首脑会晤,安倍也多次通过访华的日本官员表达了相关意愿。4月24日,日本东京都知事舛添要一访问北京,他临行前安倍进行了一番交代。几天后,日本自民党副总裁高村正彦率团访华,临行前安倍也进行了相关交代。7月14日,安倍在众院预算委员会上公开表示,希望能APEC北京峰会期间实现与习近平的首脑会谈。

  之后,安倍、日本赴首相麻生等接二连三释放出在“八·一五”不去参拜靖国神社的口风,因为他们知道,如果首相、副首相这样的重量级人物再次去参拜靖国神社,中日首脑会见的可能性将基本泡汤。

  中国方面的声音近日也有所缓和。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王家瑞6月23日会晤日本社民党党首吉田忠智时就11月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在北京召开之际举行日中首脑会谈一事表示,作为中方也将创造妥协的气氛,重要的是双方努力促成会谈的氛围。8月9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缅甸首都内比都应邀与日本外相岸田文雄举行了非正式接触,这是自安倍第二次出任首相以来,两国外长首次举行会谈。会谈中,岸田就今年11月北京APEC峰会期间举行日中首脑会谈请求中方予以合作。王毅在会谈中阐明了中方原则立场,要求日方为克服两国关系中存在的政治障碍作出切实努力。两国外长就如何改善关系问题交换了意见。相比之前的“冷面外交”,这是中日两国关系改善的积极信号。

  在这样的背景下,9月份也便成了亚太地区大外交领域实质性的收获季节。安倍同莫迪会晤期间,不排除托付莫迪向习近平转达日本方面的“诚意”,这对在软硬双边手段游刃有余的安倍而言不是什么难事。况且,长期以来,日本借以依靠的大树美国都对日本喊话,要求其主动缓和中日关系。如此,随着习近平访印日益临近,中日印三角恋关系将掀起一个高潮。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中国裸奔潮?长发妹双手遮脸漫步商场
中国水炮凶悍 菲律宾船只能“举白旗投降”
兵临城下!中南海已惶惶不可终日
日本的关键转变意味着什么?
注意!下月起Costco这一重要变化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中国裸奔潮?长发妹双手遮脸漫步商场
中国水炮凶悍 菲律宾船只能“举白旗投降”
兵临城下!中南海已惶惶不可终日
日本的关键转变意味着什么?
注意!下月起Costco这一重要变化
中学女生统一发型“鲶鱼须” 老师们被气疯
中南海附近挤满救护车 死伤不明
真正的聪明人 从来不炫耀这3样东西
巴尔的摩大桥被撞塌 有了新说法
数据曝光 中国仍在疯狂抢购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